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上拿著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
你聽過這句話嗎?「一個手上拿著錘子的人,看什麼都像釘子。」
這句話源於一個深刻的洞察:當你心中早已抱持著某種偏見,或習慣用某套固定的解決方案時,你看待所有問題,都會自動戴上有色眼鏡。在職場上,這幾乎是所有「瞎忙」的源頭。
想像一下這個常見情境:老闆眉頭一皺,拋給你一句話:「我們業績一直上不去,你想想辦法。」
多數人的反應是立刻捲起袖子,開始思考「如何提升業績」。但這正是問題的開始。直接跳下去解決「業績」這個「表象問題」,就像一個醫生不問診、不看報告就直接把病人推入手術房一樣危險。你手裡拿著「促銷」、「打折」這些錘子,自然覺得「業績」就是那根非敲下去不可的釘子。
客戶敘述的問題,往往只是症狀,而不是真正的病因。如果連問題都定義錯了,再厲害的解法也只是在浪費子彈。
--------------------------------------------------------------------------------
釐清真相——你是在救火,還是在解決問題?
首先,我們必須建立一個關鍵認知:「業績不到」是一個結果,是一個落後指標。它是「表象」,而不是問題本身。
專業顧問在面對問題時,會像偵探一樣,不斷追問,直到挖出真正的根本原因。豐田汽車(Toyota)內部流傳一個經典方法,叫做「五個為什麼(5 Whys)」,它能幫助我們層層剝繭,看清問題的全貌。
讓我們用剛剛老闆的指令來演練一次:
- 為什麼業績不好? -> 因為我們的產品賣不出去。
- 為什麼產品賣不出去? -> 因為客戶不了解產品的真正價值。
- 為什麼客戶不了解產品價值? -> 因為我們的業務不太會賣。
- 為什麼業務不會賣? -> 因為他們缺乏好的教育訓練。
你看,經過短短幾輪追問,問題的核心就從模糊的「業績不好」,聚焦到了具體的「業務教育訓練不足」。此刻,我們才找到了真正值得解決的「病因」,而不是還在疲於應付「症狀」。
如果我們一開始只針對「業績不好」這個表象去猛下折扣、辦促銷,短期內業績或許會曇花一現,但因為「業務不會賣」的根本問題沒被解決,長期來看,不僅會侵蝕公司利潤,更可能讓問題惡化。治標不治本,最終只是白忙一場。
--------------------------------------------------------------------------------
顧問的羅盤——拆解問題的七個關鍵要素
一個專業的顧問,從來不會急著給答案。相反地,他們會拿出一個思考框架,來確保自己「問對了問題」。這個框架,我稱之為「問題定義七要素」。它不只是一面羅盤,更是顧問腦中的一張「戰略棋盤」。它能讓你在移動任何一顆棋子前,就看清整個棋局的全貌——誰是棋手(決策者)、遊戲規則(限制與範疇)以及致勝條件(成功標準)。
這個框架,正是將前面提到的「五個為什麼」進行系統化延伸的工具。事實上,「五個為什麼」就是挖掘前兩大要素——「基本待解決問題」與「上下文脈絡」的強力鑽頭。
下次接到任何任務,試著用這七個要素來檢視它:
- 基本待解決問題 (Basic Question):
用一句話,具體且清晰地描述我們要解決的議題是什麼。模糊的指令需要被精煉成可執行的目標。提問範例: 老闆說的「增加營收」,是指「如何讓我們的主力A產品線,在未來兩季內,營收提升30%」嗎?(參考SMART原則) - 上下文脈絡 (Context):
這個問題是怎麼來的?過去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時間點需要被解決?理解前因後果,才能避免斷章取義。提問範例: 老闆提到營收成長停滯,是指相較於過去三年的持續成長,今年第一季突然趨緩的狀況嗎?這個停滯是全市場的現象,還是我們獨有的問題? - 決策者與厲害關係人 (Decision Makers & Stakeholders):
