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學進階──陣形(10):近代戰爭為何還有密集衝鋒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在速射武器的出現後,戰場上的戰術陣形幾無意義了,也不是完全沒有,只是變回最基礎的火力涵蓋,以及怎樣拉長防禦縱深。但陣形的概念就這樣死了嗎?那也不見得,由於戰場上的對峙都差不多,先占領地利者往往有巨大優勢,所以工業革命後到了近代(18~19世紀),陣形的概念漸漸拉大,變成了戰略層級的概念。
時間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冷兵器陣形徹底毀滅的年代,主要原因並不是鐵絲網跟壕溝,而是速射武器的出現。
掘壕固守並非新觀念,鐵絲網也可以當作是障礙物的延伸,只不過配合速射武器後,產生了極為暴力式的回饋。這讓密集陣形徹徹底底退出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再也沒看到密集衝鋒過。
但我們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在使用的戰術,以及相關的陣形觀念,全盤的錯誤嗎?
那可不。

密集衝鋒的理由

許多人看著戰史資料可能會疑問,鐵絲網、壕溝、機關槍,三位一體的組合下,朝著這種陣地衝鋒簡直愚不可及,所以一戰的將領都是智障來著?
這個嘛,要從幾個方向來澄清與解釋。
第一個要澄清的,就是機槍的數量根本就不算多,在1914年開戰前,雖說德國生產的機槍數量是英國的好幾倍,但各位只要想想,所謂的好幾倍是指生產幾百支的機關槍(多一點的上千隻),要配給百萬大軍,會怎麼分?

百萬大軍為何無法推進

這意思是,協約或同盟國,配發的機槍數量並不多,德軍的步兵編制好些,法國的一個步兵團連10把機槍都沒有(一團約3,000人)。大部分的步槍都是栓動式,彈匣容量低於10發,要能一分鐘擊發超過10數發以上子彈(迅速換彈匣),都是訓練有素、經驗老道的老兵,而這種老兵在戰爭初期幾乎是不存在的。
換句話講,一戰初期根本就沒有電影中的機槍收割場景,或者說有這類情況的地點非常少。進攻方遇到卡關,第一反應就是通報後方,叫大砲來轟。但這問題就變成另一個,那是哪個原因,讓進攻困難又緩慢?
第二個要澄清的,是槍枝命中率的問題,一槍一個這種神射手,現實中不存在,訓練再多都一樣,當距離拉開到百米以上,又處在戰場的高壓中,命中率不會高。大部分都是靠數量補足,一個步兵排數十人連環射擊,組織成的火網總可以打趴敵軍吧?各國戰術略有不同,跟武器性能、士兵訓練有關,但大體上一戰初期,所謂的掘壕固守士兵能以一敵百,這種情況也不算常發生。
第三個則要解釋各國軍隊數量,一戰戰前各國總動員的軍隊,俄國將近350萬人,可以編組150個師。其次是德國,也有200多萬軍力,組成近100個師。再來是法國,不到200也將近180萬,緊追在後的奧匈帝國約140萬兵力。對照塞爾維亞25萬人,以及比利時10萬左右,就不難想像奧匈帝國為何認為數周內就可以擊潰塞國,德國對於侵入比利時沒有什麼障礙。
這講到戰場上就是,每一個上萬人的步兵師,可以集中用於攻擊點的數量,隨時都可以超過駐守軍隊好幾倍,配合進攻用的大砲,火力會遠遠強過防守方。
第四個要解釋,是否軍士官兵的精神訓練不足,導致進攻精神缺乏?這種看法就真的是錯得離譜,一戰時的軍官幾乎都是各國貴族出身,歐洲貴族對於作戰要求的勇敢,都是首要的要求。我們可以從1914年,第一年的超高軍官死傷率就可得知,各國軍官的身先士卒,絕對不落人後。
但也就因為如此,導致大量軍官缺額快速出現,欠缺教育程度夠高的軍官,在1915年後開始產生副作用。也就是對於戰術的理解,施行戰術運動的能力的平均值有下降趨勢。
總之,合在一起,一般人會很困惑。既然火力沒那麼強,精神也沒萎靡,那為何戰爭一開打,奧匈帝國就卡在塞爾維亞邊界,遠遠超過預定時間才擊敗塞國?

