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球員生涯那年,他才24歲;等到正式當上大聯盟總教練,他早已過了耳順之年。
球員在小聯盟載浮載沉的例子多如過江之鯽,堅持十載可能就已非常人所能及;但史尼克(Brian Snitker)在大、小聯盟間經歷奮起、遭下放;往上爬,又回到原點的「薛西佛斯式」生涯,倏忽已近40年。
勇士上回奪冠時,他只能坐在場邊、看著自己帶過的小聯盟球員戴上冠軍戒;相隔26年,自己終於成為微笑高捧金盃的鎂光燈焦點。
勇士本季以例行賽最低勝率之姿,於分區奪冠並闖入季後賽,對許多人來說已是不可思議;然而若跟隨《運動畫刊》以下這篇深度報導的腳步、一窺史尼克的棒球之路,你便會明白,這座冠軍對這位老教頭而言,該有多麽意義非凡。
〈喜歡文章請不吝在文首點擊「喜歡」的愛心圖形、以及按讚文末的「拍手」圖案給予支持,謝謝!〉
*
在別人眼中,史尼克的生涯有許多時刻本該果斷放棄棒球,最早要回溯到1980年,那時他24歲,是勇士1A捕手,球員生涯好像真的已經走到盡頭:4年高中、3年大學,外加在小聯盟待了4年還在混1A,整季薪水才750美元。
如果當時轉換跑道,史尼克就可以避免掉12小時巴士車程、錯過小孩成長、永遠只能簽1年合約的生活,還可以回學校完成學業,過「正常」的日子,那種一年12個月都知道自己會待在哪裡的人生。
但是史尼克留下來了、一直沒離開,不斷在這個產業耕耘,與此同時,棒球的世界也悄悄改變,數據分析的專家踏了進來,而這個平凡無奇、不會推銷自己的「老派棒球人」,更活脫脫像是另一個時代的存在。
不過進入執教勇士第6年,史尼克證明像他一樣的人,依舊可以在這個環境存活、率隊完成分區4連霸,66歲的高齡是目前大聯盟第四老的總教練,當然,也是當中最晚才爬上這個位置的。
「我不確定自己有辦法像他一樣經歷這一切,」小聯盟子弟兵、前勇士二壘手蘭基(Mark Lemke)說。
「我絕對做不到。」前勇士打擊教練沃克(Greg Walker)肯定表示,好友的故事應該搬上大螢幕。
這條棒球路上,有意想不到的際遇,也有難以釋懷的心碎,有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勤奮不懈,因此最後也帶來值得驕傲的榮光片刻。所有知曉史尼克棒球故事的人,不是深受啟發就是疑惑不解,前者想要了解他如何走到這一步,剩下的則要知道,是什麼讓他堅持下去。
*
如果你見過13歲的史尼克,絕對不會覺得這個孩子在棒球路上有太光明的未來,戴著厚重眼鏡,跑得奇慢無比,完全談不上敏捷、強壯,套句他高中隊友夏澤(Steve Shartzer)的話:「有些死人可能都跑得比他快。」
在伊利諾州梅肯(Macon)一個約1,200人的小鎮成長,史尼克對於棒球的熱情始於6歲,卻已然可窺其未來的非典型棒球路。由於擔任銷售員的父親工作繁忙、一週約有4、5天不在家,他就與母親傳接球,或者對著梅肯高中的牆壁丟球。
也是在那裡,史尼克遇到第一位對自己執教生涯帶來影響的教練。從英文老師轉任率領棒球隊的史威特(Lynn Sweet)在那個思想保守的小鎮裡留著長髮,課堂上傳授進步理論的思想、當教練時也不採傳統的高壓式帶兵法,還讓選手選擇自己的守備位置。
慢慢地,這群獲得解放的孩子們開始贏球,當時伊利諾州沒有分級比賽,這所僅有250人的小學校,出去比賽都是以挑戰者的姿態上陣。在不被看好之下,史尼克高二那年隨球隊一路過關斬將,在洲際錦標賽打敗全校有5,200人的芝加哥科技高中,成為伊利諾州史上闖進洲際決賽的學校中,規模最小的一支隊伍。
雖然最後在決賽敗北,他們回到家鄉仍受到鎮上居民英雄般列隊歡迎,對這支球隊大多數成員來說,那一刻就是運動員生涯的巔峰了,於史尼克而言卻不然,他延續了棒球路。
後來他進入林肯學院、紐奧良大學,最後1977年與勇士簽約,職棒生涯的亮點是1978年在3A曾經12個打數打出4支安打——全數是一壘安打,隨後輾轉回到1A,打擊率始終在2成徘徊,終於在1980年遭到釋出。
史尼克說,自己當時完全沒有B計畫,「除了棒球,沒有其他熱愛的事物。」
不久後,他接到漢克阿倫(Hank Aaron)的電話。
*
人的一生少不了轉捩點,史尼克這兩個生命轉折,在很短的時間內接連發生。時任勇士農場總監的漢克阿倫聽聞他的好人緣,邀請他擔任小聯盟巡迴教練。說實話,那並非一個太吸引人的工作,必須睡沙發、睡袋,在實戰打擊練習中親自餵球,年薪約14,000美元,但史尼克毫不猶豫地接下了。
同時間,在室友介紹下,史尼克認識一位與自己在各方面幾乎都南轅北轍的女性,羅妮(Ronnie)在小學擔任語言治療師、是素食主義者,史尼克則習慣嚼煙草,喜歡吃漢堡。
然而兩人依舊相當合拍,不久後就不顧史尼克保守天主教家庭的反對下開始同居,「在我們正式一起生活之前,妳可能會想要知道,這樣的生活是不是妳想過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
