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信仰又關環保事? --- <<耶穌的環保學>> 布克雷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本書引導我們思考上帝的創造,指出信仰與生態保護息息相關。有些基督徒可能會想:「我高興有人關懷地球,但那人不需要是我!」但環保和禱告一樣,是信仰核心關懷,任何跟隨耶穌的人必須接受。我們與黑猩猩的基因有99%一樣的,我們與其他被造物有相當大的關聯性,我們和其他物種,有家人般的相似感,要彼此依靠。除非我們能承認人是脆弱、屬塵土的,否則我們無法真正認識自己。
創世記要回答最重要的問題,不是「我們如何來到這裡?」,而是「我們為什麼在這裡?」;不是「神如何創造世界?」,而是「神為什麼創造世界?」。經文有助於我們了解整個創造的目的,
第一、關於神,我們從受造界學到什麼? 第二、受造界,特別是受造界跟神、跟人的關係,我們學到什麼?上帝創造完陸地和海洋後,停了下來,看祂所造「是好的」。有時候,即使那些我們難看為好,在的計劃裡都有美善的目的。當約伯一生遭受剝奪,神透過受造界,要約伯思想銀河星系和氣象系統,想想其中奧祕;神又帶領約伯觀看祂所造的:研究山羊、野驢、公牛、鴕鳥、馬和飛鷹,最後向他介紹巨獸河馬,和可怕的海怪鱷魚。不知怎地,約伯透過思量受造萬物,聽見神的聲音。神透過受造物對他說話,他與神的關係就恢復了。可是,許多教會的敬拜仍忽略自然界。創世紀三章提到有四種關係:神和人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及神和祂的受造界的關係。基督徒容易忽略後面三種。
在討論生態時,有兩種思想要提防。第一,是生態繁榮福音,即視豐收為靈性純潔的記號。豐收可能只是因為好天氣,甚至是因著著眼於短期收益的農業政策。聖經没有承諾今生一定可享有物質繁榮或身體健康,也沒有應允現在就完全修復生態環境。整個受造界都因人類犯罪的缘故,一直「服在虚空之下」,「一同嘆息,同受產難」(羅馬書 八18~25)。烏克蘭的核炎可能遵致英国西北部坎布里亞郡的羊群受幅射污染,我们彼此息息相關。第二,是認為信仰和土地沒有關係。歷代志下七章14節的應許為我們提供一般性的應用原則。神渴望醫治土地,而隨著人們的悔改,在個人道德以及管理地球的層面上回轉歸向祂,神就會釋出恩典,醫治土地。
我們往往把耶穌從他在受造界的核心位置移除。我们應以細心關懷和尊敬來對待受造界,因它是因耶稣而造。我們可嘗試在日常生活實行。我使用這世界的資源的方式,應反映我封耶稣的敬拜。歌羅西書有提到:
15愛子是那看不見的上帝之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16因為萬有都是在他裏面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權位的、統治的,或是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他為著他造的。
17他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他而存在。
18他是身體(教會)的頭;他是元始,是從死人中復活的首生者,好讓他在萬有中居首位。
19因為上帝喜歡使一切的豐盛在他裏面居住,
20藉著他,上帝使萬有與自己和好,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促成了和平。 (歌羅西書 1章15-20)
其實,耶穌是受造界的源頭(16節:萬有都是藉著他而造)、受造界的維繁者(17節:萬有也一同靠著他而存在)、受造界的拯救者(20節:上帝樂意「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使萬有,無論是上天上的,都藉著他舆神和好了。」)
「神愛世人,甚至把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我們總是把它讀作「神愛世人」,但在希臘文原文卻指 「神愛宇宙」 (kosmos)。聖經學者仍未能確定這段經文中究竟是意味著「墮落的人類世界」,還是指整個物質的受造界。我們無須過分倚賴單一節經文,但可以藉著這個例子說明點我們閱讀聖經時,常只看到自己所期待的。
在推動環保時,重點不是我們做了什麼,而是我們跟上帝的關係如何改變或發展,而這包含了一切。如果我們把聖經的願景變成「優良基督徒奉行守則」,像是「你必要吃麥片、穿涼鞋」,那將是場災難。大家可能會把環保視為一個充滿論斷及憤怒的運動,環保人士認為自己站在道德高地,頒發許多這個不可、那個不能的規則。
    5會員
    28內容數
    筆者在讀神學的時候讀了不少書,希望簡單的整理一下,方享給大家 出版專題頭像: Photo by Naassom Azevedo on Unsplash 出版專題底圖: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onio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本來不相信耶穌復活的事蹟,他深入研究之後,竟然成了基督`徒。書中的描寫異常仔細,可讀性高,適合喜歡讀歷史和偵探小說的人。 書中一步一步推斷耶穌受難週的事件,為何是真實的,例如講述耶穌當時受審正值尼散月、耶穌如何主動被人拘捕、猶大人因為在逾越節節期的緣故不能進入院子開庭、彼拉多如何想置身事外、彼拉
