EP175:理財世界最常被誤用的四句話!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那些讓人“理直氣壯”賠錢的金句?

螢幕上,紅色的跌幅像一場災難。

小偉的手指懸在滑鼠上,心跳跟著K線一起劇烈波動。 他深吸一口氣,喃喃自語:「別人恐懼我貪婪。」

這句話像護身符,也像止痛劑。

在劇烈波動的市場裡,它能讓人暫時忘記恐懼, 好像只要念出這幾個字,就能化解焦慮。

但他忘了——巴菲特說這句話時,

背後是幾十年的投資紀律、完整的估值模型、風險控管、與時間耐心的試煉。 而他,只是想說服自己:「沒事,這次我看得比別人遠。」

這樣的故事,太熟悉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市場動盪時,抓著一句金句安慰自己。 當價格下跌,我們說「這是機會」; 當報酬平淡,我們說「長期投資要耐心」; 當害怕錯過,我們說「現金是垃圾」; 當太過激進,又自我安慰:「高風險才有高報酬嘛。」

raw-image


這些話聽起來都對,但如果你沒有弄懂它們背後的邏輯, 它們只會成為讓你更安心地犯錯的理由。

在投資的世界裡,最危險的不是虧損, 而是「自以為懂」。 因為那份自信,常常是市場最喜歡懲罰的。


『別人恐懼我貪婪』:勇氣與愚勇,只差一個SOP

小偉第一次進場時,熱血沸騰。

新聞在播:「市場恐慌,投資人信心崩潰。」 他卻覺得這正是機會。 「這不就是別人恐懼、我貪婪的時候嗎?」他挺胸說。 那天,他大舉進場,覺得自己像個小巴菲特。

但三個月後,股價繼續跌。

他看著帳面損失 40%,開始懷疑人生。 每次滑開交易APP,那一片紅讓他心跳加速、手心冒汗。 他又對自己說:「沒關係,這是信念的考驗。」 半年後,他的信念被市場教育成「學費」。

raw-image


他以為自己在模仿巴菲特,其實只是拿巴菲特的話來替自己找藉口。

巴菲特的「恐懼與貪婪」不是口號,而是一整套策略。

他會先分析公司基本面、評估風險報酬比、設定進出場條件, 然後才在「別人恐懼」時,冷靜地「執行」。 他的貪婪是經過計算的, 不是情緒的衝動。

真正的勇氣,是理解後的行動,不是盲目的堅持。

沒有SOP的貪婪,只是賭博的另一種形式。

別人恐懼時你敢買,固然值得敬佩;

但別忘了問自己一句話—— 「我有沒有準備好,去承擔那份恐懼?」


『不打算持有十年,就不應該持有十分鐘』:長期不是死守,而是清楚

阿婷的故事,像極了許多「有原則」的投資人。

她在2014年買進一支科技股,信誓旦旦地說:「我要長期投資!」 這十年間,她經歷股價腰斬、復甦、再下跌。 朋友勸她止損,她搖頭:「巴菲特說要長期持有。」

她以為自己在學習堅持,其實只是被一句話綁住。

長期投資,不等於死守。

巴菲特長期持有的,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企業。 他在2022年買進台積電,隔季就撤出, 並非反悔,而是避開地緣政治風險。 他持有可口可樂幾十年,也曾果斷清倉航空股。 因為對他來說,「長期」是一種策略,不是信仰。