羅妮接受了,至少若與史尼克一起,這就是自己可以接受的生活。隔年夏天,史尼克接下1A教頭職務,在時常諮詢阿倫意見下,慢慢開始學習如何帶兵,執教成效也被上層看見,1985年終於以勇士隊板凳教練的身分踏上大聯盟舞台。
那時是勇士老闆兼媒體大亨透納(Ted Turner)的全盛期,球隊在看板球星莫菲(Dale Murphy)的帶領下,透過《TBS電視台》的全國轉播,快速累積人氣。比賽時,透納會在休息室後方豪飲啤酒,天氣熱時甚至光著身子示眾。每當球團開會討論陣容表現後,教練們都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當你走下樓時,透納已經跟每個人說過剛剛在裡面大家都怎麼討論他們了。」史尼克憶道,「他就是忍不住。」
當史尼克開始在大聯盟慢慢累積教練資歷,隔年球季勇士卻換帥、找來泰納(Chuck Tanner)執掌兵符,而新教頭意謂著新的人馬,史尼克再度回到1A,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名人堂三壘手Chipper Jones曾是Snitker的子弟兵(圖片授權來源:達志影像)
*
經典棒球電影《百萬金臂》在1988年問世時,為棒球員的小聯盟生活平添不少浪漫想像,史尼克經歷過的真實卻是天壤之別,小聯盟教練這份工作沒有保障、薪水微薄,1983年他在1A的年薪僅17,500元,4年後才來到27,500元 。
女兒厄琳(Erin)、兒子特洛伊(Troy)相繼出生後,史尼克一家四口就過著四處遷徙的生活。在喬治亞州立大學擁有語言治療、聽力學碩士學位的羅妮,大半年都是單親媽媽的角色,她會在家裡的儲藏室接聽工作相關的電話,希望在外頭的孩子不會摔破任何東西,等到學期結束、暑假來臨,就會帶著孩子到史尼克執教的球隊駐地會合。
隨著史尼克工作地點不斷變動,他們有時下榻旅館,有一年與投手教練及訓練員分攤一間3房的公寓,甚至曾在一年內搬了3次家。住過發霉的公寓,也待過治安不好的社區,有一年的復活節,羅妮在厄琳帽子上發現一隻蟑螂正要爬過愛女臉上,「我及時把它抓起來了。」
夏天時,孩子就跟著棒球季的時間生活,被允許熬夜熬到凌晨1點才上床睡覺。特洛伊成為球隊球僮,與吉祥物一起跳著「Y.M.C.A.」;厄琳則把耳熟能詳的《帶我去棒球賽》改為《帶我去看爸爸的棒球賽》,有一年羅妮還領著孩子將球隊休息室整理一番,球員到達時竟驚見10歲的特洛伊拿著吸塵器吸地毯。
1988年,史尼克二度登上大聯盟,這一回是當泰納的板凳教練,不到兩年光景又回到1A,他總說這種狀況是「回收」。
史尼克不斷在大小聯盟之間往返,宛如球界的薛西佛斯,過程中,也慢慢建立自己的名聲,帶兵頗受好評,「如果不是遇見他,我可能上不了大聯盟。」蘭基回憶,在1A時曾陷入嚴重低潮,他敲了總教練的門,想尋求技術上的建議,史尼克卻告訴他,不要再擔心握棒的方式或者站姿是否正確,「有天你一定會敲出安打,接著繳出火燙的表現,你會不知道為什麼。但如果你一直思考這個問題,你就會低潮愈久。」不久後,蘭基果然突破低潮,3年後就登上大聯盟,1995年名列勇士奪冠年的先發二壘手。
培養球員的能力,讓史尼克雖不斷被球團「回收」卻不至於遭開除,只不過送了愈多隊上的球員到大聯盟,亦代表自己的隊伍很難有輝煌戰績,「他與其他小聯盟教練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總是做應該做的事,很多人都是想贏球,然後贏得名聲。」蘭基說道。
年復一年,史尼克在勇士農場孕育新苗,在1A帶過後來成為新人王的外野手賈斯提斯 (David Justice),一個在他眼中「很聰明的孩子」;名人堂投手史莫茲(John Smoltz)1987年剛到指導聯盟時,第一個遇到的教練就是史尼克。
至於古柏鎮三壘手瓊斯(Chipper Jones),1991年則是在史尼克帶領下度過第一個完整的小聯盟球季,那年他繳出3成26打擊率,農場生活雖然苦,美好的回憶仍然不少,「Snit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名職業球員。」這位後來成為陣中領袖的勇士當家球星憶道。
1993年瓊斯迎來大聯盟初登場,兩年後當勇士贏得世界大賽冠軍時,史尼克在觀眾席心滿意足地看著球隊奪冠,他知道自己是這些球員能走到這裡、旅程中的一部分,但下個春天來臨,當勇士尋求衛冕時,史尼克卻是從維吉尼亞州丹維爾(Danville)展開球季,那裡和世界大賽完全沾不上邊,那裡是勇士的菜鳥聯盟。(未完)
編譯自:He's Old-School. He Doesn't Do Analytics. And He's Thriving in Today's M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