    潘儒達是位基督徒,他深入反思基督敎和佛教徒。論點未必人人同意,但算頗獨到。作者首先問甚麼是宗教。從宗教中我們看到了人,我們看到了人﹐看到了人的神聖性的傾向,看到人的需要﹐人的有限和敗壞,以及自救的不可能。佛教是透過禪定、戒律培養內在行善的力量,是由外到內。佛教徒也是堅韌,拒絕一切外來的幫助,卓然獨立
    人的需求分為生存需求及情感需求 。若人在成年期,只是停留在生存需求,則他/她還未適合進入一段關係。這本書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我們可以做這樣的練習。想想在這一刻,自己有何需求?如果沒有滿足此項需求,我害怕會發生甚麼事?關於此需求,你對你內心說了甚麼?這個練習可以幫助你從感受需求,跟隨需求的聲音
    本書講述怎樣成為一個僕人領袖。領導和本身「性格」有關。性格會影響我們的決策和選擇。要成為一位以「僕人精神」為本質的領導人,必須有動機,舉一反三能力,及經常練習。領導是要激勵別人,讓他們把事情做好。對領導人的終極測試是,當部屬離開你部門後的表現,會比沒有加入部門前為好。 不少父母只盡力滿足孩子們物質方
    作者在的後半部分,也從故事出發,談及性工作者、精神病人、資本主義、性教育和臨終。 關於鄉村姑娘出城打工後賣淫的問題,有人說這是一種選擇。但作者認為,當一個人在極度貧窮下,賣淫可以被理解為一種選擇嗎? 作者絕不會說這是選擇,因為她是被生活所逼,這是一個没有選擇的選擇。或許站在存在主義的理念上,人不會没
    龔立人老師對社會的弱勢社群,常有獨到的見解,本書先描述他怎樣看殘障人士,同性戀者和性工作者。他認為,「正常」和「不正常」是一種身分政治。作者以「不正常」來描述他相遇的人物,包括同性戀者、性工作者和精神病患者,從這種相遇,我們會看到正常化反映的權力和操縱。 生命可以有任務,但生命不是一個個任務。生命原
    作者本來不相信耶穌復活的事蹟,他深入研究之後,竟然成了基督`徒。書中的描寫異常仔細,可讀性高,適合喜歡讀歷史和偵探小說的人。 書中一步一步推斷耶穌受難週的事件,為何是真實的,例如講述耶穌當時受審正值尼散月、耶穌如何主動被人拘捕、猶大人因為在逾越節節期的緣故不能進入院子開庭、彼拉多如何想置身事外、彼拉
    潘儒達是位基督徒,他深入反思基督敎和佛教徒。論點未必人人同意,但算頗獨到。作者首先問甚麼是宗教。從宗教中我們看到了人,我們看到了人﹐看到了人的神聖性的傾向,看到人的需要﹐人的有限和敗壞,以及自救的不可能。佛教是透過禪定、戒律培養內在行善的力量,是由外到內。佛教徒也是堅韌,拒絕一切外來的幫助,卓然獨立
    人的需求分為生存需求及情感需求 。若人在成年期,只是停留在生存需求,則他/她還未適合進入一段關係。這本書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我們可以做這樣的練習。想想在這一刻,自己有何需求?如果沒有滿足此項需求,我害怕會發生甚麼事?關於此需求,你對你內心說了甚麼?這個練習可以幫助你從感受需求,跟隨需求的聲音
    本書講述怎樣成為一個僕人領袖。領導和本身「性格」有關。性格會影響我們的決策和選擇。要成為一位以「僕人精神」為本質的領導人,必須有動機,舉一反三能力,及經常練習。領導是要激勵別人,讓他們把事情做好。對領導人的終極測試是,當部屬離開你部門後的表現,會比沒有加入部門前為好。 不少父母只盡力滿足孩子們物質方
    作者在的後半部分,也從故事出發,談及性工作者、精神病人、資本主義、性教育和臨終。 關於鄉村姑娘出城打工後賣淫的問題,有人說這是一種選擇。但作者認為,當一個人在極度貧窮下,賣淫可以被理解為一種選擇嗎? 作者絕不會說這是選擇,因為她是被生活所逼,這是一個没有選擇的選擇。或許站在存在主義的理念上,人不會没
    龔立人老師對社會的弱勢社群,常有獨到的見解,本書先描述他怎樣看殘障人士,同性戀者和性工作者。他認為,「正常」和「不正常」是一種身分政治。作者以「不正常」來描述他相遇的人物,包括同性戀者、性工作者和精神病患者,從這種相遇,我們會看到正常化反映的權力和操縱。 生命可以有任務,但生命不是一個個任務。生命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書店是一個很棒的地方,可以翻閱感興趣的書籍,吸收大家的故事和經驗。這篇文章分享了練習寫書摘的放鬆方式,並提到了在壓力中找到跟自己對話的方式的重要性。
    Thumbnail
    /失落 若有另一個名子,那必當是老人與海/ /在如今的歲月裡重讀老人與海,我驚訝的是,海明威面對失敗的看法,身處困境的反應,與我如此契合。當然能在失落中保有信心,是何等困難,但就是這樣的精神,值得時刻藏在心中。/
    Thumbnail
