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深入反思佛教和基督教 - <<十架與蓮花>> 潘儒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潘儒達是位基督徒,他深入反思基督敎和佛教徒。論點未必人人同意,但算頗獨到。作者首先問甚麼是宗教。從宗教中我們看到了人,我們看到了人﹐看到了人的神聖性的傾向,看到人的需要﹐人的有限和敗壞,以及自救的不可能。佛教是透過禪定、戒律培養內在行善的力量,是由外到內。佛教徒也是堅韌,拒絕一切外來的幫助,卓然獨立,是靠自力。基督教是強調聖靈內在的助力帶來生命改變,是由內到外。信仰有他力的特質,強調信靠施恩和幫助的上帝。佛教信仰認為宇宙是生生滅滅的,個別的宇宙有始有終,但沒有真正的源頭,掌握生滅和運行的原理是佛法。成佛者是指領悟了佛法,修煉到達沒有我執。基督徒願意信靠上帝時,是一種破除我執的實踐,因為回應上帝的愛,需要破除內心因為「自我」而有的「障」。

周聯華牧師有個比喻:「宗教信仰是站在現世和此岸的人類,搭橋通往永生和彼岸的努力。」他也提到,縱使宗教的產生是基於一個追求終極和美善的動機,但是從此岸搭往彼岸的橋終歸沒有辦法達到彼岸。人唯有靠上帝從彼岸伸過來的路——耶穌基督的救恩,才能抵達彼岸。

作者透過聆聽而更認識佛教,了解他們心裡的需要,進而明白何以佛教信仰不能完全滿足他們,並試著找出傳福音的切入點。作者給了一些問題,給佛教的朋友思考。

第一是無神觀的孤寂和祈求神佑的需要,問題有:
1.佛教是否相信創造者和宇宙主宰的存在?
2.佛教徒必須要完全靠自己來面對在五濁世界的困難,和完全靠自己來修習佛法以成佛嗎?如果這樣,當面對生活的困厄和修道沒有進展時,通常你如何面對?
3.為甚麼在佛教的歷史,還有這麼多的佛菩薩呢?他們在佛教徒的信仰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甚麼呢?
4.這樣和佛教原始的無祌論以及自力救法有衝突嗎?

第二是有關經典可靠性的問題,
1.,現代佛教常提到佛陀本懷,這是甚麼意思?我們可如何判斷?
2.佛教的經書的形成是怎樣的過程?如果佛陀的教訓四百年後才成文字記載,我們如何確知這些記載真的是佛陀的教導?
3.大乘經典是如何產生的呢?您對大乘非佛說的觀點有何看法?
4.這麼多的佛教經典,如何解釋彼此之間的矛盾?

第三是輪迴的不可掌握,成佛的人應可看見自己和別人的前世,以此證明輪迴理論的存在,問題有:

1. 你相信輪迴的存在嗎?你記得你的前世是怎樣的嗎?
2.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前世,你如何確定輪迴真的存在呢?你又如何確定你這生所做的,可以讓你下一世轉世到更好的人生呢?

第四是自力解脫的艱辛,問題有:
1.你認為你這一世可以修習而成佛嗎?(真誠面對自己的佛教徒都不敢說他可以成佛。)
2.如果無法在這一世成佛,你希望下一世是怎樣的狀況,以對你的修習有幫助呢?
3.如果佛陀需要經歷三百多世才能成佛·你認為你需要經過多久的時間才能做到?
4.難道你還要這樣一世一世的在輪迴中,承受無窮的煎熬嗎?

第五是涅槃的不可捉摸性,問題有:
1.你知道涅槃是怎樣的景況嗎?
2.如果不知道,你怎麼確知涅槃確實存在呢?
3.你怎麼確知這真是二個你要去的地方呢?你怎麼確知那裡不是在解除五濁世界的痛苦後,進入了另一個更大的痛苦呢?

第六是自利為動機的美德和善行,是否經得起真正的考驗?
1.你為甚麼要行善?
2.如果行善沒有得到好的結果,問題出在哪裡?(一個佛教標準的答案是:因為我前世業障太重,導致現世的善行還補不過來,因此必須承受這些苦。)
3.你怎麼知道這是你前世的業障所造成的?
4. 若不是根據第2個問題的來回答的,我們可以繼績問,那為甚麼我們還要行善呢?