僵持四年的戰爭,超乎所有人想像

簡單講,就是我們對一戰的整體感覺,被電影中刻板的機槍陣地渲染得太大,導致誤解了戰爭初期,防守方的優勢在印象中被放大十倍。但就算沒有像電影放大十倍,光依靠當時擁有的速射武器,要擋下大軍也夠了。也就是到了一次大戰的技術發展,對防守方的優勢成長到非常高的比例。
這還要配合地理來看,各位有空可以查一下 Google Earth,奧匈帝國進攻塞爾維亞的路線,地理形勢比德法交界崎嶇多了,能進攻的隘口、河流渡口並不多。這導致塞國可以當塞子,塞住一個點就擋下奧國數倍軍力的進攻。同樣的狀況拉到後期,義大利加入戰爭後,進攻奧匈帝國的伊松佐河戰役,在阿爾卑斯山地形下,義大利絲毫討不到便宜,付出重大犧牲後得到的進展少的可憐。
但反之,在西歐法國邊境,德國採取繞道比利時的手段,較為平坦的地形,就讓德國大軍迅速攻進法國領土,最後是在馬恩河戰役中被擋下。但說快,也是好幾個月的進展,其中比利時少少的軍隊,在重要地點上阻擋德軍多日,可說是法國守住巴黎的最大功臣之一。
簡單說,上一章的戰略陣形概念完全沒有死,只是規模放大到數百萬人的對戰後,很多事情脫離原本的規劃。我們事後用上帝之眼,都會覺得當時集中火力在哪,就可以取得勝利,但現實並非如此。冷兵器的戰鬥陣形幾乎死了,取而代之的是結合散兵(避免被一網打盡)的各種前進、搜索、防守陣形。戰術上,向心、離心攻擊的作戰線概念還在,不過拿破崙戰爭時代的戰場陣形概念也幾乎消失,變成一個區一個區的控制觀,而這個區域控制的觀念,則結合了火力與通訊(後面再敘述)。
如奧匈帝國進攻塞爾維亞的路線,原本是採取西、北方兩面包抄,配合保加利亞在東側的進攻,這似乎穩操勝券。但由於俄國總動員後,奧匈帝國有了東面壓力,抽調不少軍隊離開對塞國的進攻序列,而實際上的戰事還有更複雜的理由。像是大砲的調動,軍隊應該要主攻哪裡,裡頭都有政治力學的角力存在,這最終導致塞爾維亞「快速」被擊敗,是開戰後一年的事情,與最初樂觀估計的時間相差甚遠。
德國的狀況也類似,俄國也不惶多讓,在樂觀估計上大家都會,實際開戰後,怎樣分配大砲等可以撕裂敵軍戰線的武器,調動軍隊主攻哪裡,都是政治角力。而會吵成這樣,說穿了就是各國的重武裝根本就不夠,沒人想到戰爭會一打四年,拖到國窮民困。
不僅僅大砲數量不足,砲彈的生產量也不夠,防守方設立了各種鐵絲網以及複雜的壕溝陣地,進攻方才發現原本的準備太少。等到各國花了幾個月才發覺事情大條,開始增產砲彈,以及大量生產機槍配置到前線,時間都過去了。再等到1915年以後,各國都在前線挖掘了強固的防守陣地,讓進攻方要打穿陣地,需要花費更多功夫,形成惡性循環。
要數值化去解釋,就是在這個年代,進攻方要3倍的火力才能打穿防守陣地,防守方只要多一挺機槍,就可以把這個數字提高到5倍,擴大到整個戰線,想要撕裂一條長長的敵軍防線,就得要10倍的力量。然後敵軍也不是白痴,早就知道你也在集結兵力,所以也去集結防守軍力,一來一往下,原本以為可以前進100公里,結果只剩下10公里,但雙方死傷人數就幾十萬人。
總之,一戰的戰法,這幾年透過電影跟大量網友的重新解釋,已經得到了不少澄清,但就一般人來說,恐怕印象還是在所謂的機槍火網、愚蠢戰術上。

