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日本列島作家如何書寫台灣 《流轉的亞洲細語》點出台灣在【中心/邊陲】的無力感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不可否認,曾經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的台灣,老一代本省人有「戀日」情節,在80年代前後日本文學陸續引進台灣,加上日劇、動漫、A片等產業的推波助瀾,日本文化影響台灣很深,台灣社會存在年輕人「哈日」現象,這些普遍存在的日本情節,在電影《海角七號》熱賣後,出現一種憂心的聲音,批判這是「媚日」,感嘆「台灣終究逃不了日本文化控制的魔手」

在台灣工作、生活、成家多年,任教於東海大學日文系的教授笹沼俊暁,最近出版的新書《流轉的亞洲細語》,探討日本列島的當代作家如何書寫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文藝評論集,透過解析日本文學作品中的台灣、中國形象;他在書中點出1990年代日本文學產生的「親日台灣論述」,批判背後代表的是右翼國族主義意識形態的操控。

台灣早期文學受到兩種觀念影響,一種來自日本,一個來自中國,不只是台灣許多知識分子將日本一些作家小說介紹到台灣,另一方面也有人開始大量轉載中國如魯迅,胡適和沈從文的作品,台灣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發展出自己的文學。

笹沼俊暁的觀點提醒身在台灣的我們,不只是受到日本右翼國族主義的「親日」意識操控,還有那些台灣對「祖國中國」抱有憧憬期待,而對「媚日」行徑大加批判的人,都是從他們的「中心」主義觀點作解讀,而這不就是台灣這個被兩個強權國家與民族翻弄的弱勢「邊陲人」,長期遭遇的無力感?提醒關注「中心/邊陲」結構,從邊緣化的弱小民眾視角,與強勢政治及其語言對峙。

因此理解笹沼俊暁為什麼自認中文不好,仍堅持用中文出版這本書,如同他所說「強勢語言出身的作家,投入相對弱勢的語言中,從書寫外語的痛苦與喜悅中,發出批判的聲音。」

這本書可以看到笹沼俊暁以批判性視角評論日本現代文學,點出司馬遼太郎的《台灣紀行》是日本出版界中氾濫的「親日台灣論述」的濫觴,認為《台灣紀行》與小林善紀的《台灣論》都只是依據「親日」台灣人的對話,描述台日之間的羈絆,並把中國、國民黨及外省人描述成沒有臉孔的抽象的壞人,台灣被視為讚美現代日本的手段。

從笹沼俊暁的分析,可以理解「親日台灣論述」為何成為這些年日本保守黨操弄的工具之一,因為從明治維新以來,一直居於亞洲領導地位的日本,這些年面對崛起中國而視為強大對手,不管在軍事或是經濟上中國越來越強大,讓日本相當的不安,同樣面臨中國威脅的台灣是拉攏對象,對內對外強化台灣親日論述對,都可以在推廣此政策中佔到有利位置,因此文學中欠缺冷戰、美國、中國的台灣形象。

笹沼俊暁批判親日台灣論述的文學作品,認為不該違背事實基礎,因此像是1970年代日本對台灣的經濟殖民,假藉觀光名義赴台的買春旅行等實情,都在文學中刻意閃避不談,營造出日本觀光客都是有氣質的假象,或是日台只有和諧的假象,所有人物都是「親日台灣人」、「和韓國人不同,台灣人沒有怨恨日本」。

笹沼俊暁在這本書提醒我們,反思台灣對於中國人、韓國人,是否有著民族刻板形象,存證這種二元對立的認識結構。

讀這本書前面的內容,會覺得笹沼俊暁應該是一個比較親中的學者,但他指出在日的台灣作家陳舜臣,從中國認同到後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失望,並質疑及批判很多書寫中國文學作品是以中國的天下論、帝國論等霸權論述架構,同樣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文學思維。

只是在後殖民主義與「祖國」中心主義的拉扯中,作為「邊陲者」的角色不安,讀這本書後雖然更加心有戚戚焉,但是書中較少著墨台灣的那種不安感,與「中心」糾葛、衝突深層,若能有更深入探討,或許能更加理解,台灣的日本節情揮之不去、複雜多元的主因。

