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日常] 肺炎防疫 - 關於口罩與歧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0年初,武漢肺炎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我剛從倫敦回台灣辦工作簽證,美其名是回台灣過年,事實上是過著台灣+英國時間,白天見朋友、晚上工作到凌晨。一直到一月底,台灣人開始有危機意識了,我的簽證也在最後一秒到手,於是捨棄我最愛的卡辣姆久,在行李箱裡塞進兩盒口罩,匆匆飛倫敦,當時就怕台灣封境,直接出不了國。
倫敦地鐵不開,或突然改目的地,只是日常。
關於口罩
搭飛機的時候在杜拜轉機,從台北飛杜拜的飛機上,無論膚色,幾乎全員戴口罩,到了杜拜飛倫敦,我戴口罩倒成了異類,幸好平日就練就無所謂別人的眼光,8小時航程除了睡好睡滿之外,口罩也全程戴著。(平時我搭飛機就會加濕口罩,用來增加吸入空氣的濕度,所以確實沒有覺得特別不舒服。)落地倫敦除了個位數的亞洲面孔戴口罩之外,基本上我就是眾人注目的焦點,但我還是一路戴到回家。當天適逢週末維修地鐵,所以搭了人很少的替代巴士,讓我算是鬆了一口氣。
回到倫敦的頭兩週,公司非常小心的希望我居家隔離。都在台灣工作一個月了,哪差這兩週?於是欣然答應。當時武漢肺炎還被歐洲人認為是另一種流感,而真正的流感在英國其實也相當嚴重。然而在回到公司後不到一個月間,英國的肺炎疫情蔓延得很快,我每天需要搭2小時每車地鐵上下班,在中國城轉線,而乘客各種咳嗽卻仍不避諱,讓我開始充滿了心理壓力。於是開始通勤時間都戴口罩,低頭讀Kindle以便避開人們的目光,在早晨的滿員車廂裡,其實就算被歧視,乘客也不太能對你怎麼樣,畢竟連想避開你都沒有空間。(還很有機會被讓座 XD)
歐洲並不提倡戴口罩,(表面上)主要的原因是學界認為沒有直接證據可以證明戴口罩能有效阻隔病菌。這件事其實我認同,畢竟如果像很多台灣人認為戴了口罩就是有神靈護體的金鐘罩,不搭配勤洗手、消毒,被傳染機率反而很高。於是在英國基本上買不到口罩,要買可能上Amazon還有機會,只是價格很驚人,如果看過日本Amazon哄抬物價的狀況,就可以想像英國基本也是這樣,而且品質更不能保證。我看過很多人買A口罩拿到B口罩的狀況,也不太能抱怨,因為有貨都已經很難得。這時就顯得台灣限購口罩系統很不可思議。
也有人說,政府故意說口罩沒用,是怕大家搶購,害醫護人員沒得用。嗯......我單純不喜歡這個說法啦,想戴的人就會戴,我就算是戴心安的也就是想戴。
歧視風波
大概二月底三月初的時候,倫敦有幾起因為討論武漢肺炎或戴口罩的亞洲人被揍的事件,讓亞洲圈在網路上發起了一連串的反歧視運動。那時候病毒開始從亞洲進入到歐洲,再從歐陸蔓延到英國,於是有了亞洲人=病源的歧視聲浪。
被揍的人真的很衰,揍人的人也真的很過份!!
於是家裡開始擔心我被歧視跟被揍,但對我來說,打從決定來英國念書跟生活,就已經準備好要被歧視的心理準備。這並不是縱容歧視或檢討受害者,而是我在一開始就已經接受了會被歧視這個我本人無法改變的事實了,才來到英國的。我能做的只是善意的和我認識的歐洲人溝通亞洲人戴口罩的原因,但我無法改變歐洲社會長期歧視亞洲人的事實。病毒只是助長歧視的一小個環節,從脫歐起,歧視外國人就某種程度的成為英國人的共識。但還好的是:
  • 倫敦本來就是個外來人多過英國人的城市,這裡沒有什麼「英國人」,大家都是「倫敦人」,各種口音混雜就是倫敦的本質。
  • 英國人的「紳士風度」就是不會在言行舉止上明顯的失禮,即便他心裡真心充滿歧視,言行還是會搭配優雅的微笑。當然前提是他是個有風度的人,瘋子還是不少的。
我自己一年可能就一兩次被當街叫囂「你們看!有亞洲人來搶我們的工作!」對我來說不常發生,但也不是完全不存在的事情。我覺得不需要拿別人的失禮讓自己生氣甚至失態,走掉就好了。
想想也許我算是很幸運的,目前沒有遇過太嚴重的歧視問題。然而種族歧視有因為社會開放與時代演進就減輕嗎?我抱持懷疑的態度。
旅居英國的生活觀察,作為英國腦粉與社會反指標的偏頗紀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生病後發現有長新冠 我最近吃吃喝喝,這一年來有嚴重腰傷 常常一個人在台北晚上哭 假日只能躺在租房休息 上班壓力很大 工作、醫院、家 就是我一年多的生活 最近比較能站(主要是休息) 前兩週流感躺一週 目前是「長新冠症狀」 還是咳嗽、沒有食慾、一直睡、疲憊 但比之
Thumbnail
昨天終於入境英國了。 結果反而是在蘇黎世的登機口跟驗票的人員查英國免簽查了老半天,提前預演之後在英國海關就順利很多。 倫敦的味道是不一樣的洗衣精的味道(還是說是香水?),地鐵到處都是,到路上則是會加上風味跟台灣不同的二手菸味,啊,這裡也是個老菸槍的國家。這麼愛PM2.5拜託去媽祖廟當義工啦。