壕溝到底會挖成怎樣

這邊開始要解釋一下,基本的壕溝挖掘,並非一條直線。
鋸齒狀的理由,是避免砲彈落下,一次滅掉整支部隊。如圖爆炸紅點所示,那麼剛好砸到溝內,也只是橫向炸平這一小段。再來,也要避免萬一敵軍攻入壕溝,就可以從側面用槍直接橫掃的危險。
這種前線壕溝,後方還會有支援的壕溝,當然沒有那麼直,是筆者做圖方便,與前線壕溝距離數百公尺,隨時可以在敵軍來襲時送入增援,或是讓前線暫時撤退。
壕溝不是只有這一兩層,一個前線壕溝加上支援、支援後的備援,視情況會有很多層,組成一個前線群。在戰事激烈的必爭之地,在此數公里後,又會有我方部隊的第二層防線。
壕溝也不是真的就一條溝,雖說各國有差異,大體上有時間,都會是下圖的狀況。面向敵人那面,會放上大量沙包,射擊不是把頭露出去,而是從層層沙包保護下開槍。
請原諒筆者低劣的繪圖能力,大致上就是壕溝會有三層,最底層會挖一條排水溝,或是設計成可以集雨水飲用的功能。其上會鋪設木板,便於快速行走,在行走的這一層,深度都夠深,人可以放心在此行走不會被敵軍射擊。其上會有一個土台,站哨跟射擊的士兵,是站在土台上,躲在沙包後面,從槍眼開槍。休息跟防空洞的挖掘,主要是讓人可以好好休息,或是躲砲彈用的,防空洞挖得好,那麼要被砲彈直接炸死的機率就又降低很多。
雖說如此,壕溝生活還是非常難以忍受的,遇到下大雨的情況,排水出不去,就是泡在水中生活。又或是臨時挖掘,功能性都不足,那可就慘了。不過壕溝生活不是筆者的重點,讓我們回到原本的主題,讀者應該可以理解,壕溝為何難以攻陷的理由。
因為在這種防守工事下,沙包外還有鐵絲網,想要透過事前的炮擊,將整段防線擊毀實在太難,敵軍的死傷率不會太高。而我軍若要透過射擊消滅敵軍,無異於天方夜譚。
所以,才會出現很多奇怪的戰法,像傳統的挖壕溝挖到敵軍家裡突襲,似乎很好用,但進攻點太小,對大局產生不了結果。故又有另一種做法,把壕溝(地道)挖到敵軍陣地下方,放置大量炸藥,成為大型地雷,一次炸毀數十公尺範圍內的敵軍陣地。但缺點是,得挖很久很久,被用了一次之後,各國都會設立監聽哨之類的,確定敵軍是否有向我方偷挖。

突破壕溝的基本戰術

到此,就要來解釋,突破壕溝防禦布陣,基本戰法是什麼?
這邊要說清楚,不管指的是1914剛開打時,各軍的臨時壕溝,還是打到僵持之後,挖掘的那種強固防禦壕溝,大體上的進攻邏輯都是一致的。首先是大量的砲擊,轟擊要進攻的敵軍防線,接著才是士兵躍出壕溝,殺進敵軍陣地。
砲擊的主要目標,並非大量殺傷士兵、摧毀壕溝,而是要清理障礙,如壕溝前的鐵絲網。如果不透過砲擊,依靠人力使用剪刀,對於進攻方來說太過危險,而突破陣地的要求首重速度,只要慢了幾秒,讓敵軍多開火一下,死傷就是倍增。
除清理障礙外,另一個重大用途,叫做震撼士兵,讓士兵在砲擊後不敢進入防禦陣地,增加進攻方的安全時間。因為砲彈落地後會有震波,就算沒有炸死士兵,也會因為震波導致頭暈目眩,甚至恐慌到無法做事。這在開戰後一年,不停補入新兵狀況下更嚴重,沒有經驗的新兵,若無足夠經驗的老兵、士官帶領,被砲擊後的震撼時間會拉的更長。
進攻方通常都會聚集比防線多的士兵,力求攻入敵方壕溝後,可以迅速清理戰線,能的話最好一次性的占領整段壕溝陣,包含後方的支援線。因為,單純的考慮防守優勢,如果無法攻下整片陣地,讓敵軍可以從支援線發起反攻,那還不如撤回己方原本的壕溝駐守。
這邊的一個疑問就是,拿破崙戰爭後到了一戰前,不是散兵狀態已經形成,怎麼又變成大量士兵聚集在一起?
理由也不難解釋,散兵要防守好,也是要挖好簡易防禦工事,但若敵軍數量實在太多,散兵分散的缺點就會浮現。既然如此,把散兵坑的點,擴張到整條防線的線,再從多條線構築一個防禦面,就是合理的作法。

