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總覺得自己「好像哪裡不太對勁」?每天打開電視、滑開手機、走進藥局,滿滿都是各種保健品、藥品廣告,提醒你「該補一補了」、「這樣下去會出問題」——這些訊息,真的是為了你的健康,還是為了他們的業績?
一、健康焦慮的「新市場」
從前,人們只有在真的生病時,才會想到醫療;而今天,我們卻幾乎每天都被提醒「你可能不健康」。這種提醒不是來自醫生,而是來自廣告、媒體、網紅、甚至是保健品業務員。他們告訴你: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外食多、熬夜常態,再加上空氣差、水有毒、食物農藥多……不趕快補充點什麼、不及早預防,就等著慢性病上身。於是,「健康焦慮」被巧妙包裝成了一種新型態的市場需求。這個市場的邏輯並不複雜:先讓你相信你有風險,再賣你解方。你不必真的生病,只要「覺得自己可能會生病」,就已經成為潛在的消費者。比方說,一支補鈣的廣告不會問你鈣質是否不足,而是先讓你看見某個老太太因為骨鬆摔倒骨折的畫面,再加一句:「你,也可能是下一個。」這種情境式的心理操作,遠比任何醫學論證還來得有力。
而對企業來說,這是極具價值的商業策略。畢竟,疾病本身是有限的,但焦慮是無限的。一種藥只能治一種病,但一個恐懼,卻可以延伸出無數的產品線:預防的、保養的、抗老的、促進代謝的、睡眠的、提神的、調節免疫的……每一種身體的不適,都可以是一個商品切入的點。
特別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所接收的「健康知識」越多,反而越容易陷入疑神疑鬼的狀態。頭暈,是不是血壓高?胃痛,是不是胃癌?稍微累一點,就懷疑是慢性疲勞症候群……這些症狀在過去可能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現在卻成了搜尋引擎的熱門關鍵字,也成了醫藥廣告無限放大的焦點。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焦慮不只在大人之間傳播,連孩子也開始被捲入。兒童保健食品的廣告正大光明地告訴父母:「不給孩子補,可能會輸在起跑點。」這種訊息不只推銷產品,更潛移默化地將「過度介入」、「藥品依賴」變成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當「健康」變成一種焦慮,而非一種感受;當「預防」變成一場無止境的消費競賽,那麼我們就不再是身體的主人,而是被市場牽著走的顧客。
二、需求是製造出來的,不是自然產生的
在醫療市場中,最成功的產品從來不是用來「治療疾病」的藥物,而是那些讓你「懷疑自己可能需要」的產品。真正的市場擴張,不是等待人們生病,而是主動告訴人們:你「可能快要不健康了」。這,就是醫藥行銷最核心的邏輯——製造需求。
想像一下,過去你從未覺得自己的膽固醇有問題,直到某一天,你在健康檢查報告上看到「總膽固醇偏高」,接著收到一份衛教手冊,提醒你:高膽固醇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腦中風。幾天後,你又在網路上滑到一篇報導,寫著「40歲後膽固醇控制的關鍵是這個成分」。一週內,你已經接觸到三個資訊來源,都在告訴你:你需要做點什麼。於是你開始擔心、搜尋、詢問、購買——從「沒病」變成「需要治療前的準備狀態」,只差一步。
這種情境並非偶然,而是一套精密設計的流程。醫藥行銷專家早已明白,預期性焦慮比實際疾病更能驅動消費。與其等到病人倒下來,不如在他還健康的時候就讓他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感到不安。這就像汽車業的「保養提醒燈」,還沒出問題,就先讓你覺得該回廠檢查了。
特別是在現代醫療制度裡,有越來越多「準疾病」的概念被創造出來。什麼是「準疾病」?就是那些目前還沒有症狀,但被定義為「可能惡化」的狀態——像是前期糖尿病、輕微高血壓、代謝症候群、骨質疏鬆風險族群……它們大多不會馬上危害健康,卻能引導人們進入「預防性用藥」或「長期保健」的消費模式。
而這些標籤一旦貼上,就很難摘下。因為醫療制度與保險制度也會跟著運作:只要你被標示為某種風險族群,醫師便會建議你定期追蹤,甚至開立藥物「預防性服用」。你以為自己是為了健康而吃藥,但實際上,你可能只是為了符合制度化的「健康標準」而被迫進入一條無止境的用藥旅程。
這樣的過程,讓「需求」不再來自身體的聲音,而是來自外部的定義。你不是覺得自己有病,而是被告知「你應該覺得自己快要有病」。這就是醫療市場裡最深層的催眠——讓你忘了觀察身體的感覺,而只相信檢查報告、數值紅字與廣告提醒。
三、廣告不是知識,是操控情緒
當我們看到一則健康相關廣告時,很容易以為自己正在「學習」、「獲得知識」或「變得更有健康意識」——但事實上,多數醫療與保健產品廣告並不是在傳遞知識,而是在操控你的情緒。
廣告的核心目的不是讓你理解「什麼是真正有科學依據的健康資訊」,而是讓你產生立即的情感反應:害怕、生氣、焦慮、自責,或是對某個解方充滿希望。這些情緒,會直接影響你的消費決策。比方說,你可能不懂膽固醇是如何運作的,但當你看到一位看似健康的中年人在廣告中突然倒地,下一幕就是家屬哭泣與悔恨,而畫外音說:「別等到來不及,現在開始控制膽固醇。」你馬上就被打動了,開始懷疑:「我是不是也該吃點什麼?」