這件事最終誰說了算?誰有權投反對票?哪些部門或個人會被這個決策影響?搞懂「誰是我們的支持者(Champion)」和「誰會踩煞車」,是專案能否成功的關鍵。一個真正資深的顧問,不只會看職稱,更會去了解每個人的個人背景、決策偏好與風險承受度。提問範例: 這個專案的最終決策者是誰?除了行銷部,我們還需要取得財務部或法遵部門的同意嗎?至關重要的是,這些人將會是定義與驗收第四點「成功標準」的關鍵角色。 - 成功標準 (Criteria for Success):說
怎樣才算「成功」?我們最終要交付什麼成果?驗收的KPI是什麼?這個標準必須是具體、可衡量的。提問範例: 我們提到的「營收提升30%」,是指總銷售額(Gross Sales)還是淨銷售額(Net Sales)?成功的定義是否包含客戶滿意度或團隊士氣等軟性指標? - 解法範疇 (Scope of Solution):
我們解決問題的權限邊界在哪?哪些部門、資源或方法是我們可以動用的?又有哪些是絕對不能碰的「紅線」?提問範例: 為了達成目標,我們的解決方案可以考慮調整產品定價嗎?或者,我們這次的供應商選擇,是否只能限制在台灣廠商? - 限制條件 (Constraints):
執行任務最實際的限制是什麼?時間、預算、人力?這三者往往構成一個「快、好、便宜」無法兼得的鐵三角,也反映了決策者真正在乎的優先級。有時候,最大的限制條件,藏在決策者的「隱藏議程」裡。提問範例: 這個專案我們有多少預算?需要在多久之內看到初步成效?目前有多少人力可以投入?我曾遇過一位任期只有兩年的專業經理人,他認同某個長期數位轉型專案很重要,卻絕不力推,因為他知道,成果在他任內看不見。這就是最真實的人性限制。這些時間與預算的限制,會直接框定出第五點「解法範疇」的現實邊界,迫使團隊釐清真正的優先順序。 - 關鍵資訊來源 (Key Sources of Insight):
為了做出正確的判斷,我們需要哪些數據或情報?這些資訊要去哪裡找?它可以是公司內部的財務報表、外部的產業研究報告,甚至是對特定領域專家的訪談。提問範例: 為了分析市場趨勢,我們是否能取得相關的券商研究報告或付費資料庫?或是需要安排幾場專家訪談來獲取第一手洞察?
--------------------------------------------------------------------------------
從執行者到操盤手——你看見的是棋局,而不只是棋子
回到最初「錘子與釘子」的比喻。當你掌握了這套「問題定義七要素」的框架,你就等於學會了如何放下手中的錘子,退後一步,看清整個問題的棋局。
但解決問題不僅僅是技術活,更是「人性活」。在分析「決策者與厲害關係人」時,除了表面的對話,你更需要學會觀察那些非語言的訊號和組織內的氛圍,也就是日本人常說的「讀空氣」。
在這個 AI 能取代死記硬背知識的時代,顧問真正的、無法被取代的價值,正在於此。AI 能分析數據,但無法解讀客戶沒說出口的需求、無法洞察決策者的風險偏好、更無法聽出「問題背後的問題」。而這套框架,正是為了揭露這些幽微但至關重要的人性複雜度而生。
很多時候,資訊不是『沒有』,而是對方『不想給』。搞懂背後的利益衝突,比你埋頭做一百份數據分析都重要。
例如,為什麼線下門市人員會抗拒公司推動官方電商?表面上是流程問題,但深層原因是電商會直接瓜分他們的業績,這是赤裸裸的利益衝突。看不透這點,你提出的任何整合方案都注定失敗。
一個頂尖顧問的真正價值,不在於他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而在於他總能提出最正確的問題。他引導團隊看清整個棋局,而不只專注於眼前的單一棋子,從而做出更高質量的決策。這就是從「執行者」躍升為「操盤手」的關鍵。
--------------------------------------------------------------------------------
你的下一步行動
工作的真正價值,始於精準地定義問題。
下次,當你接到老闆或客戶交辦的任務時,別急著衝刺。先拿出這七個要素,花 15 分鐘為自己畫一張「問題地圖」。你會驚訝地發現,思路不僅清晰百倍,你的提問也將直指核心,讓所有人都對你刮目相看。
最後,問自己一個問題:
想想看,你現在埋頭苦幹的,真的是那個最該被解決的問題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