    會接觸這本書是因為股癌大力推薦,但第一次看的時候,看到作者開頭看到寫性成癮的故事還有自己看性愛小說成癮的故事講了好大一篇幅,心想這是什麼奇怪的書就暫時棄看。 後來有一天聽到瓦基(閱讀前哨站)的pocast講這一本書,就重新拿起這本書來閱讀,原來作者是一個精神科醫師,透過故事跟研究來闡述爽痛平衡的概念
    2024#6 4/13~4/27 [書摘]當代財金大師的估值課 - 亞斯華斯 Hswath Damodaran 喜愛指數:★★★★★ /估值是一套將故事轉化為獲利數字的推導過程。/ [一句話推薦] 估值,是將故事轉化為獲利數字的一套推導過程,看完並不能估算準確的實際價位,但能深
    Thumbnail
    [書摘]一口氣讀完100部世界文學名著- 李志敏 喜愛指數:★ / 觀看文學。或許,是為了 沉浸不曾碰觸的軟肋,是為了 強化遺忘許久的情感,是為了發出「哦哦哦,原來你想表達這個的讚嘆」這是我喜歡文學的地方。/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一詞雖然在疫情的脈絡下有種被汙名化的意涵。但是在社會學者的眼中,「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就是關係,卻是建立團體、組織、社群等群體社會構成的基礎。
    Thumbnail
    本書作者:蕭非凡 出版社: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年2月 小樂推薦指數:***(滿分為五顆星) 本書內容大要 本書主要針對投資成長股進行論述,作者蕭非凡有多年股市實戰以及投資成長股成功的經驗,其歸納的一些投資守則可作為投資成長股的參考。
    Thumbnail
    本文摘引並整理自邱國鷺《投資中最簡單的事》第五部分 投資心理學。
    Thumbnail
    「市場有可能在你破產之後仍維持不理性的狀態」 - 凱因斯
    Thumbnail
    *懂得如何生活,並不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東西,而是我們要小心別從他們身上奪走的東西。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書店是一個很棒的地方,可以翻閱感興趣的書籍,吸收大家的故事和經驗。這篇文章分享了練習寫書摘的放鬆方式,並提到了在壓力中找到跟自己對話的方式的重要性。
    Thumbnail
    /失落 若有另一個名子,那必當是老人與海/ /在如今的歲月裡重讀老人與海,我驚訝的是,海明威面對失敗的看法,身處困境的反應,與我如此契合。當然能在失落中保有信心,是何等困難,但就是這樣的精神,值得時刻藏在心中。/
    Thumbnail
    會接觸這本書是因為股癌大力推薦,但第一次看的時候,看到作者開頭看到寫性成癮的故事還有自己看性愛小說成癮的故事講了好大一篇幅,心想這是什麼奇怪的書就暫時棄看。 後來有一天聽到瓦基(閱讀前哨站)的pocast講這一本書,就重新拿起這本書來閱讀,原來作者是一個精神科醫師,透過故事跟研究來闡述爽痛平衡的概念
    2024#6 4/13~4/27 [書摘]當代財金大師的估值課 - 亞斯華斯 Hswath Damodaran 喜愛指數:★★★★★ /估值是一套將故事轉化為獲利數字的推導過程。/ [一句話推薦] 估值,是將故事轉化為獲利數字的一套推導過程,看完並不能估算準確的實際價位,但能深
    Thumbnail
    [書摘]一口氣讀完100部世界文學名著- 李志敏 喜愛指數:★ / 觀看文學。或許,是為了 沉浸不曾碰觸的軟肋,是為了 強化遺忘許久的情感,是為了發出「哦哦哦,原來你想表達這個的讚嘆」這是我喜歡文學的地方。/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一詞雖然在疫情的脈絡下有種被汙名化的意涵。但是在社會學者的眼中,「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就是關係,卻是建立團體、組織、社群等群體社會構成的基礎。
    Thumbnail
    本書作者:蕭非凡 出版社: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年2月 小樂推薦指數:***(滿分為五顆星) 本書內容大要 本書主要針對投資成長股進行論述,作者蕭非凡有多年股市實戰以及投資成長股成功的經驗,其歸納的一些投資守則可作為投資成長股的參考。
    Thumbnail
    本文摘引並整理自邱國鷺《投資中最簡單的事》第五部分 投資心理學。
    Thumbnail
    「市場有可能在你破產之後仍維持不理性的狀態」 - 凱因斯
    Thumbnail
    *懂得如何生活,並不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東西,而是我們要小心別從他們身上奪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