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上海工博會上,Fourier Intelligence 推出最新的人形機器人 GR-3C「Astronaut」版本。這台機器人不僅規格升級,更展現出中國在全球人形機器人賽道上的野心。這篇文章會帶你了解:
- ① GR-3C 的新聞亮點與設計特色;
- ② Fourier 從 GR-1 到 GR-3C 的發展時間線;
- ③ 讀者最在意的延伸內容,包括功能邊界與應用場景;
- ④ 最後我會給出整理與觀察。
讀完,你將能更清楚掌握人形機器人正如何走出展場、走進真實世界。✨
GR-3C「Astronaut」的第一次公開亮相 🧑🚀
2025 年 10 月 8 日,在中國最大的工業科技展會之一——上海工博會(CIIF),來自上海的 Fourier Intelligence 端出了他們最新的人形機器人 GR-3C「Astronaut」版本。現場的關注度極高,因為這不僅是一次產品展示,更是一個產業訊號。
GR-3C 的核心規格相當直白卻不容忽視:身高 165 公分、體重 71 公斤、最多 55 個自由度(DOF)。這樣的比例與重量,幾乎就是「成人等身」的設計。和過去許多人形機器人仍停留在實驗室或展演舞台不同,GR-3C 在設計上更貼近日常環境:電池可熱插拔、結構模組化、感知與互動系統更強化。這代表它並非單純的「炫技作品」,而是一步步往「可部署」的目標邁進。
更有趣的是,這次版本取名為「Astronaut」,在外觀語言上更具未來感,臉部與頭盔設計有點像太空人。這不只是行銷上的噱頭,而是心理學上的考量——讓機器人看起來既專業又親和,既有「高科技」的氛圍,也能降低人與機器接觸時的陌生感。😃
Fourier 在發表會上強調 GR-3C 的應用場景包括醫療照護、教育輔助、公共服務等。這些都是「需要長時間在場」、「需要安全且親和互動」的環境。換句話說,Fourier 不是要讓 GR-3C 在舞台上翻跟斗,而是要它能在醫院陪伴病人、在長照中心幫忙遞送物品、在校園裡與學生互動。這樣的定位,和特斯拉 Optimus 或美國 Figure 03 追求工業應用的「高性能」方向,形成鮮明對比。
Fourier 的人形機器人三段式演進 🧩
要理解 GR-3C 的重要性,必須先回顧 Fourier Intelligence 這家公司的發展軌跡。
第一階段:康復機器人時代(2015–2019)
Fourier 的起家點在康復醫療機器人,主打外骨骼與復健裝置。這個基礎很特別,因為它讓公司一開始就接觸到「長時間運作」「病患安全」「人機互動」這些核心需求。這與許多從學術實驗室走出的新創不同,Fourier 早期就有臨床驗證和市場磨練。
第二階段:GR-1 到量產(2019–2023)
2019 年開始,Fourier 進軍人形機器人,推出原型 GR-1。到了 2023 年,他們宣佈 GR-1 的量產版本,並且開始提供給大學和 AI 團隊使用。這是一個策略轉折:他們不只自己研發,而是要讓 GR-1 成為「研發平台」,建立生態系。
第三階段:GR-2 到 GR-3(2024–2025)
2024 年,GR-2 發表,重點在更高自由度與更輕結構,並強化電池更換與 SDK。到了 2025 年 8 月,GR-3 登場,焦點放在人機互動和情感演算,真正把「陪伴」與「照護」放進功能設計。短短兩個月後,GR-3C「Astronaut」再登場,將外觀設計與定位更聚焦,直接面對醫療與服務市場。
這條時間線顯示出 Fourier 的路徑非常清晰:
- 從醫療根基 → 到研發平台 → 再到服務導向。
這與單純強調「跑得快、跳得高」的方向不同,更貼近日常生活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會選擇在上海工博會這樣的展會上,面對採購端與產業鏈發聲。
它能做什麼?在哪落地?與誰競爭?🔍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有三個疑問:
1. GR-3C 的能力邊界在哪?
它能做到的,不是工廠搬運大件物品或高速運動,而是長時間駐守在環境裡,執行陪伴、對話、遞送、環境巡檢等中低強度任務。它的 55 個自由度,足以完成手臂與軀幹的協同動作,搭配視覺、語音、觸覺感知,可以處理「非語言互動」的情境,比如輕拍手臂、理解情緒語調。
2. 哪些場域會最先落地?
最合理的場景是醫療與長照:病房裡的陪伴、藥品遞送、提醒任務等;再來是教育與公共服務:校園互動、博物館導覽、機場迎賓。這些地方任務明確、動線可規劃、而且有穩定的維運資源,正好契合 GR-3C 的設計哲學。
3. 與國際同業相比,它的位置在哪?
如果把人形機器人分成兩端:
- 高性能工業派(如 Tesla Optimus、Figure 03):主打速度、力量、工業場景。
- 服務陪伴派(如 Fourier GR-3C、部分日本與韓國的人形產品):主打互動、親和、安全。
Fourier 顯然選擇後者。他們沒有要搶攻工業大單,而是把重點放在「人與機器的關係」,以及「維運與可靠度」。這在醫療與教育採購單位眼中,可能比炫目的動作更實際。
總結:從「會動」到「能值班」✅
GR-3C「Astronaut」的登場,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明確的產業訊號。它告訴我們:
- 第一,產品已進入「可維運」階段。 不再只是秀肌肉,而是談到換電池、保養、長時間駐場。
- 第二,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廠商正在切入「服務場景」。 這和美國廠商追求工業應用的方向不同,是另一條值得關注的賽道。
- 第三,對採購者來說,關鍵不在於它能不能跑得比人快,而在於它能不能連續值班、穩定執行任務。
如果你是正在關注人形機器人的讀者,GR-3C 的案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人形機器人真正要進入生活,不是靠表演,而是靠可靠度。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種深入解析又不誇大的科技新知,記得追蹤我——Mech Muse。我會持續幫你整理人形機器人與新科技的最新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