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上帝在亞洲人民當中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亞洲神學是處境神學的一個分支,目的是創立以亞洲人民為中心的神學,獨立於西方文化的影響。斯里蘭卡的彼亞域斯神父(Aloysius Pieris) 指出,亞洲的處境有兩大特色:一是貧窮,二是多元宗教傳統,兩者有密切關連。貧窮影響生活態度、政治文化、屬靈層面。宗教傳統影響人民對痛苦的了解和政治異象。
小山晃佑指出假如我們將文化或歷史中的東西,看為無限及永恒的,就是崇拜偶像,結果走上滅亡之路。日本的天皇崇拜,令日本人民付出非常沉重的代價。他指出人類可以崇拜聖經中啓示的真神,但也有製造偶像之能力,他強調聖潔的上帝,是一位忌邪的上帝,否定人類將自己的文化成就看作偶像一樣來崇拜。
建祭物是表達一種對空問所持的態度,所有西方建築物皆溯源於维特魯雉亞(Vitruviue)的盒形觀念。維特魯維亞是一位羅馬建桀師和工程師,他在基督降生前一個世紀,寫了一本建築原理的書。對他来說,建築物的形式節奏,主要在四面圍牆之內。大多數傳統的西方禮拜堂建築,空問主要是在一個盒形以內。但在東方,空問被視為無限的,你經過空問而進入一所廟宇。進廟前所走的路强調空問的感覺。廟的周圍地區,和那圍繞的迥廊界定廟的空問觀念。空間在廟外,
而非在廟內。亞洲信徒對禮拜堂建築物,抱有一種新的樂趣。現時亞洲禮拜堂是承襲殖民地時代的傳統!在建築形式上採四方的盒形。它是一個關閉的硬殼,在熱帶地區多它裏面很悶熱。從靈性方面,它給人一種與外界隔絕的感覺多像西方黑社會的會議室。沙以指出:「我們忘記我們的教會論,有許多是以羅馬的神秘宗教傳統爲基礎的,它們認為洗禮是進入膜拜最重要的一個儀節。這種教會論最終引至一個關閉式的盒形禮拜堂。今天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開放的教會,一個朝聖的教會。
若果不小心使用科技,不僅不能真正使宇宙的力量降服人類,反而會挑撥它們向人類報復。科技會使人類的心靈喪失神話(myth) 和禮儀(rite),這些不單表達人類深切的渴望,也保守人類身體和心靈正常和清醒。「從貧窮中得釋放」本是西方社會科技掛帥的目標,但是若果不藉着貧窮所給予的自由而加以調和,便會成為一種奴役人類的追求,結果就是享樂主義。這種說法並不是想歌頌貧窮——那些剝削者通常會把貧窮視為一種「屬靈氣質」,而強加諸貧窮的人身上。宗教上對貧窮的了解,這常迫使教會在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或富裕社會的享樂主義兩者中作出取捨。
奮銳黨人像法利賽人與自以為義的猶太人,不能容忍罪人、宗教上不潔淨的人、病患者、妓女、痲瘋患者和稅吏。可是,耶稣跟稅吏與罪人為友,以致惡名昭著,這就是問題的所在。耶穌不僅與奮銳黨人為友,並且結交奮銳黨人和法利賽人所鄙視的人。奮銳黨人發動的一場聖戰!不是為了貧窮的人和受壓迫的人,其目的在乎重新恢復律法的國度。他們雖或是為了建立
彌賽亞的國度而爭戰。但這國度卻不是為貧窮的人和受壓迫的人的。他們可能就是當時持左派思想的激進精英分子。耶穌沒有攻撃奮銳黨人那種不妥協的政治性服從精神。祂所爭持的問題不是暴力或非暴力。耶穌與奮銳黨人之間所存在的關鍵問題,是這些搞革命的奮銳黨人堅守着精英主義多和猶太人的律法主義管治。或者多由於他們信奉精英主義與律法主義的緣故,奮銳黨人與法利賽人對他們的革命原則和對自己的要求都非常嚴謹。對他們而言,這並不是歡樂的時刻;相反,應該為以色列喪失自由而悲傷,並為國家荒涼而悔罪。正如漢高(M、Hengel)所指出:他們嚴肅地採取社會「革命式抗拒消費的態度」。他們認爲身為領袖的耶穌實在可恥,他是個「貪食好酒」的人(路7:34);面對着以色列舉哀的悲苦日子,和門徒不單不禁食,反而
歡樂飲宴;面對着經濟的困窘·政治的奴役,及宗教的壓迫,耶穌仍然認為上帝國像個婚筵一般。就奮銳黨人和法利安人而論,這决不是個飲酒作樂、談笑風生的時刻。但耶穌卻認為當他和上帝國的子民一起的時候,是應該歡樂談笑,飲食吃喝。
當我們從女權主義的角度去問問題,我們對亞洲婦女傳統有新評估。無量慈悲的觀音,人們以為是用來鞏固父權主義的家族制度的,因為人相信觀音送子。但原來觀音是個違抗父命,不肯接受父親作媒的勇敢女姓。歷代以來,馬利亞被形容為沉靜·可愛·自我謙卑·婉靜·被動·順從, 多愁善感的母親。事實上,這種對馬利亞的描繪,是出於男性對心目中理想女性的看法,女性接著把它內在化。
近期,許多女性已能直接地了解聖經, 開始了解馬利亞如何被人曲解。她們在福音書,特別在尊主頌中·看到她充滿信心與智慧·不止溫柔和專注·而且果敢和願作回應;不止滿懷悲憫·並具無畏的勇氣,敢於採取主動。這才是真正的馬利亞,她是最先的門徒,而最重要的她是一位婦女。
馬利亞的 尊主頌 (Manificant) 經文:路加福音書 1:46-55
馬利亞說: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上帝─我救主為樂;因為他
顧念他卑微的婢女。從今以後,萬民將稱我有福,因為大能的上帝為我成全了大事。他的名神聖;他向敬畏他的人廣施仁慈,代代無窮。他伸出權能的手臂,驅除狂傲者心中一切的計謀。他把強大的君王從寶座上推下去;他又抬舉卑微的人。他使飢餓的人飽餐美食,叫富足的人空手回去....