從歷史來看,台灣因為受過日本統治,所以對日本熟悉,這固然是一個遠因。但在國民黨統治的時期中,台灣仍然深受日本影響,這點其實少有人深入探討,這顯示台灣的「親日」是有複雜層疊關係組成,但日本對台灣的深層文化研究沒有想像中的多,造成台灣的「親日風氣」論點,都是一廂情願或自我感覺良好的研究,笹沼俊暁透過文學解析,點出日本對台灣的掌握並非清楚迅速,存在誤讀、誤判情形。

作為一個台灣讀者,這本書並非只是從日本文學作品中解構台灣的論述,笹沼俊暁引領台灣人在閱讀過程中自己去思考,什麼叫做台灣?台灣屬於誰的?身為台灣人我們是誰?台灣該往哪裡去?並且提醒我們,台灣社會原本就是移民社會,應創造出不同族群、文化、語言並存的多元社會。

此外,台灣文學中其實也有很多日本觀點或台日關係著墨的作品,台灣其實對日本並非只有如笹沼俊暁所說的武士道、職人魂、動漫等概念,期待笹沼俊暁下一本以台灣為基點的作品,能夠從台灣文學作品中分析,或許更能夠讓讀者對民族國家、殖民主義或進步史觀對台灣這「邊陲國家」有更深入的認識,或可更一步探究台灣「親日」的原因及淵源,以及「台日友好」的共犯結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洪敏隆的沙龍
24會員
21內容數
《偷書賊》中,書是那個黑暗世界裡唯一的一絲光亮。 書對很多人而言,可能是求取謀生的知識,也只是用來消磨時光, 對我而言,讀書是享受是樂趣,是啟發也是療癒
洪敏隆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9/06
實際上,禹英禑的這段介紹詞,韓文所用的名詞是토마토(番茄)、스위스(瑞士)、인도인(印度人)、별똥별(流星)、기러기(大雁),這些名詞跟우영우(禹英禑)一樣,韓文的唸法是正著念倒著念都一樣。
Thumbnail
2022/09/06
實際上,禹英禑的這段介紹詞,韓文所用的名詞是토마토(番茄)、스위스(瑞士)、인도인(印度人)、별똥별(流星)、기러기(大雁),這些名詞跟우영우(禹英禑)一樣,韓文的唸法是正著念倒著念都一樣。
Thumbnail
2022/04/05
韓劇《二十五,二十一》的落幕,相信讓很多人感到惆悵,有的人可能是因為對結局大失所望,有的人可能是因為這兩個月每個周末的「心靈雞湯」落幕後的失落。它明明是個以「距離」為主題的電視劇,為什麼卻讓人更想貼近,甚至不斷重複播放回味的作品?
Thumbnail
2022/04/05
韓劇《二十五,二十一》的落幕,相信讓很多人感到惆悵,有的人可能是因為對結局大失所望,有的人可能是因為這兩個月每個周末的「心靈雞湯」落幕後的失落。它明明是個以「距離」為主題的電視劇,為什麼卻讓人更想貼近,甚至不斷重複播放回味的作品?
Thumbnail
2021/09/29
在「假新聞」充斥當道的現代社會,對於媒體報導已經變成「低標」的要求,閱聽大眾只求新聞是「正確」、「真實」,媒體的第四權角色功能漸漸地消失殆盡,已經很少有像日本自由記者鈴木智彥撰寫的《魚與黑道:追蹤暴力團的大金脈「盜魚經濟」》透過長時間的深入調查採訪,挖掘日本水產經濟不為人知的一面。   本書最
Thumbnail
2021/09/29
在「假新聞」充斥當道的現代社會,對於媒體報導已經變成「低標」的要求,閱聽大眾只求新聞是「正確」、「真實」,媒體的第四權角色功能漸漸地消失殆盡,已經很少有像日本自由記者鈴木智彥撰寫的《魚與黑道:追蹤暴力團的大金脈「盜魚經濟」》透過長時間的深入調查採訪,挖掘日本水產經濟不為人知的一面。   本書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從開始寫小說,有個問題一直是我們幾位寫作者常思考的,就是「怎樣叫台灣奇幻或科幻小說」。 當然,我們這些人寫的全都是台灣的奇幻或科幻小說沒錯,或許是直接用台灣當背景,又或許是在作品中透露出台灣的文化與價值觀。 當然,後者可能更關鍵一點,因為我的確看過那種把書裡的台北換成東京可能還感覺更對味的作品,顯然
