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的守望者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2025/10/2 包車前往陽關、玉門關、雅丹地貌參訪有感。


小時候老是被姊姊嫌我愛爬高高,從很小很小開始,就喜歡爬上最高的地方,喜歡而且也習慣登高望遠,登高讓我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視角與視野。對於這個習慣,一直都習以為常,也不覺得奇怪。

今天突然發現這個習慣或許是前世留下來的等流習氣,今天遊覽了敦煌西線的景點,最主要的包括西千佛洞、陽關遺址、玉門關遺址、雅丹地質保護區...

這幾處景點中,至少有三個烽火台或瞭望台。一個是陽關的「陽關烽燧」、第二個是位在玉門關漢長城遺址的「當谷燧」,第三個也是位於玉門關景區內「大方盤城」的「河倉燧」。三個燧都是漢朝留下來的,超過2000年的遺址,珍貴可見,當然是被圍起來保護的珍寶。

一看到烽火台,我那愛「爬上爬下、爬高爬低」的本性又出現了,手也癢、腳也癢...全身都癢,就很想爬上烽火台,看得更高更遠。但是不想被留在中國大陸,所以忍著沒有爬上古蹟烽火台,只能在烽火台四周的相當制高點,登高望遠。

印象最深刻的是「大方盤城」的「河倉燧」,「河倉燧」離「大方盤城」還有100公 尺之遙,而且地勢頗高,對「大方盤城」一覽無遺,當園區接駁車到達「大方盤城」時,全車所有的人都直接走向「大方盤城」,只有我一個人走向烽火台「河倉燧」。

從「河倉燧」遺址往下看,「大方盤城」盡收眼底,由上往下看的視角,讓人目眩神迷,我在河倉燧烽火台一看再看,遲遲不願離開。但是這一站只能停留30分鐘,眼見時間快了,我才快步跑向大方盤城遺址,沒有想到一接近「大方盤城」我的眼睛就離不開了,照片不知道拍了多少張。一直到接駁車要開走,才三步一嘆息,五步一回頭的不捨,每回頭就拍一張照片。

當回頭可以看見「大方盤城」全景時,我的心頭一震,心情突然悸動。再無懷疑,這裡應是某世曾經到過的地方。或許我曾經是「河倉燧」烽火台的守望者,累世累劫的習氣,造成今世老愛爬上爬下。

「陽關烽燧」跟「當谷燧」我都有接近的喜欲,也有想爬上去的衝動,但是只有「河倉燧」讓我感應極深,這三個烽火台中,我的某世應該是與「河倉燧」及「大方盤城」有極深的緣份。曾經在這裡點起過烽火吧!!!

今天的幾個行程中,西千佛洞及陽關遺址,是讓人失望的,玉門關遺址若合符節,雅丹地貌令人驚艷。

西千佛洞規模不大,被破壞極嚴重,可看性尚可,但是解說人員素質不佳,雖然說「重修廟宇、再塑金身」是大功德,但是對於洞窟中在「中華民國時期」民眾修補的佛像,卻滿是不屑與輕視,令人覺的不舒服。

陽關遺址除了「陽關烽燧」之外,其餘都是近期仿古製作的新建物,其餘的陽關建築全都被風砂歲月摧毀。

陽關要好好感謝王維千古傳唱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青、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光無故人。」如果沒有王維,如果沒有「陽關烽燧」,陽關應該早就歸於塵土了。就靠著王維的一首詩及殘存的「陽關烽燧」,兩千多年後的子孫還得到陽關的餘蔭。

至於陽關為什麼叫「陽」關? 因為位於玉門關之南,而稱為「陽」關。古人認為中國位於北半球,因此南邊可以接到比較多的陽光,「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所以在玉門關以南的關,就叫「陽」關。(如果在玉門關北邊會叫「陰關」嗎?? 咦!!!)

相較於陽關,玉門關的遺址可看性就高多了,留下的千年詩句更遠勝陽關,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王昌煥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玉門關三個主要的遺址「大方盤城」、「小方盤城」、「漢長城」都還有大面積的殘留,這三個漢朝遺址,都超過2000年,每一個都滿是歲月的滄桑,都令人感動莫名。

看過這些關口,想起那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陽關遺址外是一片廣闊的河床地,由陽關往下看,隱隱然可見萬馬奔騰的戰場,戰士刀光劍影的廝殺…長征萬里的征人何時還…..

至於雅丹地貌,令人嘆為觀止,雅丹保護區的面積比整理台北市(含陽明山)面積還要大上許多,數以萬計的雅丹體,每一個都各有特色,有如大自然在這個348平方公里的面積內,擺了上萬件羅丹的作品。台灣東北角有一顆絕美的「南雅奇石」,令人驚艷,但是雅丹有上萬顆「南雅奇石」。

每一個雅丹體都是一個歲月的故事,數百萬年前,這裡是一個大湖「羅布泊」的一部分,後來因為氣候改變,這裡轉為乾燥的沙漠,經過數十萬的風化過程,這些相對比沙堅硬的部分,就一塊塊被風及雨水,雕刻成千萬顆奇岩異石。

