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善、惡能否完全以二元論定義之?在成為王的男人這部韓劇中所呈現出來的樣態,其實很發人深思。
李憲與夏仙
李憲,朝鮮君王,對國家治理原先有著滿腹理想,但繼位後為了鞏固權力,弒殺宗親及手足,而存在著的各方勢力仍終日讓其惶惶不安,在毒殺親弟李律後,便背負著罪惡感而活,或許是內心的脆弱,故渴望忠臣的捨身獻命、永遠效忠,亦為了逃避罪惡感,便以毒品做為麻痺自己的手段。
夏仙,一名戲子,雖出身卑賤,但卻有著善良且為人著想的內心,因與君王有著相同的面孔,命運的交錯而使其入宮成為君王替身,起初僅被當成魁儡般視之,但漸漸的,在面對各種困難及決策所表現出來的果斷與仁心,卻讓忠臣不禁認為,或許這才是自己內心冀望所謂君王該有的真實樣貌。
都承旨李奎
君王李憲身邊唯一可以相信的臣子,為了鞏固君王勢力,毒殺王弟李律,也為了保護因罪惡感而越來越瘋狂的君王,便自宮外找了名替身,以做為可能遭人殺害所用的替代品,並藉此機會將君王送至宮外進行治療。起初僅將夏仙視為暫時頂替君王之用,且仍對君王懷抱希望,一心期盼著君王能夠勇於擺脫內心的罪惡,重新拾回過往的心中大志,但,事與願違,看著日漸頹喪且狂暴的李憲,對比勇敢面對各種難題且忠於內心信念的夏仙,最終,只能忍痛放棄並親手殺害李憲,而由夏仙來協助自己完成壯大國家的理念。
這是左議政曾對都承旨說的一句話,其實很令人玩味。左議政在劇中的設定,是圖謀權力來壯大自己利益的奸角類型,為了謀權謀利能不擇手段,連有著血緣關係且亦是王妾的姪女,都在鬥爭過程中成為被犧牲的一顆棋子,這樣的人跟都承旨是異是同?左議政的所作所為是絕對的惡嗎?而都承旨又是否是絕對的善?
或許失能的君王真的會讓想改變國家的臣子感到痛心及失望,但所謂的"弒君",豈又不是一種謀反跟叛亂?或許差別僅在於,左議政的作為為的是私利,而都承旨是為了國家,若都承旨的行為只是為了自己,那或許就跟左議政沒有什麼不同了。
於此同時,善或惡似乎就成了無法二選一的是非題。
不論是選擇私利的大妃、晉平君、左議政,或是選擇國家的都承旨、曹內官、張武官,甚至是到劇情中段決心成為真正君王的夏仙,在觀影過程中為我帶來程度不一的矛盾感。簡而劃分的選擇國家派,在另一種含意上,所作為的其實就是種叛變;而選擇私利派,或許只是為了自己的掌權慾望,但另一種層面,想要奪回王室正統似乎也無絕對的非過。
或許人類真的有太多行為未能以二元論來進行表述,畢竟人是活的,思考的角度與出發點、所秉持的初衷,與期望獲得的結果皆不盡相同,但或許如此,才真正是身為人的存在,也因為有著太多的矛盾跟模糊地帶,進而併發出各式各樣的情感及行為樣態。
追劇的其中一個趣味點,大概就是劇終後還能這樣對劇中角色進行反覆的咀嚼及回味,當然編劇對劇情的編排、角色的刻畫、演員對角色及其情感的演繹,都是功不可沒的存在,尤其在這部劇中,有好幾個段落都是很棒的名場面,私心喜愛第一集尾段真王李憲與戲子夏仙的對戲;第七集、第八集真王李憲回宮、都承旨忍痛毒殺李憲;第十四集、第十五集的夏仙與都承旨相互跪拜、都承旨計誘大妃自白弒君意圖、夏仙與大妃的對話,以及都承旨的死去且最終得到忠臣認可。劇情節奏明快,且各種轉折幾乎不拖泥帶水,是部值得推薦的好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