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強生之前在記者會上說:「更多的家庭會失去摯愛」,嚇壞了一般民眾。但是,英國在面對公共衛生問題時採用「無為而治」也有先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發生在 1952 年的「倫敦大煙霧」事件。
倫敦向來都以「大霧」聞名,而在工業革命後,大量的使用煤炭做為燃料,更使得黑煙與濃霧結合。在 20 世紀初,科學家為了準確的形容這個現象,結合了「煙」(Smoke) 和「霧」(Fog) 創造了「煙霧」(Smog) 這個單字。
1952 年 12 月 5 日清晨,倫敦市民發現當天的「霧」顏色比平時更「深」。但他們並沒有特別警覺,就照常的開始上班上課。當夜幕低垂時,情況開始惡化。
從工廠、住家、汽車釋出的黑煙和霧氣結合,形成了一張黃色的簾子,籠罩了整個倫敦市。一般來說,熱空氣會上升,而這股「煙霧」就會漸漸的消散在大氣之中。
但是,當時倫敦上空正累積了一股被「反氣旋」帶來的熱空氣。因此,這股被形容為「豆子湯」(Pea souper) 的煙霧被困在地面上。
接著,更多的黑煙持續和「豆子湯」結合,讓問題變本加厲。在接下來的 5 天內,倫敦的交通被完全癱瘓,很多在大街上行走的人,連自己的腳都看不到!
根據英國氣象局的研究,在那段時間內,每天有 1,000 噸黑煙、2,000 噸二氧化碳、以及 140 噸鹽酸和 14 噸氟化合物被排放到空氣中。 另外,空氣中還有 370 噸的二氧化硫被轉化為 800 噸極度危險的硫酸。
航班因此被取消,泰晤士河上的船運也停止、開汽的人也因為看不清前方而只好棄車而行。倫敦市著名的雙層巴士,派出了車掌先生拿著點燃的信號彈,走在巴士前面帶路以確保安全。而路上的行人在回到家後,發現他們的臉已經被空氣燻得和碳一樣黑。
日常生活的不便還不是最大的問題,這股煙霧對老年人、小孩、以及有呼吸疾病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催命符。在短短的幾天內,煙霧奪走了約 4,000 條人命。而它造成的健康問題,在事件結束後也持續的影響了人民的健康。根據專家的估計,最少有 8,000 ~ 12,000 人因為這次事件而死亡。
但有趣的是,當時倫敦居民並沒有因此而驚慌失措,畢竟煙霧是存在已久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由於資訊流通並不像現在一樣方便,政府沒有整合不同診所、醫院暴增的死亡人數,所以無法看到全貌的醫生與專家們都認為是個別的事件。因此,沒有人提醒民眾需要提供警惕。
除了人類,動物和鳥類也被這場煙霧影響。有媒體報導在著名的史密斯菲爾德 (Smithfield) 肉市場,有牛窒息而死。因此,農夫們將裝穀物的麻袋浸泡在威士忌中,做成簡易的防毒面具給家禽使用。很多的飛鳥則因為在煙霧中無法看清楚前方,直接撞上建築物而受傷甚至死亡。
英國政府在這場公共衛生災難中反應非常緩慢,在事後一份沒有完成的調查報告中還嘗試將大部分死因歸咎於流感。一直到了 1956 年《空氣清淨法》(Clean Air Act) 才被通過,限制在城市內燃煤。政府同時補助市民在家中改用為更乾淨的燃料,例如:天然氣或電力。
其實從 13 世紀開始,倫敦就一直被煤炭造成的空氣污染所困擾。但政府卻一直沒有處理這個問題,因為人民還是喜歡在冬天使用傳統暖爐。英國政府擔心立法管制會讓民眾不滿,所以一直採用「佛系」政策來防煙霧,最後導致了這場災難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