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一篇重磅論文引起廣大討論,那就是討論全股配置的《Beyond the Status Quo: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Lifecycle Investment Advice》,在債券相對疲弱的時間點拋出全股配置議題的確可以引起相當大的討論,最早我是在清流君的直播上聽到全股配置資訊,不過免費仔如我沒辦法跟到所有的直播,剛好最近清流君上《ETF錢滾錢》這個節目討論到這篇論文,節目內容等同把直播濃縮成20分鐘的重點整理,看完後再度引起我對於目前資產配置的反思。
影片中講述到對一個投資人25歲~95歲近70年的投資生涯中,其資產搭配債券,長期來看風險是慢慢變大的,但若是全球分散的全股配置,長期來說反而風險是慢慢下降的,然後推薦的比例就是67%的VT(三分之二全球)、33%0050(三分之一本土)。相較傳統的股六債四的比例,股六債四要比全股配置多存90%的錢!以下是我對於全股配置的想法:
1.全球分散對沖市場風險:全股配置的股票必須是全球分散的股票如VT,當持股全球分散時可以降低單一國家或區域的系統性風險,對沖市場風險;投資全球市場意味著投資人不會過度暴露於單一國家的經濟週期,同時也對沖了經濟週期風險。
2.長期投資:周冠男教授曾說投資是一輩子的事,那麼時間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魔法呢?該篇論文主張全股配置最主要的原因是30年持有債券的風險變異數上升至2.3倍,而30年持有國際股票的風險變異數下降至0.75,如此一來全股配置以長期來說相對安全,但這個長期真的非~常~長~!
3.債券無用論: 討論債券的通膨侵蝕風險、平均報酬率低等問題,我都認為偏離債券所扮演的角色,我認為債券的角色就像是船艙的壓艙石,其作用是穩定波動,讓你在股海航行時可以更平穩,但論文討論到「債券的股票相關性隨時間上升」,債券與本國股票的相關性會隨著持有期間拉長而顯著上升,取樣參數是本國股+國際股 vs本國股+債券的比較,不過一樣是長達30年期的觀察,因為債券不具有股票的均值回歸自我修正機制,說穿了就是長期持有的狀況下,遇到股債雙殺的次數會比較多,而債券沒有一起均值回歸的情況下風險相對就上升了。
4.鋼鐵般的意志:《穩定致富》一書於資產配置章節也有介紹到100%全股配置,該全股配置是用美國整體股票指數基金(VTSMX)的股票參數下去做30年的回測,以結論來說的確是獲益最大化的選項,但是要能忍受最長套牢期間至少5年,以及最大跌幅約50%,論文提供的是數學上的最優解,在執行上投資人必須排除人性,以最理性的角度看待,用鋼鐵般的意志渡過熊市,所以才說沒有最完美的資產配置,只有最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因此我們需要找到心理上可以堅持的方案。

穩定致富,推薦!
Vanguard曾經發表過的文章《TDF Glide-Path Essentials: Setting the Right Starting Point》其中建議投資人在58歲之前保持91%的股票配置部分概念與全股配置算是接近的,通常58+5歲差不多就要到多數人要退休的年紀,最大的相同觀點在於58歲之前其實要全力衝刺資產累積,+5的部分就是退休的前五年要為「預留套牢期間」預先做準備,與全股配置的差別在於58歲前之所以配置了10%的債,為的就是成為一個緩衝,就如ep7熊市啟示錄提到的債券是可以做為「救命錢」存在的,除了穩定波動以外,一個救命錢、備用金、甚至是加碼金的存在可以讓投資人增加留在市場的耐力,當然如果你有鋼鐵蛋蛋(意志)就另當別論了。(笑)

沒有鋼鐵蛋蛋怎麼辦X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