大國與小國最大的差異在消耗

在機槍大量配發,半自動武器開始運用的二戰前,單發步槍的火力還是取決於人數,更不用提攻進壕溝後需要白刃戰,人數更加重要。而終結這種對峙狀態的,戰略上並不是新兵器的開發,而是更現實的問題:「飢餓」。
要維持數百公里的壕溝戰線,就得要百萬的士兵,失去大量成年男子工作,這對國家生產力的打擊,不會低於被敵軍佔領。各國都是在比誰撐得下去,而事實上這種消耗戰的戰略打法,真的非常正確。就結果來說,塞爾維亞高喊民族口號,挑起對奧匈帝國的爭端,戰後一年首都就被攻陷,再怎樣能拖,面對10倍以上軍力的大國,還是沒輒。比利時抵抗德軍好幾個月,還是敵不過大軍壓境。
就整體來說,小國的犧牲替大國爭取了時間,但就戰爭的本質來說,不過說明小國在工業戰爭中,面對大國是沒有還手餘地的。戰略上,外交聯盟跟圍堵會比單純備戰重要。
而在戰術上,以及各種兵器的應用,一次大戰可說總結了人類工業國家的結晶,創造了全新的領域,替下一場大戰打下基礎。
這個關鍵的武器,稱之為坦克,讓戰場機動力復活,古老的騎兵理論魂又回來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3K會員
1.3KContent count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在速射武器的出現後,戰場上的戰術陣形幾無意義了,也不是完全沒有,只是變回最基礎的火力涵蓋,以及怎樣拉長防禦縱深。但陣形的概念就這樣死了嗎? 那也不見得,由於戰場上的對峙都差不多,先占領地利者往往有巨大優勢,所以工業革命後到了近代(18~19世紀),陣形的概念漸漸拉大,變成了戰略層級的概念。
線列步兵的出現,主要是集中火力,然後在敵軍陣形上打出一個洞。到此為此的思維,跟傳統冷兵器的陣形沒有太大的差異,但隨著技術進步,轉變越來越快。 人類躲不開子彈,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維持線列步兵,只是徒增傷亡而已。從拿破崙戰爭開始,到普魯士統一戰爭、美國南北戰爭後,線列步兵確定退出戰場,變成散兵陣形。
軍隊就是一家超大型企業,裡面有各種部門運作,從產品開發到代理,製造生產到出貨,顧客服務跟產品保固,什麼都有。這也是廢話,現代企業的雛型,管理技術跟發展,都是戰爭催生、軍隊使用後出現的。
在熱兵器時代開始進入戰場後,密集方陣就開始退出有火器的會戰了,筆者還是再強調一次,這不是瞬間改變,而是根據火器的數量與技術提高,漸進的過程。 隨著時代演進,戰場上的野戰砲與火槍越來越多,密集陣形就越來越沒意義,此時的火槍兵陣形,縱陣常用於行軍前進,冷兵器陣形的章節解釋過轉換成橫陣的便利性。
這個系列來談軍事事務改革,個人其實並…沒有很想講,因為複雜的事物要討論出具體方向,最常出現的問題是:「你在工三小(講啥潲)」。當討論A的改革方案,就跟B產生牴觸,若採取ABCDE全盤都顧好的方法,結果大家都不滿意。這導致不少人最後一頭栽到某一項目,不從這開始改一切休提。每個人都說自己是關鍵,這…
冷兵器時代的陣型,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到對應的變化結果,還算是相當有趣。常見的縱陣轉橫陣,橫陣轉變為半包圍或是反過來的圓陣陣型,極為考驗將領的統御力,更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力,以及政治管理技術的優劣。但這些進入到火槍時代後,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怎樣的變化?
在速射武器的出現後,戰場上的戰術陣形幾無意義了,也不是完全沒有,只是變回最基礎的火力涵蓋,以及怎樣拉長防禦縱深。但陣形的概念就這樣死了嗎? 那也不見得,由於戰場上的對峙都差不多,先占領地利者往往有巨大優勢,所以工業革命後到了近代(18~19世紀),陣形的概念漸漸拉大,變成了戰略層級的概念。
