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小妞幾乎每天都會去公園野放。昨天,一如往常,小妞騎著她的帥帥滑步車到公園,在我幫他停好滑步車的同時,她已經奔向溜滑梯。我停好車抬起頭,她已經跟一個小姊姊手牽手在溜滑梯(交朋友的速度也太快!)小姊姊比小妞大一歲,是爸爸陪著去公園。
兩隻小妞玩了兩圈溜滑梯就玩起了撿樹枝的遊戲(看來同年紀小朋友的行為都差不多呀~)兩個人兩隻手都有好幾隻樹枝,開心的不得了!
我的原則是只要不撿垃圾,在公園想撿樹枝、樹葉、石頭、玩沙... 都可以玩,畢竟這些東西家裡沒得玩,而且想想自己小的時候,也覺得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是寶貝!
雖然都能玩,但還是有些限制的,例如,只能在空地玩、不能拿著樹枝或石頭在遊樂設施上跑跳、或者戳到其他小朋友。這些限制我會先跟她約定好,再來就是留空間給她自由玩耍,畢竟小孩玩得開心媽媽才能放鬆休息一下啊!不過我會在遠處默默注意她的一舉一動,一旦超出約定我會過去「關心提醒」一下。
就在兩個小妞玩得正開心時,小姊姊的爸爸說話了:「妳怎麼又在撿樹枝!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妳怎麼又撿!?丟掉!」
小姊姊默默的站著不動了,F小妞也愣住不動看著小姊姊(她傻住,沒見過這種狀況),小姊姊的爸爸持續堅持要把手上的樹枝丟掉。眼看狀況不對,我走到F小妞旁邊關心一下她:「F妳想玩樹枝對不對?那只能在這裡玩喔,不能拿著到處跑、不能戳到其他小朋友哦!」F小妞說好。
此時小姊姊組還在僵持,小姊姊心不甘情不願的丟了一支樹枝,但她爸爸說:「另一隻手還有,都丟掉!妳不丟掉我們就回家!」
兩隻小妞是站在一隻搖搖馬的旁邊,這時小姊姊突然把手上的樹枝放進搖搖馬的嘴巴,不過沒有鬆手!這一刻突然給了我靈感!在小姊姊爸爸準備再喊丟掉之前,我跟F小妞說:「F來來,我們來餵馬馬!」小妞也把手上的樹枝放進搖搖馬的嘴巴,不過樹枝直接掉到地上(F沒有搞懂狀況)我趕緊說:「哇~馬馬吃掉了!姊姊也來餵馬馬!」這時姊姊才鬆手放開樹枝。
我說:「F帶姊姊一起去玩溜滑梯!」F小妞立馬飛奔向溜滑梯,小姊姊跟在後面跑,化解了這場尷尬。
我不知道小姊姊是不是曾經用樹枝戳傷過其他的小朋友?所以爸爸如此嚴厲禁止,不過我尊重這位爸爸的作法。然而站在我的立場,小孩的世界只有那麼小,需要很多的探索跟接觸來建立更寬廣的世界。如果這件事情沒有「立即的危險性」,就應該讓小孩去嘗試。
「學會」,是由很多的失敗跟錯誤等負面過程所堆積起來的正面結果。如果你拒絕接受這些負面過程,選擇「直接禁止」這種速效方法,很容易掉進另一個負面結果的迴圈,就是「為什麼小孩都講不聽!?」。
所以,一旦選擇生小孩,就同時生下了「責任」跟「陪伴」。陪伴他們去經歷小小人生的很多錯誤跟失敗,再從這些失敗跟錯誤中建構出正確的價值觀跟道德觀,我想這就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在這個故事中,我還想聊聊的另一個觀點是「同理心」。「我像她那麼小時是怎麼想的?」這是我在陪伴小孩時常常會自問的一句話。
如果你不懂對方是怎麼想的,就很難做到有效的溝通。因為你滿足不了對方的內心需求時,他不會認同並接納你所說的話,這就是「我教的他都不聽!」的原因。
這點在大人世界的人際溝通中也是通用的,學會同理你的小孩,同時也能學會更好的人際溝通。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Facebook >>
F&Y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