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知大家有無留意滙豐銀行既正寫到底係「匯豐」定係「滙豐」呢?
如果我哋上 HSBC 既官網,就會發現無論係「外匯」定「匯率」,三點水都係寫喺入面,但係偏偏只有「滙豐」係將三點水寫喺出面的,幾有趣架。
今篇文會同大家講吓「滙豐」二字既歷史,搵番啲舊鈔票同舊支票,睇吓「滙豐」係幾時出現的,下次攞張銀紙出嚟畀錢既時候,不妨同朋友都分享吓呢段小歷史哦!
從「滙理」到「滙豐」,談「滙豐」二字的由來
香港 1841 年開埠,第一間開立既銀行就係「東藩匯理銀行」The Oriental Bank Corporation,早喺
銀行閑談 (139) 就已經同大家介紹過呢間銀行既歷史喇。
繼東藩匯理之後,都有幾間外地銀行嚟到香港落腳,包括有利銀行、印度新金山中國匯理銀行 (即係之後既渣打)、法蘭西銀行、印度東方商業銀行等等,但一直要到 1864 年先有第一間喺香港註冊成立既銀行,最初名為「香港上海滙理銀行」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 Ltd,即係之後我哋所認識既「滙豐銀行」喇。
從一啲滙豐既「前輩」可以得之,當時好多銀行都採用「匯理」二字,所以唔似而家你講「滙豐銀行」等於 HSBC,150 年前如果你講「匯理銀行」係無人知你講邊間「匯理銀行」的。
咁當時多數銀行係寫「匯理」定係「滙理」既呢?我搵咗一張 1866 年「東藩匯理銀行」既 $5 銀紙畀大家望望。
喺銀紙左右兩端我哋都可以清楚見到 1866 年「東藩匯理銀行」既 $5 銀紙係寫「匯理」而非「滙理」,証明「匯」字係廣為接納的。
咁滙豐又點呢?我搵咗一張 1870 年代滙豐喺上海發行既紋銀壹兩鈔票,可以見到票同時有舊名「香港上海滙理銀行」同新名「英商滙豐銀行」,幾有趣架!
包括馮邦產先生既巨著<<香港金融史 1841–2017>>在內既好多書籍都表示滙豐係喺 1881 年正式易名至「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但係根據上面呢張鈔票,就可以睇到「滙豐銀行」四字喺 1870 年代可能已經出現。
而「滙豐」二字既意思,一般都被認為由華人買辦古應春喺測算過筆劃吉凶之後建議既,有「滙款豐裕」既意思。
咁點解當「東藩匯理銀行」用緊「匯」字既時候,「香港上海滙理銀行」要用「滙」字呢?坊間講法係因為中國人相信水為財,而「滙」字水在外,比喻流動性較強,銀行做既係過河濕腳既生意 (尤期是滙豐早期主要係做匯兌生意),「滙」就當然比「滙」要好。
不過以上都係坊間說法,點都好,透過上面呢張鈔票,大抵可以肯定當滙豐仲係叫做「滙理」既時候,嗰三點水就已經寫咗喺出面,咁再轉名做「滙豐」嗰陣,嗰三點水自然又會留番喺出面啦。
「滙豐」定「匯豐」有時候都唔係咁死的
雖然 20 世紀可以搵到由滙豐發行既鈔票,所有既「滙」字都係水在外既,有啲印刷品都係會有例外的。
參考鄭寶鴻先生著作<<錢路漫漫:香港近代財經市場見聞錄>>,就搵到一張 1952 年既支票,大家細心睇左邊既銀行名,可以見到係「匯豐」,三點水喺入面的哦!
我就番查過由 1900 年開始可以搵到既滙豐銀行鈔票,都清一色將三點水寫喺外面,所以應該唔存在「1950 年代滙豐決定將三點水寫番入去」既假設。
至於呢張支票到底點解會寫咗「匯豐銀行」,除咗其實「我唔太 care 之外」我就諗唔到太多其他原因,即係話其實都唔係咁死既。
小小歷史冷知識,以前支票係要打稅的哦!
呢度都外插一個小小歷史冷知識,大家可以留意喺右上角日期既下面寫住「STAMP DUTY PAID」,以前既支票係要打印花稅的,1960 年代所有支票都要打 15 仙印花稅,去到 1970 年代就大幅提升到 5 毫。
如果支票寫錯的話,印花稅係無得退的,連金管局陳總當年都話怕怕架!
咁我都搵咗一陣到底支票係幾時取消徵收印花既, 具體日子就搵唔到,不過 我就搵咗幾張 80 年代既支票望吓,發現已經唔再搵到印花稅既蹤跡喇。
--
華田簡介
關於華田: 兒時夢想做i-banker,結果做了bank worker,還要是retail那種。過去在各大小銀行不同部門流徙,叫人借錢、催人還錢、審批貸款、出股票app、出借錢app、出信用卡、廣告策劃、銷售管理、分行佈點、生物認證、電子排隊、機器學習、敏捷開發,到現在還未安定下來。不懂財經、不懂經濟,只想談一下「銀行」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