線列步兵的出現,主要是集中火力,然後在敵軍陣形上打出一個洞。到此為此的思維,跟傳統冷兵器的陣形沒有太大的差異,但隨著技術進步,轉變越來越快。 人類躲不開子彈,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維持線列步兵,只是徒增傷亡而已。從拿破崙戰爭開始,到普魯士統一戰爭、美國南北戰爭後,線列步兵確定退出戰場,變成散兵陣形。
軍隊就是一家超大型企業,裡面有各種部門運作,從產品開發到代理,製造生產到出貨,顧客服務跟產品保固,什麼都有。這也是廢話,現代企業的雛型,管理技術跟發展,都是戰爭催生、軍隊使用後出現的。
在熱兵器時代開始進入戰場後,密集方陣就開始退出有火器的會戰了,筆者還是再強調一次,這不是瞬間改變,而是根據火器的數量與技術提高,漸進的過程。 隨著時代演進,戰場上的野戰砲與火槍越來越多,密集陣形就越來越沒意義,此時的火槍兵陣形,縱陣常用於行軍前進,冷兵器陣形的章節解釋過轉換成橫陣的便利性。
這個系列來談軍事事務改革,個人其實並…沒有很想講,因為複雜的事物要討論出具體方向,最常出現的問題是:「你在工三小(講啥潲)」。當討論A的改革方案,就跟B產生牴觸,若採取ABCDE全盤都顧好的方法,結果大家都不滿意。這導致不少人最後一頭栽到某一項目,不從這開始改一切休提。每個人都說自己是關鍵,這…
冷兵器時代的陣型,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到對應的變化結果,還算是相當有趣。常見的縱陣轉橫陣,橫陣轉變為半包圍或是反過來的圓陣陣型,極為考驗將領的統御力,更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力,以及政治管理技術的優劣。但這些進入到火槍時代後,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怎樣的變化?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本文是前年和Michael Buckley合寫的政經智庫曾介紹過好書《Danger Zone》的作者Hal Brand在智庫對外關係協會的刊物《外交事務》雙月刊上所發現的新長文,用意在提醒世界形勢正往類似二次大戰的方向走去,但危險的是,美國和其盟友對此都還沒有做好準備情況讓人擔心
Thumbnail
先前已經讀完作者Masayo的《靈氣療法》與《神腦覺醒》都是屬於很好讀且入門的靈性書籍,不過這一本,我自己覺得維度偏高,談得是更深的靈性拓展,儘管內容依舊是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可是如果沒有先讀過前兩本著作的話,可能會不大懂,甚至是誤會Masayo想傳達的訊息。
Thumbnail
圖: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親臨會場向學會致意並回答會員提問。 【李婉如/ 報導】 今天教師節(9/28),中華戰略學會在台北市台大校友會館隆重舉辦「教師節暨緬懷故理事長王文燮上將紀念會」,活動現場由理事長李本京主持,邀請王文燮將軍之子王秀鈞發表感言,及多位與王上將當年熟識的退役將領及部屬發言,前台北市長
Thumbnail
本篇會分成線上樂學網的課程、AT平台家教課與自習參考書兩部分。本次我所使用的參考書都整理在這邊,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直接點入參考🛒
Thumbnail
《學會領導: 馬提斯從戰場與戰略規劃養成的管理學Call Sign Chaos: Learning to Lead》 📖美國戰力最強壯的海軍陸戰隊,他們的管理以及指揮領導模式是強大力量的基礎。 馬提斯融會貫通了美軍陸戰隊的生存法則:適應環境、改變自己、克服困難。 歷經多年的管理經驗,馬提斯對領導一
Thumbnail
齊桓公知道事情已經洩漏後,非常生氣,於是對管仲說:「寡人與仲父關起門來策劃討伐莒國的事情,寡人尚未發出正式命令,這件事卻已經傳遍了整個國家,這是為什麼呢?」
Thumbnail