這種「畫面+情緒+簡化結論」的套路,完全跳過邏輯與理性判斷的過程。它不需要解釋身體的運作原理,也不必提供長期研究的統計數據,只需要營造一種「不買就會出事」的氛圍,就能達到行銷效果。而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廣告當成了醫療建議。
更巧妙的是,這些廣告往往不再用「醫療術語」來說服你,而是採用「生活語言」來讓你感同身受。「最近老是覺得累?可能是氣血不足。」「早上起來腰酸背痛?是你的身體在求救。」這些用語貼近日常,但實際上毫無醫學定義,卻因為太容易產生共鳴,而讓人誤以為是專業診斷。
在這樣的資訊轟炸下,我們變得越來越依賴「外部判斷」,而不是傾聽自己的身體。我們不再問:「我有沒有生病?」而是問:「他們說這樣是不是不正常?」這是一種集體性的健康焦慮,而廣告,就是這場焦慮最有效的擴音器。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操作方式並不只是出現在藥品與保健食品廣告中,甚至連醫療機構本身也開始使用類似策略。某些診所、醫院的社群行銷,也會用「恐嚇式溝通」或「溫情攻勢」來吸引病患上門。健康,逐漸變成了一場品牌與感官的競賽,而不再是知識與信任的累積。
四、醫藥產業的雙重角色:治療者與推銷者
在大多數人的心中,醫藥產業的存在是為了「治病救人」;它應該是知識與良心的結合,是科技與人道的象徵。然而現實是,在這個龐大的產業鏈背後,醫藥的角色早已不再單純。它不僅是一個治療系統,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商業機器——它既是醫療的守護者,也是藥品的推銷者。
這個雙重身份,看似矛盾,卻並行不悖。在研究室裡,科學家為了解決罕見疾病、癌症或慢性病夜以繼日地研發新藥;而在市場部門,另一群人則用精準的數據分析與心理學技巧,試圖讓更多人相信自己「需要」某些藥物、補充品,甚至醫療檢查。
例如,當一項藥物完成臨床試驗、獲得核准上市後,接下來的關鍵並不是它能不能治好多少病人,而是它能不能成為「熱門用藥」。於是,醫藥代表拜訪醫生、舉辦醫學研討會、贊助學會與醫療講座,讓藥物能順利進入處方行列;同時也可能與媒體合作、發佈「衛教資訊」,推動大眾對某些症狀的關注,間接擴張市場需求。
在這樣的環境中,連醫師本身也開始面對角色上的拉扯。理想上,醫師是以病人健康為第一優先的專業人員;但現實中,他們可能被迫處在一個需要「平衡病人期待、藥廠壓力、健保政策」的交錯地帶。當病人一進門就問:「醫生,我朋友吃這個藥說很有效,你怎麼沒開給我?」醫師是否開立這個藥,有時已不全是基於醫學依據,而是社會氛圍與商業期待的折衝。
同樣的,醫院與診所也非置身事外。尤其是營利醫療機構,在財務壓力與市場競爭下,有時會傾向選擇那些「回診率高」、「利潤較高」、「病人依賴性強」的藥品或療程。這不是單一個體的道德問題,而是整體制度設計下所產生的結構性誘因。
簡單來說,醫藥產業正同時擁有「拯救生命」的高度正當性,以及「行銷商品」的高度效能。當這兩個身份混合在一起時,我們便無法再單純地相信:每一顆你吃下的藥,都是單純為了治療,而不是為了市場份額。
五、認清誰在製造你的焦慮
當你再次在手機上滑到一篇健康警示文章、或在捷運上看到某款保健品的廣告,心中浮現「我是不是也有這種問題?」的念頭時,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這個焦慮,是我身體真實的訊號,還是別人種進我心裡的情緒?
現代人最大的健康挑戰,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對疾病的過度想像與被操控的恐懼。你並不是真的每天都在生病,但你卻每天都在懷疑自己會不會生病。這樣的心理狀態,正是醫藥行銷最成功的成果。當焦慮變成了常態,我們便容易把健康交給「產品」、「檢查」、「藥物」來管理,而非信任自己對身體的感受。
這種焦慮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披著「關心你健康」的外衣,實則剝奪你對自己身體的信任與主控權。它不會明著告訴你「你生病了」,而是反覆暗示你:「你可能快要生病了,所以你最好現在就做點什麼。」這個「做點什麼」的選項,從不是讓你回頭觀察生活習慣或身體變化,而是直指——消費。
唯有當你能看清這一層操作,你才有機會重新掌握健康的主權。認清這些焦慮的製造者,不是為了指責藥廠、醫師或廣告業,而是為了幫助你回歸一個更清明的狀態:我為何焦慮?我是否真的需要這個東西?我能不能先觀察,再決定?
健康不該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商品競賽,而是一次次與身體建立關係的練習。當你學會從恐懼中抽身,你才會發現,其實很多你以為需要「處理」的問題,原來只是身體正常的波動。那一刻,你會知道:真正的健康,是從不被催眠開始的。
Sandwich-Care出書了喔!! <<101個熟齡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