raw-image


「長期」的關鍵,不在時間,而在理解。

你若不了解,就算抱十年,也只是浪費十年。

阿婷後來說:「我終於懂了。

所謂長期,是你能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留下。」

所以請記住——

長期持有的不是股票,而是判斷力。

只有當你真的理解那家公司,你才配得上“長期”這個詞。


『現金為王 vs 現金是垃圾』:錢太多也焦慮,錢太少更焦慮

凱文是那種會把所有空閒時間都拿來看盤的人。

牛市的時候,他滿臉自信地說:「現金是垃圾,錢放著就是浪費!」 他賣掉定存、把獎金也全壓進股市。 「機會不等人啊!」他說得鏗鏘有力。

一年後,市場回檔。

他看著帳戶的虧損,連咖啡都喝得苦。 那天晚上,他在筆記本上寫下:「下次,一定要留現金。」

raw-image

另一邊,蘇珊的焦慮則完全相反。

她手上握著滿滿現金,卻總是進不了場。 每次市場上漲,她都說:「太高了,再等等。」 每次市場下跌,她又說:「太危險了,再看看。」 等到行情回升,她只能嘆氣:「又錯過了。」

raw-image

現金的價值,不在報酬率,而在「行動空間」。

它讓你能在別人慌亂時從容出手,也能在風暴中安然等待。 現金不是王,也不是垃圾, 它是你的安全氣囊

真正的高手,永遠會留餘地。

因為他知道,市場從不缺機會, 但總有人缺冷靜。

簡單原則:

  • 年輕人可留 10~20% 現金,用來抓波動機會;
  • 熟齡投資人建議留 30~40%,確保安全與再投入。

當市場變化莫測時,手中那筆現金,往往比任何報酬都更能讓你安心。


『高風險高報酬』:一句話,害了多少人

「高風險,高報酬。」

這句話,幾乎是所有投資入門課的第一句。 但它也是無數人掉入陷阱的開端。

小張在網路上看到一則廣告:

「黃金新投資!月報酬10%,限時名額!」 他心想:「高風險才有高報酬,我準備好了。」 結果半年後,錢沒了,平台也消失。

風險高,不代表報酬高。

在現實世界裡,高風險更常意味著「高機率的虧損」。 報酬來自紀律與理解,不是刺激與運氣。

真正的高手,追求的不是高報酬,而是穩定報酬下的低風險

他們願意少賺,但不願意亂賭。 因為他們知道,能長期留下來的人,最後一定贏。

高報酬,不是勇敢的獎勵,而是理解的結果。

你越懂,就越能讓風險低頭。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因為你避開風險,而是因為你知道怎麼跟它共處。