Photo by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n Unsplash
    5會員
    28內容數
    筆者在讀神學的時候讀了不少書,希望簡單的整理一下,方享給大家 出版專題頭像: Photo by Naassom Azevedo on Unsplash 出版專題底圖: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onio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重新描繪福音書的信息,帶領我們多角度思考信仰。 第一,想想第一批福音書讀者可能的狀況:一小群面對掙扎的基督徒,居住在猶太教與異教的兩個世界中,但如今他們不再屬於任何一方,他們帶著愛和拯救的訊息對抗這兩者,使這兩個群體都深感威脅。預料到你可能必須修改你對耶穌的想像,關於他的目的和企圖、他異象中的微
    婦女處境神學,目的使所有男人女人,能擺脫一切內心或外在的綑綁。神學家希望努力使亞洲社會的人民和制度得到轉化,使上主的國度臨在。神學常用到的資源,是聖經和當地文化。在運用s聖經時,我們要懂得分辨那些是昔日的社會規範,那些是基督教的要義。例如,在耶穌的救贖使命中,祂的男性形象並不必要。我們不能以耶穌男性
    這本書引導我們思考上帝的創造,指出信仰與生態保護息息相關。有些基督徒可能會想:「我高興有人關懷地球,但那人不需要是我!」但環保和禱告一樣,是信仰核心關懷,任何跟隨耶穌的人必須接受。我們與黑猩猩的基因有99%一樣的,我們與其他被造物有相當大的關聯性,我們和其他物種,有家人般的相似感,要彼此依靠。除非我
    作者本來不相信耶穌復活的事蹟,他深入研究之後,竟然成了基督`徒。書中的描寫異常仔細,可讀性高,適合喜歡讀歷史和偵探小說的人。 書中一步一步推斷耶穌受難週的事件,為何是真實的,例如講述耶穌當時受審正值尼散月、耶穌如何主動被人拘捕、猶大人因為在逾越節節期的緣故不能進入院子開庭、彼拉多如何想置身事外、彼拉
    潘儒達是位基督徒,他深入反思基督敎和佛教徒。論點未必人人同意,但算頗獨到。作者首先問甚麼是宗教。從宗教中我們看到了人,我們看到了人﹐看到了人的神聖性的傾向,看到人的需要﹐人的有限和敗壞,以及自救的不可能。佛教是透過禪定、戒律培養內在行善的力量,是由外到內。佛教徒也是堅韌,拒絕一切外來的幫助,卓然獨立
    人的需求分為生存需求及情感需求 。若人在成年期,只是停留在生存需求,則他/她還未適合進入一段關係。這本書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我們可以做這樣的練習。想想在這一刻,自己有何需求?如果沒有滿足此項需求,我害怕會發生甚麼事?關於此需求,你對你內心說了甚麼?這個練習可以幫助你從感受需求,跟隨需求的聲音
    作者重新描繪福音書的信息,帶領我們多角度思考信仰。 第一,想想第一批福音書讀者可能的狀況:一小群面對掙扎的基督徒,居住在猶太教與異教的兩個世界中,但如今他們不再屬於任何一方,他們帶著愛和拯救的訊息對抗這兩者,使這兩個群體都深感威脅。預料到你可能必須修改你對耶穌的想像,關於他的目的和企圖、他異象中的微
    婦女處境神學,目的使所有男人女人,能擺脫一切內心或外在的綑綁。神學家希望努力使亞洲社會的人民和制度得到轉化,使上主的國度臨在。神學常用到的資源,是聖經和當地文化。在運用s聖經時,我們要懂得分辨那些是昔日的社會規範,那些是基督教的要義。例如,在耶穌的救贖使命中,祂的男性形象並不必要。我們不能以耶穌男性
    這本書引導我們思考上帝的創造,指出信仰與生態保護息息相關。有些基督徒可能會想:「我高興有人關懷地球,但那人不需要是我!」但環保和禱告一樣,是信仰核心關懷,任何跟隨耶穌的人必須接受。我們與黑猩猩的基因有99%一樣的,我們與其他被造物有相當大的關聯性,我們和其他物種,有家人般的相似感,要彼此依靠。除非我
    作者本來不相信耶穌復活的事蹟,他深入研究之後,竟然成了基督`徒。書中的描寫異常仔細,可讀性高,適合喜歡讀歷史和偵探小說的人。 書中一步一步推斷耶穌受難週的事件,為何是真實的,例如講述耶穌當時受審正值尼散月、耶穌如何主動被人拘捕、猶大人因為在逾越節節期的緣故不能進入院子開庭、彼拉多如何想置身事外、彼拉
    潘儒達是位基督徒,他深入反思基督敎和佛教徒。論點未必人人同意,但算頗獨到。作者首先問甚麼是宗教。從宗教中我們看到了人,我們看到了人﹐看到了人的神聖性的傾向,看到人的需要﹐人的有限和敗壞,以及自救的不可能。佛教是透過禪定、戒律培養內在行善的力量,是由外到內。佛教徒也是堅韌,拒絕一切外來的幫助,卓然獨立
