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常說:「有保險就有保障。」但很少人意識到,這句話背後其實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現實:通貨膨脹正在默默侵蝕你的保單價值。你以為買下了一份「足夠的保障」,事實上卻可能在需要時,只剩下象徵性的補助。
一、百萬理賠的購買力,早已不同
回想十年前,一份標榜「百萬理賠」的重大疾病險,在當時可謂是家庭的安全網。當時一百萬元可以涵蓋一場重大疾病治療的大部分開銷,從住院手術、藥物治療到復健與休養,一百萬足以提供家庭相當程度的財務緩衝。
然而十年後,醫療費用的實際成本已經大幅上升。以癌症治療為例,當年的化療方案或許只需數十萬元,今天則可能需要搭配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甚至基因檢測,而這些治療項目費用動輒數十萬元至數百萬元不等。一個療程的總費用可能超過兩百萬元以上。
我們來看一個具體案例。2025年,一位五十歲患者罹患肺癌,選擇接受最新的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一年內的總治療費用超過280萬元。而他在2015年投保的重大疾病險,雖然理賠金額仍為「百萬」,但這筆理賠金在實際支付醫療費用時,只能涵蓋不到四成。其餘的龐大支出,仍得靠家庭自行籌措。
這樣的情況並非個案,而是普遍現象。醫療進步雖然帶來了更高的治療成功率,也伴隨更高的成本,而保單條款卻未與時俱進,導致理賠金額與實際所需之間的差距愈拉愈大。所謂「百萬理賠」,在今天可能只等同於過去的「幾十萬」價值,甚至更低。
二、 保險條款沒變,但價值在下滑
傳統保險保單中的條款設計,絕大多數是以「定額理賠」為原則,也就是不論何時發生理賠事件,金額固定,寫死在契約裡。但醫療世界卻從不靜止。手術費、住院費、診療費、藥品價格隨著時間不斷變動,而保單的理賠金額卻像是停在過去的時間裡。
舉例來說,一份在2012年購買的住院日額型保險,可能每天給付2000元住院費用。在當年,一天的住院費用約在3000元上下,保險能補足六至七成,算是實用的補助。但放到2025年,住院一日總花費可能已達6000元甚至更高,當初的2000元日額如今僅能補貼三成不到,實際保障明顯變薄。
而這樣的情況,幾乎出現在所有定額型的保單中。無論是重大疾病險、癌症險、手術險還是意外險,只要保險公司沒有主動調整理賠標準,保單的實質保障力便會隨著醫療成本上升而不斷縮水。
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民眾在投保後多年未曾檢視過自己的保單。他們誤以為「有買就有保」,卻忽略了「保障的時效性」。當保單被時代拋下,當初的「安心感」就成了危機的伏筆。
三、醫療成本升、理賠不升,誰在吃虧?
醫療成本的上升並不是線性的,而是階梯式與跳躍式的增幅。尤其是面對新科技導入,例如微創手術、精準醫療、AI輔助影像判讀或免疫療法等,這些新技術雖然讓醫療更有效率、更少副作用,但代價卻是成倍的費用。
而在這樣的環境下,保險公司面臨的挑戰不小。一方面他們需應對理賠支出的潛在成長,另一方面又要維持財務穩健,因此很少主動更新既有保單的理賠金額。保單依舊,條文未改,理賠標準停留在舊時代。誰來承擔這中間落差?
答案是保戶。尤其是投保多年的中老年族群,他們過去辛苦繳交的保費,原本期待在需要時得到實質幫助,卻發現理賠金遠遠不夠負擔現代醫療費用。他們成了沉沒成本的受害者,花了錢卻沒得到對等保障。
此外,還有一群人也受害——年輕世代。他們可能在家人發病後才發現,即使有保險,也還要準備龐大現金流來因應治療與生活開銷。這種「保了但不夠用」的情境,正一再重複發生在現代家庭中。
而保險公司則多半置身事外。即使醫療通膨高漲,他們仍可依據舊有保單條件核算理賠,不需負擔額外成本。對保險公司而言,這是一種極佳的風險控制方式;但對消費者而言,卻是一場制度性的隱形剝削。
四、我們需要的新思維
面對這場由醫療通膨與保險靜態條款所構成的雙重壓力,我們不能再抱持「買了保險就沒事」的傳統觀念。真正有遠見的家庭,應該開始轉變思維,從依賴保險轉向主動打造「自我健康保障圈」。
這種思維的核心不在於排斥保險,而是重新定位它的角色——它應是輔助,而非主力。我們應該把更多的資源與注意力放在疾病預防、生活型態的優化、身體自癒能力的培養,以及家庭成員健康意識的提升。
舉例來說,與其期待重大疾病險能一次解決所有問題,不如建立家庭健康觀察日誌、導入AI健康監測系統、規劃營養與作息的可持續調整方案,這些策略不僅降低疾病發生的機率,也能在真正需要看病時更有效地利用醫療資源。
Sandwich-Care 所提出的家庭健康模型,正是為了讓每個家庭擁有一套與保險互補的健康防線。當我們開始以「實質健康保障」取代「紙上理賠數字」作為評估指標,才能真正避開醫療通膨的陷阱,為未來的不確定打造真正穩固的健康基礎。
從過去「出事了靠保險」的被動思維,轉向「不出事才是真保障」的主動生活方式,正是這個時代最迫切需要的新方向。
Sandwich-Care出書了喔!! <<101個熟齡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