結語:金句不會讓你致富,理解才會

我們都愛金句。

因為它們聽起來聰明,背起來有力量。 它們讓人覺得「有掌握感」, 但市場不看語錄,它只回應行為。

「別人恐懼我貪婪」、「長期持有」、「現金為王」、「高風險高報酬」——

這些話沒有錯, 錯的是我們拿它當藉口,而不是原則。

巴菲特的成功,不是因為他說過這些話,而是因為他用一生去驗證那些話背後的邏輯

投資,不是比誰背得多,而是比誰能在恐懼中保持清醒。

  • 金句是靈感,邏輯是武器。
  • 理財是算數,更是修心。
  • 真正的富有,是在混亂中仍能保持冷靜。

當你學會在市場的起伏中不失衡,學會在貪婪中克制,在恐懼中堅定, 那一刻,你不只是懂投資的人, 你已經成為一個懂得與自己和平共處的人

raw-image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摘錄

  1. 「金句不會讓你致富,理解才會。」
  2. 「投資,不是比誰敢,而是比誰懂。」
  3. 「長期持有的不是股票,是判斷力。」
  4. 「現金不是王,也不是垃圾,它是你的安全氣囊。」
  5. 「高報酬,不是勇敢的獎勵,而是理解的結果。」
  6. 「勇氣要有知識支撐,才不會變成愚勇。」
  7. 「市場不懲罰無知,市場懲罰自信過頭。」
  8. 「報酬來自紀律與理解,不是刺激與運氣。」
  9. 「投資不是背名言,而是練心智。」
  10. 「真正的富有,是在混亂中仍能保持清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55會員
332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10/10
「你有沒有發現:錢總是流向那些根本不缺錢的人? 其實,這不是命,而是金錢遊戲裡的隱形規則。 👉 認知稅 👉 能量狀態 👉 信息差 👉 風險承受力 👉 時間觀 👉 信用槓桿 6個真相,決定了窮人越窮、富人越富。 但只要你願意從守護認知帶寬開始,人生就可能走向另一條路。」
Thumbnail
2025/10/10
「你有沒有發現:錢總是流向那些根本不缺錢的人? 其實,這不是命,而是金錢遊戲裡的隱形規則。 👉 認知稅 👉 能量狀態 👉 信息差 👉 風險承受力 👉 時間觀 👉 信用槓桿 6個真相,決定了窮人越窮、富人越富。 但只要你願意從守護認知帶寬開始,人生就可能走向另一條路。」
Thumbnail
2025/10/07
靜心不是高深的修行,而是一種日常練習。從 90 秒的情緒流動,到看見內心的黑猩猩,再到學會傾聽與慈悲,靜心幫助我們回到「此刻當下」。因為你會發現:人生沒有沒有問題的時刻,但此刻當下,從來沒有問題。
Thumbnail
2025/10/07
靜心不是高深的修行,而是一種日常練習。從 90 秒的情緒流動,到看見內心的黑猩猩,再到學會傾聽與慈悲,靜心幫助我們回到「此刻當下」。因為你會發現:人生沒有沒有問題的時刻,但此刻當下,從來沒有問題。
Thumbnail
2025/10/06
睡眠,到底是浪費時間,還是維持生命的必需? 從老鼠實驗到家族性致死失眠症,科學揭示:不睡覺真的會死。 然而,睡眠剝奪卻也可能帶來短暫的欣快與靈感爆發。 在這篇專欄裡,我們探討了睡眠的矛盾效應、現代人的作息挑戰、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隱形風險,以及「短眠基因」帶來的未來想像。
Thumbnail
2025/10/06
睡眠,到底是浪費時間,還是維持生命的必需? 從老鼠實驗到家族性致死失眠症,科學揭示:不睡覺真的會死。 然而,睡眠剝奪卻也可能帶來短暫的欣快與靈感爆發。 在這篇專欄裡,我們探討了睡眠的矛盾效應、現代人的作息挑戰、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隱形風險,以及「短眠基因」帶來的未來想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金錢決策陷阱 第七十九頁,提到金錢決策陷阱裡面就有提到股票賠錢,裡面提到,比如說恐懼和貪求這些。那我有哪些是自己遇過的金錢決策陷阱呢?我就有遇過股市大跌的時候,就是阿呆谷的情況,開始賣股票。所以我下一次遇到的時候,我就知道大跌的時候,千萬不要亂賣股票。
Thumbnail