    人的需求分為生存需求及情感需求 。若人在成年期,只是停留在生存需求,則他/她還未適合進入一段關係。這本書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我們可以做這樣的練習。想想在這一刻,自己有何需求?如果沒有滿足此項需求,我害怕會發生甚麼事?關於此需求,你對你內心說了甚麼?這個練習可以幫助你從感受需求,跟隨需求的聲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約書亞記1:2-3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去。 3 凡你们脚掌所踏之地,我都照着我所应许摩西的话赐给你们了。 創世記13:14-18。罗得离别亚伯兰以后,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15 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
    Thumbnail
    在台灣工作、生活、成家多年,任教於東海大學日文系的教授笹沼俊暁,最近出版的新書《流轉的亞洲細語》,探討日本列島的當代作家如何書寫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文藝評論集,透過解析日本文學作品中的台灣、中國形象;他在書中點出1990年代日本文學產生的「親日台灣論述」,批判背後代表的是右翼國族主義意識形態的操控。
    Thumbnail
    美好的心情、憂鬱的心情、憤怒的情緒,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觸發情緒,也無時無刻活在情緒之中。 情緒是被觸發的,不是自己創造的,不然為什麼大家的情緒都如出一轍,雖然種類很多,但基本上是不是人人都有,你躲不掉,也改不了,你只能避開不想要的,只能盡量去觸發你想要的。 ---- 這是不是制約? 每個人都需要愛,
    你的時薪值多少呢? 算了後自己不免開始緊張...
    Thumbnail
    一個大學教授,突然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可能治不好了,他陷入沉思,我的生命充實嗎? 他發現他的生命並非自己想要的,他拋下一切,要用餘生去讓自己充實。 怎麼會這樣?是什麼念頭讓他這麼做呢? 大學教授的生活不好嗎? 上帝在每個人的心中埋下了一道最深沉的指令  →→→  充實的去發揮自己的生命 每個人每天忙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約書亞記1:2-3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去。 3 凡你们脚掌所踏之地,我都照着我所应许摩西的话赐给你们了。 創世記13:14-18。罗得离别亚伯兰以后,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15 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
    Thumbnail
    在台灣工作、生活、成家多年,任教於東海大學日文系的教授笹沼俊暁,最近出版的新書《流轉的亞洲細語》,探討日本列島的當代作家如何書寫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文藝評論集,透過解析日本文學作品中的台灣、中國形象;他在書中點出1990年代日本文學產生的「親日台灣論述」,批判背後代表的是右翼國族主義意識形態的操控。
    Thumbnail
    美好的心情、憂鬱的心情、憤怒的情緒,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觸發情緒,也無時無刻活在情緒之中。 情緒是被觸發的,不是自己創造的,不然為什麼大家的情緒都如出一轍,雖然種類很多,但基本上是不是人人都有,你躲不掉,也改不了,你只能避開不想要的,只能盡量去觸發你想要的。 ---- 這是不是制約? 每個人都需要愛,
    你的時薪值多少呢? 算了後自己不免開始緊張...
    Thumbnail
    一個大學教授,突然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可能治不好了,他陷入沉思,我的生命充實嗎? 他發現他的生命並非自己想要的,他拋下一切,要用餘生去讓自己充實。 怎麼會這樣?是什麼念頭讓他這麼做呢? 大學教授的生活不好嗎? 上帝在每個人的心中埋下了一道最深沉的指令  →→→  充實的去發揮自己的生命 每個人每天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