Thumbnail
接機大廳裡人潮絡繹不絕,雖然是疫情期間,倫敦希斯洛機場裡還是摩肩接踵的異常忙碌。英國身為日不落國,有各式各樣的人種從世界各地湧入,根本也不用擔心能不能融入的問題,因為大家都是這個大不列顛國的訪客。
Thumbnail
由於還是疫情的高峰,甫抵達倫敦希斯洛機場,大明就被公司的人事官送至旅館隔離,旅館位在公司步行約20分鐘的地方,窗外可以看到倫敦著名的景點-碎片塔跟倫敦眼摩天輪,大明只能對著窗戶乾瞪眼,惆悵的靈魂想要出遊,但軀體卻被牢牢的箝制在這10坪大的套房裡。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和英國沾得上邊的台灣人都有被問過這個問題? 我個人的感覺是一個人不會因為他是英國人就種族歧視, 有種族歧視的人是這個人的問題, 和他是不是英國人無關. 最近有一個旅英網紅因為交通違規被英國人不友善的對待, 他覺得這是種族歧視, 因為其他英國人也違規, 就只有他被針對, 那這絕對就是
Thumbnail
直到兩年前,我決定不再臉上塗抹化學物品,口罩成了我外出的標配。在他人眼裡,可能覺得是我是個防疫做好做滿的怕死隊,但骨子裡我只是想利用口罩來掩飾我完全素顏的模樣。 2024大年初二, 這個被我視為極度安全的防護罩,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在疫情剛解封的時候出國,最擔心的不是確診,或是需要解釋台灣跟泰國或中國的在名稱和政治上的差異,而是我怎麼頂著黃皮膚黑頭髮去解釋我不是廣義或峽義裡的Chinese。
Thumbnail
常和人說起,我擁抱英國的一切,包括經常為人詬病的天氣、食物,雖然因為習慣不同而偶有抱怨,但這都不會讓我討厭此地,唯獨交通,是至今仍每每讓我氣得咬牙切齒、覺得自己到底為了什麼要留在這個城市的必爆彈。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生病後發現有長新冠 我最近吃吃喝喝,這一年來有嚴重腰傷 常常一個人在台北晚上哭 假日只能躺在租房休息 上班壓力很大 工作、醫院、家 就是我一年多的生活 最近比較能站(主要是休息) 前兩週流感躺一週 目前是「長新冠症狀」 還是咳嗽、沒有食慾、一直睡、疲憊 但比之
Thumbnail
昨天終於入境英國了。 結果反而是在蘇黎世的登機口跟驗票的人員查英國免簽查了老半天,提前預演之後在英國海關就順利很多。 倫敦的味道是不一樣的洗衣精的味道(還是說是香水?),地鐵到處都是,到路上則是會加上風味跟台灣不同的二手菸味,啊,這裡也是個老菸槍的國家。這麼愛PM2.5拜託去媽祖廟當義工啦。
Thumbnail
接機大廳裡人潮絡繹不絕,雖然是疫情期間,倫敦希斯洛機場裡還是摩肩接踵的異常忙碌。英國身為日不落國,有各式各樣的人種從世界各地湧入,根本也不用擔心能不能融入的問題,因為大家都是這個大不列顛國的訪客。
Thumbnail
由於還是疫情的高峰,甫抵達倫敦希斯洛機場,大明就被公司的人事官送至旅館隔離,旅館位在公司步行約20分鐘的地方,窗外可以看到倫敦著名的景點-碎片塔跟倫敦眼摩天輪,大明只能對著窗戶乾瞪眼,惆悵的靈魂想要出遊,但軀體卻被牢牢的箝制在這10坪大的套房裡。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和英國沾得上邊的台灣人都有被問過這個問題? 我個人的感覺是一個人不會因為他是英國人就種族歧視, 有種族歧視的人是這個人的問題, 和他是不是英國人無關. 最近有一個旅英網紅因為交通違規被英國人不友善的對待, 他覺得這是種族歧視, 因為其他英國人也違規, 就只有他被針對, 那這絕對就是
Thumbnail
直到兩年前,我決定不再臉上塗抹化學物品,口罩成了我外出的標配。在他人眼裡,可能覺得是我是個防疫做好做滿的怕死隊,但骨子裡我只是想利用口罩來掩飾我完全素顏的模樣。 2024大年初二, 這個被我視為極度安全的防護罩,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在疫情剛解封的時候出國,最擔心的不是確診,或是需要解釋台灣跟泰國或中國的在名稱和政治上的差異,而是我怎麼頂著黃皮膚黑頭髮去解釋我不是廣義或峽義裡的Chinese。
Thumbnail
常和人說起,我擁抱英國的一切,包括經常為人詬病的天氣、食物,雖然因為習慣不同而偶有抱怨,但這都不會讓我討厭此地,唯獨交通,是至今仍每每讓我氣得咬牙切齒、覺得自己到底為了什麼要留在這個城市的必爆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