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前一篇的【活下去的參考提案】主題徵文中,敘述裡稍稍提起關於我【家】的故事,看完孤味這部電影的首映也有些感觸,我的母親沒有劇中的母親這麼樂觀堅強。冥冥之中的牽引讓我孤人去看孤味,然後反思了關於我【家】的故事。
所謂"家醜不可外揚",一度掙扎要不要把自身關於家的故事這麼透明的寫出來,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如果可以把這些"醜"的心路歷程表達出來,讀者看完若有所省思,便有指引、改善、走往正向的路上,這就是電影、文章、媒體、甚至宗教所在傳遞的正向力量。(有些負面製造恐慌的暫不探討)
所有的事情一體兩面,甚至有三面四面五面六面......,如果沒有曾經的身處黑暗地獄,您不會發現原來光明天堂充滿和善、陽光、相信、力量的"美”好。
您所幸運的事,不用身處黑暗便可由多種方式發現更多的光明與道路。
初衷想寫關於家的故事希望能反思我們關於婚姻、關於孩子、關於家人相處的影響與發展。或許在大人的世界裡看起來沒什麼,認為那是大人的事。但就像劇中的女兒們,對未來的婚姻或人生選擇帶有潛在的影響力。後來接觸了心理學的原生家庭探討我才明白我長期深受原生家庭的"困",我也像劇中的大姊一樣,內心希望最終了能有個人可以牽著她的手,實際上寧可孤獨活著不敢牽任何人的手,因為知道有天最終還是會失去。
《看似有丈夫其實沒丈夫、看似有父親其實沒父親》。
《有種孤獨感是每天在等待死亡的那一天到來》。
沒有丈夫的【孤味】
我的記憶裡,第一次看見母親與父親的孤,是在他們一次的劇烈爭吵中,那時我才5歲,母親剛生下弟弟不到1個月,我聽不懂他們在吵什麼,只記得母親最後甩上門把自己與弟弟關在主臥室,父親帶著我待在另一間房間裡,他們的爭吵讓我害怕,我捲在床內角落,父親坐在書桌前喝著悶酒不發一語,感覺的到他的怒氣與不知所措。
父親酒喝完了說要帶我出去玩,小時候我也很喜歡跟父親出去玩,父親常常帶著一家人去戶外踏親遊玩,讓我覺得很快樂。但這次父親不是去我可以遊玩的地方,那晚他帶我去有女侍陪伴的卡拉OK店。我坐在沙發一角默默看著他,身邊幾位阿姨溫柔呼喚他"大哥",餵他吃水果陪他喝酒,他看起來心情還是很不好,有位阿姨很好心地把水果盤移到我面前叫我乖乖吃水果。
從那天之後,家....變成父親的旅館,我偶爾見到父親回家,很歡天喜地的迎接這位"土地公"出現,可能是父親對孩子的補償心理吧!對孩子來說,用玩具美食就很容易應付過關。搬家後母親的身體狀況似乎越來越不好,常常不吃飯、常常看醫生、常常打點滴、甚至常常突然大量出血,把家傭嚇得不知道要照顧我還是照顧她。這次搬家離父親的公司近一點了,但父親還是沒有天天回家。或許失去丈夫的關愛加上幼小的我頑皮,只要母親跟父親說我又不乖了,母親"教訓"我時父親就會回家,但母親這招對父親的作用也漸漸失效了,一失效我就更慘了....。
從幼稚園大班開始我就自己走路上學,國小的一到六年級聯絡簿的家長簽名都是我自己簽的,從頭到尾字跡一樣老師也沒發現。後來父親讓我們搬到遠一點的地方也沒有家傭了,之後母親開始沉浸在她的悲傷裡走不出來,剛開始有時候很積極想要賺錢轉移注意力,但好像沒什麼起色,失去自信及感情與現實生活的挫敗擊垮了她。父親從剛開始的3天5天7天的回家探視,到後面1個月給家用時才會回家。母親就像失寵的皇后,想當然家用也越來越少了....。
這個家開始不再點燈,只有我在的地方,燈才會亮;這個家開始不再鎖門,長大後我想....是母親在等待著父親回家吧!
有聽過"瘋女18年"的故事嗎?母親的遭遇也是相似,受到丈夫的花天酒地不顧家庭的打擊,漸漸的....瘋了;父親的說詞是母親的母家中有遺傳基因跟他無關。
以前的年代稱"卡到陰",開宮廟的婆婆四處帶著這個受打擊的乖媳婦問神明喝符水不見好轉,最終也是放棄置之不理。直到我高中遇上一位大學生告訴我,我可以幫母親尋求西醫的精神科看看,母親才進了療養院安置。
如果你問我對我來說家是什麼顏色?我會說:【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