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年和北平華德福的合作課程有2次,第一是由家長會牽起的中學體驗課,第二就是由三年級導師佩璇洽談的《傳統工藝》。我在潮厝、麗水華德福實驗過幾次同年段的課程後也逐漸有些心得,因此當今年的冬季來到、收到來自不同學校的邀請時,相對以往,我想更深入去了解為什麼三年級要來認識鐵匠(其實並不限定鐵匠,是鼓勵學生去認識技藝工匠),而我在華德福的階段發展論中找到有趣的參考答案:九歲危機。
「孩子開始知道『我』就是自己……這樣的經驗使他們感到心魂的孤獨……童年魔法的逝去,所有事情都不一樣了。」—Staley, B. (2025). 形式與自由之間—養育青少年. 三元生活實踐社.

Photo Via:家長明憲先生
所以我去三年級的班上到底是該創造什麼樣的體驗?會不會早年我認為年紀小的做點簡單東西讓他們開心一下是不夠的?該不會綁定著禮物的互動反而會使互動變調?
有了這樣的思考,我決定在這次的課程做全然不一樣的實驗,10/22我帶上新夥伴:二根已經定型的鋼筋,出發新埔的北平華德福。本次課程除了導師佩璇還有家長明憲全程協力,入班的準備工作上比上次來得更快也更完整,隨著孩子們就位,鐵匠課開始!
Photo Via:家長明憲先生
我排開一整桌的作品,因為在理解7到14歲是以圖像思考的情感階段概念後,因此以故事開場,聊自己為何會變成鐵匠,當故事講到那把吸引我跳入打鐵領域的廓爾克刀,孩子們的眼光跟著我揮動的刀移動著——看來比起講碳鋼和不鏽鋼差別在哪,或是相對之前會特別談的台灣打鐵業歷史,這樣的分享有趣多了——
然而,這仍不及孩子們圍上來看著我的作品時發出的驚嘆、也遠不及他們接到我傳過去的鐵鎚時同學們對其重量的震撼……一波又一波,情緒波動起來了!

Photo Via:家長明憲先生
接下來我將同學們引導去火爐邊再開始講解安全規則、繼續介紹工具,而他們光是看到爐子和鐵砧就眼光發亮的姿態……
沒錯,時候到了!戴好護目鏡,點火!轟轟的火爐聲瞬間就讓大家興奮不已!
這次是由我來打刀給大家看,但同時我也放好二條彈簧鋼,讓同學們在我打刀的時候用鋼條來練習打準。「鏘鏘鏘鏘!」我示範打刀時因為正確且用力運鎚而發出巨大的聲響,刀的的形體快速的長了出來;「叮叮叮叮!」因為工具沉重,同學們自發的合作與分組,開始有人夾、有人打,他們還在成長著的手拿著小鎚在亮紅的彈簧鋼條上留下小小的痕跡。

Photo Via:家長明憲先生
這樣的叮叮、鏘鏘聲響交落的段落來回好幾次,同學們逐漸明白為什麼我的手臂會粗到他們用手圈不住、他們明白了鋼鐵原來這麼不好對付,所以現在生活裡能有那麼多的鐵製品都得來不易……在實作中,由手到頭創造經驗與記憶,實際工作時的重量感、觸感、聲音、溫度,許多的感官同步強化打鐵所帶來的體驗……隨著我把刀胚打好放正常化,接下來半小時的主角登場:
「同學們,我現在手上有2根鋼筋……是的,就是會放在房屋柱子裡的鋼筋,他們超堅固又超硬的,現在1根是直的、1根有著O形的尾端,請你們分成2組,一起想想,怎麼把O形尾端給拉直、將直鋼筋做出O形尾端!」

Photo Via:家長明憲先生
8個孩子說著那個鐵砧的角一定有什麼祕密,選擇拿了直棒來挑戰打環,8個孩子認為有鐵砧的平面很快就能把O環弄直,選擇了O環棒來挑戰。
敲敲打打……「嘿!為什麼和我想的不一樣呢?」直棒小組的同學們好奇起原本那個O環完美的圓是如何形成?O環組好奇著為什麼自己試了10多鐘還是沒辦法打開那個環?他們認真地聊了起來,接著繼續敲敲打打……我全程安靜,只在旁觀察大家的安全與剛打的刀胚降溫。大約30分鐘,2個小組都完成了我要求的任務,我再度提問:「那你覺得鐵匠要用多久的時間可以把環打成直棒、把直棒變成O環呢?」
「我們用了30分鐘,但我猜你只要3分鐘!」一位女孩如此說。
「我們都用了30分鐘,老師也要5分鐘吧!」有一組一起點點頭。
「我和你們打賭,打鐵老師只需要用1分鐘!」有個男孩興奮的看向我。

Photo Via:家長明憲先生
同學們的回答此起彼落,但沒有什麼比我實際來做一次更能驗證答案的了!
- 加熱到通紅的直鋼筋被我放入鐵砧的孔一折、在砧角用1鎚打出大彎曲、再用3鎚順著砧角打出了完美的O環:20秒!
- O環鋼筋一出爐,我拿火鉗夾住尾端以槓桿方式一下就拉開了O環,將鋼筋在砧面上整平用了2鎚、90度轉對齊左右各2鎚,漂亮的直棒成型:20秒!

Photo Via:家長明憲先生
「哇!!!!!」
大家同步的驚呼,這個瞬間不是魔法所造就的,是匠人9年鍛造經驗所成就的,是鐵匠精準的瞄準、紮實的出力、對工具完整了解所連結成的組合技。是的,這就是我全新的低年段打鐵課:

Photo Via:家長明憲先生
- 外層是鐵匠的職業與技術介紹
- 中層是體驗鍛造的困難,讓他們運用團體力解決問題,並帶入「惜物」思考
- 內層是讓匠人展現技藝
- 核心是那一聲:「哇!」,讓孩子們明白打鐵真不可思議

Photo Via:家長明憲先生
雖然我不確定這樣的課程演化是否會如我最近的研究和思考那般,能在完成彎折任務時給予他們自信心、讓他們在看見專業匠人的厲害後對這個職業有所崇敬。但一如許多教育家所說的,教育是一輩子的,現在的那一聲「哇!」將在孩子們的未來轉化為什麼呢?
讓我們繼續期待吧!

Photo Via:家長明憲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