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框架: 8.1 執行效果: 6.0
你有沒有一種經驗?看到作品的開頭就覺得「中了」,離開電影院的當下就開始 Google 搜尋有關作品的消息與內容,能一夜從 零到一 補上這位導演的世界觀。
世界上這樣的作品不少,尤其是好萊鎢,年年都有高品質劇本產出。這些好劇本通常具備宏大的價值與世界觀,透過作者在電影裡有意無意留下的「懸念」,影迷們往往會帶起當季的風潮話題,使票房與產業產生正向成長循環。
回頭聚焦在國片,受限於經費和人才的稀缺,兼具品質與討論熱度的作品不多。2000 年以後,真正能在市場上掀起話題的作品像是《那些年》、《我的少女時代》,主題多半是青春愛情,能引起多數人共鳴,卻少了自成一系的世界觀。
空間與時間的世界觀
什麼是「世界觀」,最知名的就是「漫威」超級英雄宇宙,創造的是「空間」的世界觀,讓每一位英雄有酷炫的能力與其成長的世界觀;另一種像是雷利史考特的「異形」「銀翼殺手」則是創造了「時間」的世界觀,講述未來的人類科技與道德困境。
兩者創造的科幻世界觀,用未知的世界滿足觀眾的「求異」心理。且兩者的世界都會與「現在」的地球與人類有所關聯,以滿足觀眾的「慣性」。
求異與慣性心理
不論是聽音樂或是看電影,我們都會「預測」接下來的發展。如果發展的跟期望一樣,就會滿足人的慣性心理。但如果總是照著期望發展,人腦就會有「求異」的渴望,這也是為何大家都恨暴雷。慣性與求異相互制衡,如何拿捏兩者的份量,便是劇情好壞的關鍵。
《緝魂》的故事背景設定在 2032 年的台北。10 年是個微妙的數字,請你想像一下 10 年後的台北,你腦海裡出現了什麼畫面呢?或許畫面很模糊,或許大巨蛋還沒完工,你認為社會是變得更好或是更糟呢。我認為給予觀眾模糊的期待感,能讓導演有效的滿足觀眾的「慣性」與「求異」心理。因為觀眾大概希望能在這個近未來世界看到現在的影子,順便一窺 10 年內科技與社會的變革。
緝魂叛客 2032
不得不說,《緝魂》世界觀讓我在電影前半段有很高的期待感。我期待能夠看到導演在三個層面打造 10 年後的世界。第一層,器物層面的設計是最基本的。第二層是社會文化層面,作品是否能打造這時代人們的生活樣貌;第三層是道德精神層面,講述新世界是如何建構時代的思想標準與探討(也就是銀翼殺手、黑鏡的等級)。
然而我認為《緝魂》在這三階段都沒有達到我的期待(注意是我的期待),我想 10 年後的未來不應該只是粗製濫造的平板、曲面螢幕與 UI/UX 設計。別誤會,科技本身很合理:智慧家電、人聲辨識和立體投影都是現今科技的延伸。也許就是因為它太過合理,讓我有點難以接受吧…
不過重點來了,除了上述內容,電影並未在社會文化上給出觀察,人物對話沒有給出線索,也就無法窺見時代的樣貌。灰暗的未來世界也有其魅力,銀翼殺手系列就是最好的範例。然而《緝魂》對此沒有給出適當的篇幅,實屬可惜。
宗教與科學
我無意探討太多的劇情,在這裡想稱讚導演的企圖心,試圖結合民間信仰與未來科技。電影前半段的宗教氣息濃厚,整體氛圍像是《雙瞳》,帶有台灣民間信仰的神秘與恐怖。後半段科學的力量逐漸取代宗教,謎底揭曉,一掃前面的神秘。劇情像是雲霄飛車,情節設計頗具巧思,彌補其世界觀描述的不足,提供觀眾的「求異」心理。
無聊!我要看到血流成河!
總結《緝魂》給我的感受,三個字:「無懸念」,作者死而不僵。不過看起來本人不這麼認為。
程偉豪表示自己是一個信奉「作者已死」的導演:「我相信導演的話語權已經在電影後製完成時用完,剩下是觀眾的解讀,即使過度的解讀,我也不能繞著這些打轉。」
— 節錄自中時新聞網
我原本期待能在電影後半看到科技與宗教的道德辯論,然而最終只有流水帳的對話帶過。不過整部電影讓我有所感觸的地方,莫過於導演想傳達的核心價值,確實的透過每個角色的動機傳達給觀眾,具體是什麼我就不暴雷,在此引用《星際效應》的一句話:
愛是唯一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事物
最後送給大家幾句牛年吉祥話:
福牛迎春、金牛迎春、金牛納福、金牛送寶、牛年鴻運、牛年大吉、牛運當頭、牛運亨通、牛轉乾坤、牛氣沖天、牛轉錢坤、賺進金牛、牛年發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