作者也希望大家在看這兩個宗教時,多作溝通,例如「神」在兩宗教的意義不同。在佛教六道輪迴中有天道存在,在天道中的生命,大多被稱為。神是累積無數功德,而在輪迴中轉世到天道的福樂境界中。有些天神似乎很有德性,但有些則終日無所事事,享受過去的福報。當福報享完,還得重新轉世,故比不上已跳脫輪迴的佛,故有些佛教徒以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佛教的天神。希望這本書能引起你對宗教比較的興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emily86794-avatar-img
2023/08/18
這樣的問題就好比....我沒看過外星人,宇宙有外星人嗎?人是真的帶著原罪降下的嗎?人的祖先真的是亞當夏娃嗎?亞當夏娃真的是吃了蘋果所以犯罪變成我們這些人一出生就是罪人嗎?因為夏娃先吃蘋果所以上帝造女生要讓其受月經生子之苦嗎?你怎麼確定信主死後可以去天堂,那個天堂真的很好嗎🤣🤣🤣妳的問題大概就像這樣
avatar-img
onion的沙龍
7會員
88內容數
筆者在讀神學的時候讀了不少書,希望簡單的整理一下,方享給大家 出版專題頭像: Photo by Naassom Azevedo on Unsplash 出版專題底圖: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onio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28
介紹 《開啟你的靈性力量》這本書探索了肉眼不可見的隱形世界,並闡述了這個世界如何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互影響 [1]。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認識到靈性世界的真實存在,並學習如何運用新的眼界去理解和體驗這個世界 [1]。書中探討了天使、惡魔和其他靈性實體,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人類的意識和生命 [1-3]. 本書鼓
2025/02/28
介紹 《開啟你的靈性力量》這本書探索了肉眼不可見的隱形世界,並闡述了這個世界如何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互影響 [1]。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認識到靈性世界的真實存在,並學習如何運用新的眼界去理解和體驗這個世界 [1]。書中探討了天使、惡魔和其他靈性實體,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人類的意識和生命 [1-3]. 本書鼓
2025/02/27
介紹 《馬來西亞民主轉型:族群與宗教之困》這本書深入探討了馬來西亞在民主轉型過程中,族群與宗教因素所帶來的挑戰與影響 [1-11]. 本書分析了歷史背景、政治結構、以及社會文化等因素如何交織在一起,塑造了馬來西亞的政治景觀。本書旨在幫助讀者理解馬來西亞民主轉型的複雜性,以及族群和宗教在政治中的
2025/02/27
介紹 《馬來西亞民主轉型:族群與宗教之困》這本書深入探討了馬來西亞在民主轉型過程中,族群與宗教因素所帶來的挑戰與影響 [1-11]. 本書分析了歷史背景、政治結構、以及社會文化等因素如何交織在一起,塑造了馬來西亞的政治景觀。本書旨在幫助讀者理解馬來西亞民主轉型的複雜性,以及族群和宗教在政治中的
2025/02/26
介紹 這本書《55成為說話有趣的人》[1] 提供了一套實用的說話技巧,旨在提升溝通能力和人際吸引力。書中作者吉田照幸以幽默風趣的口吻,分享了55個讓對話變得生動有趣的公式。無論是在職場、社交場合,還是日常閒聊,這些技巧都能幫助讀者更有效地表達自己,並與他人建立更良好的關係 [1]. 本書不僅適
2025/02/26
介紹 這本書《55成為說話有趣的人》[1] 提供了一套實用的說話技巧,旨在提升溝通能力和人際吸引力。書中作者吉田照幸以幽默風趣的口吻,分享了55個讓對話變得生動有趣的公式。無論是在職場、社交場合,還是日常閒聊,這些技巧都能幫助讀者更有效地表達自己,並與他人建立更良好的關係 [1]. 本書不僅適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佛陀不廢話是一本由諾亞.羅舍塔所著,楓樹林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之極簡佛法入門問答書。   這是一部很適合輕鬆閱讀的佛教入門書,是西方作者所述,因此在語調與論述上並沒有想像中以華人視角在處理牽涉宗教思想時會出現的道德勸說。而是用非常理性的將佛陀的思想以學派的理論介紹方式傳達給讀者。
Thumbnail
佛陀不廢話是一本由諾亞.羅舍塔所著,楓樹林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之極簡佛法入門問答書。   這是一部很適合輕鬆閱讀的佛教入門書,是西方作者所述,因此在語調與論述上並沒有想像中以華人視角在處理牽涉宗教思想時會出現的道德勸說。而是用非常理性的將佛陀的思想以學派的理論介紹方式傳達給讀者。
Thumbnail
「懷疑所有事和相信所有事是兩個同樣方便的解答,兩者都免除了反思的必要。」—亨利·龐加萊
Thumbnail
「懷疑所有事和相信所有事是兩個同樣方便的解答,兩者都免除了反思的必要。」—亨利·龐加萊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剛接觸精舍時,初初認識佛法,覺得終於找到正法,心中偷偷想著,我一定要回淨土,再也不想來這個殘忍、互相殺戮而且危險的人間了,但隨著開出的各種罪業,業債如須彌山那麼高時,我才知道自己離淨土有多麼遙遠!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剛接觸精舍時,初初認識佛法,覺得終於找到正法,心中偷偷想著,我一定要回淨土,再也不想來這個殘忍、互相殺戮而且危險的人間了,但隨著開出的各種罪業,業債如須彌山那麼高時,我才知道自己離淨土有多麼遙遠!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Thumbnail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Thumbnail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Thumbnail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Thumbnail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Thumbnail
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對於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為大眾所知;大眾所知的民間佛教,乃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藥師、彌陀。活著的時候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許願
Thumbnail
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對於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為大眾所知;大眾所知的民間佛教,乃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藥師、彌陀。活著的時候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許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