避實而擊虛,避堅而攻脆,避難而攻易。善於用兵的人,攻擊堅固時(實)的敵人就會遭受阻礙,突擊脆弱時(虛)的敵人就會收到神效;所以攻擊敵人的脆弱處則堅固的敵人也變脆弱了,攻擊敵人的堅固處則脆弱的敵人也變堅固了。
★戰略=創意+分析 ●「戰略思考的雲霄飛車」具有三個必要環節: 1.如何快速產生絕佳構想(上升)。打造邏輯樹,把字詞串連成句子,針對陌生的問題抓出一些結構。借用商業理論並向世上最厲害的商業高手取經,快速發想多個聰明的選項。利用一些反直覺的思考技巧來拓展對眼前問題的認知,找出充滿創意的選項。
Thumbnail
系列報導第一篇:反思俄烏情勢|五個視角與兩個力道 系列報導第二篇:反思俄烏情勢|美歐為何不設禁航區?北約是否承諾不東擴? 在會後問答環節,俄烏戰爭是否帶給中國「戰略機遇」,以及台灣能否從中學習,成了會上兩大熱議主題,四位與談人亦就此分享觀點與看法。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本文是前年和Michael Buckley合寫的政經智庫曾介紹過好書《Danger Zone》的作者Hal Brand在智庫對外關係協會的刊物《外交事務》雙月刊上所發現的新長文,用意在提醒世界形勢正往類似二次大戰的方向走去,但危險的是,美國和其盟友對此都還沒有做好準備情況讓人擔心
Thumbnail
先前已經讀完作者Masayo的《靈氣療法》與《神腦覺醒》都是屬於很好讀且入門的靈性書籍,不過這一本,我自己覺得維度偏高,談得是更深的靈性拓展,儘管內容依舊是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可是如果沒有先讀過前兩本著作的話,可能會不大懂,甚至是誤會Masayo想傳達的訊息。
Thumbnail
圖: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親臨會場向學會致意並回答會員提問。 【李婉如/ 報導】 今天教師節(9/28),中華戰略學會在台北市台大校友會館隆重舉辦「教師節暨緬懷故理事長王文燮上將紀念會」,活動現場由理事長李本京主持,邀請王文燮將軍之子王秀鈞發表感言,及多位與王上將當年熟識的退役將領及部屬發言,前台北市長
Thumbnail
本篇會分成線上樂學網的課程、AT平台家教課與自習參考書兩部分。本次我所使用的參考書都整理在這邊,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直接點入參考🛒
Thumbnail
《學會領導: 馬提斯從戰場與戰略規劃養成的管理學Call Sign Chaos: Learning to Lead》 📖美國戰力最強壯的海軍陸戰隊,他們的管理以及指揮領導模式是強大力量的基礎。 馬提斯融會貫通了美軍陸戰隊的生存法則:適應環境、改變自己、克服困難。 歷經多年的管理經驗,馬提斯對領導一
Thumbnail
齊桓公知道事情已經洩漏後,非常生氣,於是對管仲說:「寡人與仲父關起門來策劃討伐莒國的事情,寡人尚未發出正式命令,這件事卻已經傳遍了整個國家,這是為什麼呢?」
Thumbnail
避實而擊虛,避堅而攻脆,避難而攻易。善於用兵的人,攻擊堅固時(實)的敵人就會遭受阻礙,突擊脆弱時(虛)的敵人就會收到神效;所以攻擊敵人的脆弱處則堅固的敵人也變脆弱了,攻擊敵人的堅固處則脆弱的敵人也變堅固了。
★戰略=創意+分析 ●「戰略思考的雲霄飛車」具有三個必要環節: 1.如何快速產生絕佳構想(上升)。打造邏輯樹,把字詞串連成句子,針對陌生的問題抓出一些結構。借用商業理論並向世上最厲害的商業高手取經,快速發想多個聰明的選項。利用一些反直覺的思考技巧來拓展對眼前問題的認知,找出充滿創意的選項。
Thumbnail
系列報導第一篇:反思俄烏情勢|五個視角與兩個力道 系列報導第二篇:反思俄烏情勢|美歐為何不設禁航區?北約是否承諾不東擴? 在會後問答環節,俄烏戰爭是否帶給中國「戰略機遇」,以及台灣能否從中學習,成了會上兩大熱議主題,四位與談人亦就此分享觀點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