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焦點─台灣的主人高山族原住民
1874年 對台灣採取消極統治政策長達191年的中國末代王朝大清帝國,在日本出兵攻佔台灣南端的恆春半島並建立都督府,準備染指台灣納為殖民統治勢力範圍時,指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禎,以欽差大臣身份前往台灣視察防務,並開始推動「開山撫番」政策,表面上看起來相當溫和開明,實則棉裡藏針,遭到高山族原住民民抵抗,立即化撫為剿,政策推動過程充滿血腥殺伐,開啟台灣高山族原住民悲慘的命運。
中國未代王朝大清帝國於1684年擊敗鄭成功的東寧王朝,將台灣納為帝國版圖,由於大清帝國是以少數民族滿族統一中國,對同樣是少數民族的平埔族和高山族原住民相當禮遇,同時以嚴厲的禁海令保護平埔族原住民,以同樣嚴厲的封山令保護高山族原住民,在空間隔離政策保護下的高山族原住民,在崇山峻嶺中自食其力,各部落有如島中之島,國中之國的獨立王國。
日本第122代天皇明治(Meiji,1852~1912)是改變台灣高山族原住民的關鍵人物,為測試推動「明治維新」3大政策之一的富國強兵政策,主動出兵攻佔台灣南端的恆春半島,驚醒耽溺於逸樂的大清帝國實際掌門人慈禧太后,決定改變統治台灣政策,化消極為積極,批准沈葆禎「開出撫番」的奏折,明治天皇和慈禧太后相繼出手,無異宣告台灣高山族原住民幾百年來的黃金歲月就此結束。
沈葆禎以手段殘酷著稱,是大清帝國著名的酷吏之一。在大清帝國圍剿叛亂的太平天國期間,擔任江西巡撫的沈葆禎,即已以強力鎮壓手段一路平步青雲。在台灣推動「開山撫番」,政策,也比照處理太平天國模式,遭遇高山族原住民抵抗,立即化撫為剿,以武力迫使原住民「薙髮歸化」,且態度堅定,手段殘酷,剿番行動以1874年8月3日圍剿外獅頭社原住民最為慘烈,3個月內陣亡和受傷的官兵多達近2千人,原住民死傷人數也不相上下,幾可說是血流成河。
福建巡撫丁日昌隨後接替沈葆禎兼理台灣事務,在大清帝國支持洋務運動集團中屬於開明派,對待原住民也較為文明,特別著重「以撫代剿」,但只維持相當短的時間。土匪出身領軍打贏中法戰爭,並獲大清帝國任命為台灣首任巡撫的劉銘傳,於1885年上任後,延續且進一步擴大執行沈葆禎的「開山撫番」政策,面對持續伏擊抵抗的原住民,態度強硬的用兵不斷,山林之間的血光之災,更甚於沈葆禎時期。
劉銘傳曾經數度調集全台和澎湖的兵力親自督剿原住民,也曾請求北洋艦隊出動軍艦砲轟東部海岸和山地原住民。殺伐最為血腥的,是由他親自領軍近萬兵馬征伐的大嵙崁溪戰役,雙方廝殺4個多月仍難分勝負,彼此都死傷過半,橫屍遍野,令人觸目驚心。
劉銘傳因為以BOT方式推動興建台灣鐵路,留下難以收拾的財務黑洞黯然丟官,由邵友廉出任台灣巡撫,上任後親眼目睹大嵙崁戰役的慘狀,不禁為之動容,特別從劉銘傳留下捉襟見肘的藩庫中,撥款興建昭忠寺,將在戰爭中死難的大清帝國軍人和原住民合葬,同時親題「俎豆同榮」匾額,希望彼此就此和平共處,促進族群融合,但形勢比心強,只是鏡花水月的幻想。
日本明治天皇的「明治維新」在1894年總驗收,在甲午戰爭中擊敗大清帝國,並於次年依照簽訂的馬關條約開始殖民統治台灣,大量沿用劉銘傳在台灣推動的現代化建設藍圖,其中之一就是繼續推動「開山撫番」政策,手段則更為殘暴血腥,以徹底壟斷台灣山區高經濟價值的樟樹帶來的誘人殖民利益。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當局持續不斷的對原住民進行武力鎮壓,其中以推動五年理番政策的第5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於1914年5月17日出兵征伐合歡山區的太魯閣原住民最為慘烈血腥。在這場持續5個月的戰役中,日本上萬軍警死傷1,402人,親自督軍作戰的佐久間左馬太也從懸崖墜落身受重傷,在次年傷重死亡,太魯閣原住民97個部落上萬人同樣死傷慘重,再也無力對抗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當局,但並無法完全撲滅各地原住民抗暴的火種,台灣高山原住民繼續在流血。(延伸閱讀1:殖民台灣~台灣的主人高山族原住民);(延伸閱讀2:血腥台灣~大清帝國時期);(延伸閱讀3:血腥台灣~日本殖民統治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