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是一部2019年4月12日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傅榆執導,該片以台灣學運領袖陳為廷與在台中國大陸留學生蔡博藝為拍攝對象,片名的"我們"含導演傅榆本人,也是旁白和入鏡被紀錄者之一,是一部以「太陽花學運」為故事的紀錄片。以上維基。
說到這部片,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都是去年金馬獎,傅榆導演在台上替台灣人發聲,因此引發了一些後續風波,鬧得沸沸揚揚,好不熱鬧。
在這滿城的風雨,大家反而都忘了電影本身的存在,我也是在電影上映後,才重新關注這部片。
這部片從2011年開始記錄(還是12年我有點忘了),主角是陳為廷和中生蔡博藝,同時也是導演對自己的一個紀錄。
現在回頭來看,兩個人物都充滿了爭議,但在多年以前,沒人知道未來會怎樣。
這是一段跌跌撞撞的青春故事,與政治、社會運動、民主訴求有很深的連結,既記錄了社會的發展,也記錄了兩位主角的身影。
這部片沒有很深入的心靈訪談,只有他們參與事件的側拍和訪問,有時候充滿歡笑和嬉鬧,有時候也充滿情緒甚至是衝突,我們透過鏡頭,參與這群年輕人的生活,還有他們的家庭。
可能是因為,我們都經歷過太陽花運動那段日子,所以對我而言,這部片就是一個回顧,把我帶回2014年3月的台灣,那段忘也忘不了的記憶。
太陽花學運,也改變了這部紀錄片,大家都沒料到會有這個運動。突然間,台灣人走了一段理想和革命蔚為風潮的日子,雖然每個人都很挫折,但對未來也充滿深深的希望,覺得在運動過後,台灣一定會變好,我們也都會變好。
但人生如果順遂,那就不是人生了。運動結束後,兩位主角在參與體制的過程都遭遇了阻礙和困難,陳為廷因為性騷擾事件走下神壇,蔡博藝的身分背景令人質疑。
連導演的自白,也充滿了掙扎,事情突然不知道該怎麼收尾。她沒有等到社會體制的翻轉,而民主也不如大家理想中的美好,對比學運當下的滿腔熱血,一切都變了。
我們的人生不是寫好的劇本,沒有精緻的結構、頭尾呼應的設計、巧妙的彩蛋、反覆堆切的對白,我們的人生,只有意外發生時,試圖應對卻又顯得慌亂無力的自己,有好多好多話想說卻說不好的自己。
這麼巨大的運動,現在回頭來看,也只是階段性的成功,甚至能不能保有這份成功,都還是未知數,台灣的道路還很漫長,我們對台灣社會的想像,也還在摸索當中。
我知道,要向別人推薦這部片不太容易,《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對某些人來說,很政治,但對我來說,政治也是生活,而生活也得走過青春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