雅丹保護區內的落日也是美的令人窒息,在公路的盡頭,一團火球快速的在雅丹體的邊緣落下,不到幾分鐘就落於山之下,只留下滿天的晚霞,供人回味餘暉。

今天的車程跑了384 公里,參訪了敦煌西線的主要景點,實在太豐富,太飽滿,我就像是一個被灌醉的酒鬼,飽足到只剩說醉話的能力,如果有機會,再來說些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曹以會(Dylan Tsao)的沙龍
15會員
29內容數
每一場馬拉松,都是跑者生命的詩篇,希望能把跑馬的過程,做一個記錄.. 生命的印記及感動,會隨著時間漸漸淡忘... 除非被記錄下來....
2025/10/08
一直以為「沙城」只是作詞者陳輝雄先生自創的名詞,今天在敦煌市內跑步,才發現真有沙城的存在,敦煌已頹的舊城,就是現存的「沙州古城」
Thumbnail
2025/10/08
一直以為「沙城」只是作詞者陳輝雄先生自創的名詞,今天在敦煌市內跑步,才發現真有沙城的存在,敦煌已頹的舊城,就是現存的「沙州古城」
Thumbnail
2025/10/08
寫於 2025/9/30 河西半月行出發 不知幾度踏出國門,卻不曾有過這幾天出發前的心情,興奮又帶些焦慮。興奮是因為有回到久未謀面的故土的心情,焦慮似乎是可預見故鄉物是人非的滄桑,還附加了些年華老去的感嘆。 這是久居異鄉遊子的心情,很多遊子應該都懂,或曾動過此情。 年輕時旅居台南,相隔時
Thumbnail
2025/10/08
寫於 2025/9/30 河西半月行出發 不知幾度踏出國門,卻不曾有過這幾天出發前的心情,興奮又帶些焦慮。興奮是因為有回到久未謀面的故土的心情,焦慮似乎是可預見故鄉物是人非的滄桑,還附加了些年華老去的感嘆。 這是久居異鄉遊子的心情,很多遊子應該都懂,或曾動過此情。 年輕時旅居台南,相隔時
Thumbnail
2025/04/16
清晨比以往起得更早些,點了柱香,祈禱一個跨界的想像.... 52年前,離開了母親的身體,與母親不長不短,不深不淺的緣分...... 思念母親,我都會拿出這張照片,一張奇特因緣拍得的照片,卻成為母親離去後,戚戚切切思念的媒介..... 在那貧困遙遠的年代,在那相片.......
Thumbnail
2025/04/16
清晨比以往起得更早些,點了柱香,祈禱一個跨界的想像.... 52年前,離開了母親的身體,與母親不長不短,不深不淺的緣分...... 思念母親,我都會拿出這張照片,一張奇特因緣拍得的照片,卻成為母親離去後,戚戚切切思念的媒介..... 在那貧困遙遠的年代,在那相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徵人怨 / 徵怨 唐代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抒發了一位長期駐守邊境的戰士的怨恨之情。詩中沒有用「怨」字,只是客觀地描述了戰士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戰鬥生活,描繪了邊疆荒涼寒冷的景象,隱含著戰士深深的怨恨。全詩語言優美,
Thumbnail
徵人怨 / 徵怨 唐代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抒發了一位長期駐守邊境的戰士的怨恨之情。詩中沒有用「怨」字,只是客觀地描述了戰士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戰鬥生活,描繪了邊疆荒涼寒冷的景象,隱含著戰士深深的怨恨。全詩語言優美,
Thumbnail
  凡峿國城池,固有守城衛土的兵士。尤其此地臨近邊關,縱然不是如隘天關那般折衝要地,亦非峿國國京大城,也不至於敷衍如廝。
Thumbnail
  凡峿國城池,固有守城衛土的兵士。尤其此地臨近邊關,縱然不是如隘天關那般折衝要地,亦非峿國國京大城,也不至於敷衍如廝。
Thumbnail
長安至仁智宮,約莫五百里路程。單人快馬加急,一日可至。 但天子車隊出巡,自然不同。 途中的停駐點,早已派人戒備修築。每日晨起但行二十里,日中便要抵達駐點休息。接著,就是左近官員前來參見天子。 這樣的行程,又能出什麼差錯?
Thumbnail
長安至仁智宮,約莫五百里路程。單人快馬加急,一日可至。 但天子車隊出巡,自然不同。 途中的停駐點,早已派人戒備修築。每日晨起但行二十里,日中便要抵達駐點休息。接著,就是左近官員前來參見天子。 這樣的行程,又能出什麼差錯?
Thumbnail
塞下曲·飲馬渡秋水 唐代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這幾句詩句,總能唤起人們對於歷史的回憶,對於那段曠世的征戰,那段披荊斬棘的歲月,那段風雨飄搖的時光。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這一幕幕場景,彷彿在眼前浮現,讓人仿佛置
Thumbnail
塞下曲·飲馬渡秋水 唐代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這幾句詩句,總能唤起人們對於歷史的回憶,對於那段曠世的征戰,那段披荊斬棘的歲月,那段風雨飄搖的時光。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這一幕幕場景,彷彿在眼前浮現,讓人仿佛置
Thumbnail
第四十六戰:群雄討董(10)界橋會戰 原創 渤海小吏 渤海小吏 2020-03-09 22:29 袁紹公孫瓚會戰界橋,先看雙方實力: 公孫瓚軍出戰四萬,配置堪稱豪華。 中軍是三萬人的步兵方陣,騎兵一萬,左右兩翼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特種兵為中堅,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 在這裡面
Thumbnail
第四十六戰:群雄討董(10)界橋會戰 原創 渤海小吏 渤海小吏 2020-03-09 22:29 袁紹公孫瓚會戰界橋,先看雙方實力: 公孫瓚軍出戰四萬,配置堪稱豪華。 中軍是三萬人的步兵方陣,騎兵一萬,左右兩翼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特種兵為中堅,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 在這裡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