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筆下的角色,既不可愛也不討人喜歡。他們比較像被車碾過後又復活的卡通人物……
世界上會這樣形容自己作品的作家,或許只有提姆・波頓(Tim Burton),而從這本《牡蠣男孩憂鬱之死》中的悲劇角色們,也可看出他奇幻、荒誕、黑暗、詭異,同時又富含想像力等,所有讓他被稱為「鬼才導演」的特質,以及《聖誕夜驚魂》、《巧克力冒險工廠》、《地獄新娘》、《魔境夢遊》與《怪奇孤兒院》等作品的故事原型。
愛上火柴的枯枝、半人半牡蠣、以毒氣維生、木乃伊,儘管用了「男孩」、「女孩」、「女郎」、「女孩」,甚至是「詹姆斯」等會用來指稱人類的稱呼,《牡蠣男孩憂鬱之死》幾乎有一半以上的角色,都難以被稱為是「人」。此外,儘管作者似乎刻意地,讓大部分角色的年齡(儘管這個定義是否合理),落在孩童階段;他們的命運,卻全都無一例外地只有「悲慘」一途。
難道作者畫不出符合普遍定義的人類嗎?其實在這些短篇故事中,偶爾會出現一些「正常人」,而這些主角們顯而易見的缺陷、怪異,似乎是作者刻意為之,甚至諷刺地用來指出「正常人」內心的醜惡與不堪。儘管這些角色純屬虛構,並不存在於在現實當中,卻往往也會讓讀者聯想到它們所可能暗喻的人們。
《牡蠣男孩憂鬱之死》另一個有趣的點在於,每一個故事都是用英文詩寫成,用字精簡卻也足以完整描述(當然,附圖幫了不少忙);儘管有詩人林則良的翻譯,但個人建議還是可以嘗試直接看原文,除了能夠避免翻譯過程難免導致的詞意斷裂,也能夠體會作者原本文字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