金錢決策陷阱 第七十九頁,提到金錢決策陷阱裡面就有提到股票賠錢,裡面提到,比如說恐懼和貪求這些。那我有哪些是自己遇過的金錢決策陷阱呢?我就有遇過股市大跌的時候,就是阿呆谷的情況,開始賣股票。所以我下一次遇到的時候,我就知道大跌的時候,千萬不要亂賣股票。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因為會經常犯錯,所以不要輕易的交出自己的錢,要盡可能的保有自己的本金,不要虧損。所以即使看到自己喜愛的標的,也不要輕易的出手: 以順勢角度來看,看到連漲三天,是不是吸引一堆散戶趕快進場投錢了? 以逆勢的角度來看,看到連跌三天,是不是要進場接刀子接到手都被割傷了?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因為會經常犯錯,所以不要輕易的交出自己的錢,要盡可能的保有自己的本金,不要虧損。所以即使看到自己喜愛的標的,也不要輕易的出手: 以順勢角度來看,看到連漲三天,是不是吸引一堆散戶趕快進場投錢了? 以逆勢的角度來看,看到連跌三天,是不是要進場接刀子接到手都被割傷了?
Thumbnail
股市永遠在走多頭,不要每次看到高點就放空,這個原理來自於金融發展史。歷任的股王都不一樣,就是因為股王帶動了多頭的表現。 千萬部要用借錢的方式玩槓桿遊戲。(我的前前老闆就是貪得無厭,破產 選擇權則是可以嘗試的新興交易工具,操作得好就是每週領現金,更厲害的就是翻倍賺N倍,這是挑選股王股后做不到的利益
Thumbnail
股市永遠在走多頭,不要每次看到高點就放空,這個原理來自於金融發展史。歷任的股王都不一樣,就是因為股王帶動了多頭的表現。 千萬部要用借錢的方式玩槓桿遊戲。(我的前前老闆就是貪得無厭,破產 選擇權則是可以嘗試的新興交易工具,操作得好就是每週領現金,更厲害的就是翻倍賺N倍,這是挑選股王股后做不到的利益
Thumbnail
這篇文章在投資觀念和策略方面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重點在於回顧過去的投資策略,並提醒人們保持謹慎樂觀的心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在投資觀念和策略方面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重點在於回顧過去的投資策略,並提醒人們保持謹慎樂觀的心態。
Thumbnail
最近的股市是很好的教材,市場滿滿的貪婪跟恐懼,貪婪的是賺多的想賺更多,恐懼的是空手跟放空的人身心很煎熬,其實這些事情發生在真實的世界,舉凡求學、職場、家庭、人際關係…,你肯定會尋求方法,不會坐以待斃...  
Thumbnail
最近的股市是很好的教材,市場滿滿的貪婪跟恐懼,貪婪的是賺多的想賺更多,恐懼的是空手跟放空的人身心很煎熬,其實這些事情發生在真實的世界,舉凡求學、職場、家庭、人際關係…,你肯定會尋求方法,不會坐以待斃...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月光認為,心懷投資策略與目標,投資之路才能走得長遠。可以看到一堆人暴賺後財務自由的,也可以看到一堆人借錢投資失利,產生負債的。端看自己把焦點放在哪裡,哪邊的例子就會多看到一些。如果有財務壓力的,其實先不要去想如何能從投資賺大錢,調整心態之後再來擬定策略。         就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月光認為,心懷投資策略與目標,投資之路才能走得長遠。可以看到一堆人暴賺後財務自由的,也可以看到一堆人借錢投資失利,產生負債的。端看自己把焦點放在哪裡,哪邊的例子就會多看到一些。如果有財務壓力的,其實先不要去想如何能從投資賺大錢,調整心態之後再來擬定策略。         就
Thumbnail
投資,是一條漫長的路,只要你不放棄,總有一天會走上對的軌道。 在看了一些理財書籍後,除了學習成功者的投資經驗談,也是需要檢討失敗者的錯誤經驗。 這才好檢討你為何買了就昳,賣了就漲的十萬個為什麼。 *唯一投資的目標就是賺大錢,結果連本錢都保不住。 這真的是很多人心裡的痛,我有很多朋友喜歡
Thumbnail
投資,是一條漫長的路,只要你不放棄,總有一天會走上對的軌道。 在看了一些理財書籍後,除了學習成功者的投資經驗談,也是需要檢討失敗者的錯誤經驗。 這才好檢討你為何買了就昳,賣了就漲的十萬個為什麼。 *唯一投資的目標就是賺大錢,結果連本錢都保不住。 這真的是很多人心裡的痛,我有很多朋友喜歡
Thumbnail
股市群組裡的財富終究反應實力,運氣賺實力賠,沒有真正懂原理,想靠跟單賺錢,整個交易過程,你不會有任何實質的進步,即使短期獲利,由於人的慾望無窮,詐騙集團在取得自己的信任之後,就可以用各種手段把錢拐走。
Thumbnail
股市群組裡的財富終究反應實力,運氣賺實力賠,沒有真正懂原理,想靠跟單賺錢,整個交易過程,你不會有任何實質的進步,即使短期獲利,由於人的慾望無窮,詐騙集團在取得自己的信任之後,就可以用各種手段把錢拐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