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就到了2022年,每當跨越到新的年度總不免訂下新一年的目標與回顧一下過去一年達成了什麼。恩... 去年訂了什麼目標來著?減肥這件事好像講了好幾年,直到去年第三季因為胃不舒服嚴格控制飲食瘦了一波,但BMI還是沒有回到正常值。
為什麼新年新希望(或新目標)的達成率如此的低落?在年末自我檢討的時候,我覺得有幾個原因:
- 動機不夠明確
- 達成結果無法量化
- 沒有追蹤管理工具
接下來我會深入說明一下這三個原因
動機不夠明確
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在讀過“先問為什麼”這本書後,有種被開了腦洞的感覺。我們常常覺得阿這件事情不是該做嗎?就直接做了下去,沒有去更深刻地挖掘出背後深層的動機。而這個動機卻是整個行動的動力來源,就像驅動汽車的內燃機那樣,深刻強力的動機就是驅動行為的最基本的力量。以我自己來說,減重這件事已經好幾年沒達成目標,我自己分析了一下原因:
有嘗試過168斷食法,但是每當餓到一個程度受不了的當下,還是會再去找東西吃,不然我會無法工作(藉口)。而且在那個當下,當初訂定這個目標的動機是....瘦下來對身體比較好,但我現在身體感覺就很不好,管他的就先吃了再說。
仔細想想,對於減肥這件事我的動機單純也不強烈。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人,因為某種衝擊(自己生了一場大病,或最重視的人因為健康因素而離開等等)忽然立下決心,改掉了之前的壞習慣。在秋季經歷過嚴重的胃脹氣,那種不舒服到還以為身體真的要壞掉的感覺真的蠻有衝擊性的,也讓我更能感覺到健康身體的重要性,才比較可以感受到動機真的如此的重要。
要訂大目標前,一定要對自己的想法做各種論證,包括
1. 正面思考:做了,最自己有什麼好處
2. 反向思考:沒做,最發生什麼自己無法接受的後果
這個自我思辯過程通常不是一兩天就會有結果,而是要不斷地去問自己為什麼這個目標如此的重要,值得花額外的時間努力達成。
達成結果無法量化
當你已經有強烈的動機,像是確定了今年一定減肥這個目標,下一步就是要將目標結果做“量化”。像是將BMI控制在正常範圍,或是體重低於70公斤等等。減肥這個例子算是很容易量化,但是像“廚藝進步”,“增進英文能力”,“培養溝通能力”這些目標都是很抽象的。一個無法量化的目標,就無法評估達成的品質,到了年末就會變成:“我的廚藝好像有進步了”,“英文感覺上有比去年進步一點點”。
到最後,無法量化的目標就變成自欺欺人,到底有沒有達標連自己都不知道。
當然,量化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一個不好的量化方式就算達到量化指標,結果跟當初的目標卻出現很大的偏差。因此,量化的過程是需要很多的練習,或者參考其他人的經驗。以學習英文為例,最直接的量化指標就是考個檢定,比如說多益800分,沒達到就是失敗。
沒有追蹤管理工具
就算已經有了強力的動機,也設定好明確的量化目標,無奈現實世界就是這麼殘酷,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可能一月做的感覺還不錯,但過完農曆年公司的同事離職了工作量突然倍增,光是應付工作的事就消耗掉所有時間和精力。等到公司找到新人,新人也工作順利進入軌道已經是年中的事情,這時候你才想到年初定的目標已經落後很多(具體落後多少不知道,感覺好像很多),當你準備努力補進度的時候,又有其他事情進來攪局...
就這樣到了年底回顧時間,只能自評自己已經盡力了,無奈太多不可控因素,使得最後的達成率可能不到一半。
這個時候,一套適合自己的管理工具的必要性就很重要了。畢竟,身邊一定會有一些很厲害的人,工作的表現穩定又學了新知識新技能,還有時間出國玩。每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撇除少數一天只需要睡四小時的異能者,大部分的正常人可支配的時間都不會差得太多,要如何有效的做時間管理呢。
該管理的是事情,而不是時間
“與成功有約”這本書提到一個我很喜歡的概念,高效能人士基本上做的是事情管理而不是時間管理。把事情用重要度和急迫性分類,共可以分成以下四類:
重要且急迫:基本上就是工作出包啦
重要且不急迫:制定新一年的目標,規劃如何自我成長等
不重要且急迫:大致上是工作上的瑣事
不重要且不急迫:追劇,打電動,看電視放空...(?)
猜猜看,最該花時間在哪種事情上呢?鐺鐺,是重要且不急迫。看起來似乎很違反直覺,重要且急迫的事不是該優先處理嗎?
這個反直覺的部分,我覺得就是關鍵點所在。如果一天到晚都在處理急迫的事情,到最後就會有行屍走肉的感覺,類似提線人偶永遠做不了自己。
因此,花時間在重要且不急迫的事情上面,去減少急迫的事件數量就是關鍵。把時間用在投資自己讓技能變得更強,減少工作出包的機率(減少急迫事件),是不是比把時間用在追劇有價值許多呢?
What's Next
當我了解了上面那些觀念,我還是沒有很確定要如何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上。這時我想起了工作上的目標管理方式,有些工具如OKR,Scrum等等。把這些工作目標管理工具放到個人目標管理上,想了一下竟然沒有違和感!接下來我會介紹這些管理工具,是怎麼幫助我規劃2022年的年度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