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焦點─台灣的檳榔文化
2004年 檳榔攤林立是台灣的特色之一。根據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發佈的2003年版攤販經營概況調查,台灣地區有1萬7,604家無店面檳榔攤,占全體攤販6.1%,全年營業收入新台幣199億元,平均每家全年營業收入113萬元,平均利潤率為31.2%,優於全體攤販的平均利潤28.5%,就業人口有3萬539人,其中67.4%是女性。
這項調查每7年進行一次。調查指出,檳榔攤以台北的2,417家占13.7%最多,其次是台中縣的1,553家,以及高雄市和屏東縣的1,439家和1,426家,離島的澎湖縣35家最少。檳榔攤營業地點以住宅區附近占40.6%最多,其次是高速公路和快速道路交流道附近占22.5%,商圈及商業區附近占10.7%排名第3位。
台灣因地處亞熱帶,夏季氣溫和濕度都相當高,從1624年荷蘭在台灣建立第1個殖民統治政權以來,隱藏在重巒疊嶂,林樹蓊鬱原始森林中的瘴癘之氣不知凡幾,嚼食檳榔暖身避氣,是民間代代相傳預防瘴癘之氣上身的方法之一,雖經證實吃檳榔是罹患口腔癌的頭號殺手,但吃檳榔的習慣始終沒有絕跡,尤其是接近熱帶地區的南台灣更為盛行。
在市場需求下,檳榔是台灣僅次於稻米的第2大農產品。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2004年發布的國情統計通報顯示,台灣最近5年檳榔產量在17.0~15.9萬公噸之間,總產值在新台幣139億元~129億元之間,每年吃掉15萬公噸以上檳榔,紅唇族人口超過12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6%。
統計指出,台灣的檳榔絕大多數自產自銷,出口量雖逐年增加,但還不到年產量的0.5%,主要出口地為香港再轉進大陸供應當地台商。此外,自2003年台灣加入WTO後,檳榔開放進口,但進口量不大,只佔國內產量的1%,主要是補充4~7月檳榔生產淡季的市場需求,主要進口地為泰國。
台灣的檳榔主要產地集中在南投縣、屏東縣和嘉義縣,合計產量占8成,由於檳榔對山坡地的水土保持危害甚烈,在歷經1999年921大地震和多次颱風過境帶來土石流的災害後,檳榔種植面積逐年下滑,但因檳榔種植容易,且市場需求穩定,農民栽種意願仍高,檳榔減產面積並不顯著,仍是中南部山坡地主要的農產品之一。(延伸閱讀:迷惘台灣~你不知道的台灣和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