Thumbnail
從開始寫小說,有個問題一直是我們幾位寫作者常思考的,就是「怎樣叫台灣奇幻或科幻小說」。 當然,我們這些人寫的全都是台灣的奇幻或科幻小說沒錯,或許是直接用台灣當背景,又或許是在作品中透露出台灣的文化與價值觀。 當然,後者可能更關鍵一點,因為我的確看過那種把書裡的台北換成東京可能還感覺更對味的作品,顯然
Thumbnail
中國五四以來的文學傳統,以及日治時期的新文學傳統,都是我們重要的文化資產,請好好珍惜他們
Thumbnail
中國五四以來的文學傳統,以及日治時期的新文學傳統,都是我們重要的文化資產,請好好珍惜他們
Thumbnail
每一個時代有其不可違逆的時代命運,比如生長在日治(據)時期,學日文、寫日文是那時期作家的共同命運,於是,可以很輕易從那時期作家的作品中找到與日本文化界的聯繫,因為他們讀的經典文學是日譯本,他們接收到的文藝資訊更多來自日本(這很合邏輯,作家作為語言的狂熱者,使用哪種語言自然就會關心哪種語言的文學脈動)
Thumbnail
每一個時代有其不可違逆的時代命運,比如生長在日治(據)時期,學日文、寫日文是那時期作家的共同命運,於是,可以很輕易從那時期作家的作品中找到與日本文化界的聯繫,因為他們讀的經典文學是日譯本,他們接收到的文藝資訊更多來自日本(這很合邏輯,作家作為語言的狂熱者,使用哪種語言自然就會關心哪種語言的文學脈動)
Thumbnail
多數人除了認為台灣文化就等於『沒有文化』之外,還會覺得台灣就是因為被過度殖民,所以文化沒有累積性;詭異的是,同一篇文章還會鬼打牆地認定台灣有不知所云的文化融合(野心大國)。以下筆者就粗淺地解釋這兩個似是而非的論點,究竟哪裡誤會了台灣文化?
Thumbnail
多數人除了認為台灣文化就等於『沒有文化』之外,還會覺得台灣就是因為被過度殖民,所以文化沒有累積性;詭異的是,同一篇文章還會鬼打牆地認定台灣有不知所云的文化融合(野心大國)。以下筆者就粗淺地解釋這兩個似是而非的論點,究竟哪裡誤會了台灣文化?
Thumbnail
從一名來台從事教育工作的日本籍教授視角,帶出勢必於政治範疇中,無法輕易擺脫殖民遺緒的矛盾民族位置不對等關係,進而討論文學場域中的逆輸入,是這本《流轉的亞洲細語》非常有趣,值得一讀的上乘反思之作。
Thumbnail
從一名來台從事教育工作的日本籍教授視角,帶出勢必於政治範疇中,無法輕易擺脫殖民遺緒的矛盾民族位置不對等關係,進而討論文學場域中的逆輸入,是這本《流轉的亞洲細語》非常有趣,值得一讀的上乘反思之作。
Thumbnail
這篇文章則是在講述日本近代,如何接受西洋繪畫畫法的同時,在另一方面搭上西洋日本主義的潮流,將國家的形象外銷,創造富國的形象。同時在最後,也希冀能嘗試思考,思考台灣的藝術、文化、傳統如何變革出新,打造屬於台灣本身的「新美術」。
Thumbnail
這篇文章則是在講述日本近代,如何接受西洋繪畫畫法的同時,在另一方面搭上西洋日本主義的潮流,將國家的形象外銷,創造富國的形象。同時在最後,也希冀能嘗試思考,思考台灣的藝術、文化、傳統如何變革出新,打造屬於台灣本身的「新美術」。
Thumbnail
戰後台灣文壇幾由來自中國的中文作家佔據,其書寫又多以中國大陸為背景,脫離台灣人生活基調,在這種的隔離感下,我興起找尋台灣1920年代起的文學樣貌。
Thumbnail
戰後台灣文壇幾由來自中國的中文作家佔據,其書寫又多以中國大陸為背景,脫離台灣人生活基調,在這種的隔離感下,我興起找尋台灣1920年代起的文學樣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