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想讓孩子「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但,家長心中認定的起跑線真的「劃對地方」了嗎?
(以下討論涉及大量劇情內容)
片中男女主角是一對開設服飾店的土豪夫妻,為了讓即將上小學的女兒贏在人生的起跑線,未來得以躋身上流社會,決心把女兒送進人脈、學術資源兼具的印度頂尖私立小學(下稱「頂尖私小」)。然而上頂尖私小可不只是「報名->入學」這麼簡單,除了要替小孩準備的報名申請文件,尚須提供自身家庭背景資料供學校審查,校方甚至還要求家長與校方進行家長面試。
為了女兒的前程,夫妻舉家搬遷到頂尖私小附近的高級住宅區,想融入與自身成長背景截然不同的上流階級社群,更報名補習班,學習如何為孩子準備文情並茂的申請文件,及參加模擬家長面試,提高錄取的可能性。
只是,做了這麼多的努力,土豪夫妻還是全盤皆墨。
就在心灰意冷之際,這對夫妻意外得知,原來頂尖私小還開放部分「貧困家庭保障名額」,給窮人靠教育「逆轉勝」的機會。於是兩夫妻起心動念要裝窮替女兒騙取保障名額。即使自新聞報導得知已有家長假冒窮人讓子女入學,東窗事發被捕的前例,這對夫妻還是決定為了女兒的前程鋌而走險,穿起一身破爛搬進貧民窟。
在貧民窟裡,他們認識了家中同樣有屆齡就學兒子的不知情鄰居A,兩家成為好友。在鄰居A好心協助下,這對夫妻順利熬過周遭鄰居及頂尖私小派來的審核人員多次質疑,終於替女兒掙得頂尖私小的入場券,而鄰居A的兒子亦幸運取得一席入學名額。眼看著距離晉身上流不遠了,夫妻及鄰居A卻收到校方通知要縮編貧困家庭保障名額的消息,校方要用抽籤選擇最後能入學的少數人選。經抽籤後,夫妻的女兒被抽中留在學校,但鄰居A的兒子就沒那麼幸運,只能黯然進入公立學校就讀。
真窮人沒抽中,假窮人卻錄取了。這對夫妻十分內疚,為彌補鄰居A,他們以匿名捐助方式幫助鄰居A兒子就讀的公立學校改善設施跟補充學習資源。誰知鄰居A實在太想當面感謝這位「長腿叔叔」,硬是跟學校要到了匿名捐助者住址,興奮地衝去想當面致謝,這才意外得知這對夫妻假冒窮人的難堪事實。鄰居A憤恨不平地去頂尖私小準備揭發這對夫妻的詐騙行徑,卻在校園裡遇到這對夫妻的女兒,女兒還開心地撲到A的懷裡。
看著她純真的臉龐,鄰居A心軟了,正默默地準備離開,卻看到男女主角急沖沖地奔至學校想阻止鄰居A。只是,在得知鄰居A心軟放棄揭發後,男主角反倒良心過意不去,主動向校長自首。萬萬沒想到的是,校長聽完來龍去脈,不僅沒打算懲處男主角,反而告訴他,那些透過貧困保障名額入學的孩子根本不可能適應頂尖私小的生活開銷,即使硬撐個一兩年,終究也是要認分離開的,還不如自始把名額留給財力雄厚的一般生,那些所謂給窮人靠教育「逆轉勝」的機會,只是自欺欺人而已。男主角震驚於校長勢利的態度,決定揭發校長的所作所為,帶女兒離開頂尖私小,改讀鄰居A兒子就讀的公立學校,展開純樸而愉快的校園生活。
片中對上流社會矯揉造作的諷刺,一針見血又令人捧腹。例如申請入學文件中要求家長提供對子女的書面描述,而這份描述不能單單只是來自父母心中平實的感受,而是要聘請專業寫作人士代為撰文,產出一篇讀之令人動容但幾乎聽不出來是在介紹自己孩子的文章;家長到校進行面試時的穿著要切記「less is more」,一身名牌但低調(不就是時下最流行的低調奢華嗎?);而當家長面試被問到「如何向子女解釋何謂『貧窮』時,別真的開始講起眼中看到的「貧窮」,而是要優雅(並且裝模作樣)地以一句「share is love」含糊帶過即可。
男主角果然無法順利完成這麼矯情的面試,因為這實在太違背良心了。”less”哪裡遮掩的住一臉想要”more”的慾望,而社會上顯著的貧窮問題,又怎是裝模作樣烙句英文就可以讓孩子明白的呢?(遑論那些做作的上流階級人們心裡真的願意share,真的有love嗎?)
看《人生起跑線》時,想起先前掀起一陣收視熱潮的韓劇「天空之城(sky castle )」(下稱「SC」),一樣描繪了有錢家長為了把孩子送進名校不擇手段的過程。《人生起跑線》固然受限於電影片長,無法像SC一般鉅細靡遺地描述家長的心境轉折,但多了許多親情、友情的溫暖著墨。在這部片裡,看得見父母對子女由衷的愛,希望孩子快樂、看著孩子成長的欣慰(鄰居A看見自己的兒子竟然能看懂英文,感動落淚的那段尤其令人動容),也看的見鄰居A為了幫主角籌女兒學雜費,搏命衝到汽車車道讓車撞,以獲取就醫賠償金;反觀在SC當中,女主角媽媽的心態比較像是要女兒進大學名校,好證明「來自平凡出身的媽媽自己其實沒那麼糟」,逼兒女奮鬥的目的倒像是靠子女成就來建立自信,看SC的過程,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主角的視野看世界,心裡其實蠻沉重的。
誠如引言所述,每個家長都想讓孩子「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但,家長心中認定的起跑線真的「劃對地方」了嗎?讓子女一肩扛起家族「階級提升」的重責大任,是真心為子女好,還是私心想要藉由子女達成自己的願望?在台灣,也有小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及「上流兒童」探討類似的議題。當平凡出身的家長具備了一定的經濟能力,卯起來把兒女送進雙語/全美語幼兒園、才藝班、貴族學校,一心期盼子女「出人頭地」。在這段為兒女拼命爭取機會的過程,家長早已無暇思索「教育」對孩子的意義,更遑論顧及孩子是否真心享受這段學習成長的過程。
升學階段固然不可能只有歡樂沒有辛苦,每個熬過的人想必都經歷了一段「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奮鬥(而且還不保證「一舉成名天下知」)。但一個孩子自我能力提升的過程該從何時開始,以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學習怎樣的內容,應該還是得要家長花心思根據子女的個性適性安排的,而不是人云亦云,「大家都讓孩子幼兒園開始上全美語」、「大家的孩子都念OO學校所以我也要送孩子去那裡」的隨波逐流,更不是一個勁兒的想要「超前部屬」,把幼兒逼上書桌,好「贏在人生的起跑線」。是要贏誰呢?鄰居?親戚?不認識的每一個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走一樣的路,也不是每個人都會走一樣的路。再者,人生的路很長的,即使贏在起跑線,也不見得能贏在終點線。這句話有點殘酷,但真的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