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學進階──陣形(6):進入火槍時代,陣形與射程的相關性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冷兵器時代的陣型,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到對應的變化結果,還算是相當有趣。常見的縱陣轉橫陣,橫陣轉變為半包圍或是反過來的圓陣陣型,極為考驗將領的統御力,更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力,以及政治管理技術的優劣。
但這些進入到火槍時代後,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怎樣的變化?
  • 編:建議新讀者先從冷兵器時代讀下來,較能掌握歷史演進的脈絡。

火槍時代前的遠程兵器

在冷兵器時代,有遠距投射能力的兵器,大概兩種,投石索、弓弩。投石索比現在許多人想像的要有威力,熟悉技術的情況下,戴有頭盔的士兵被高速飛來的石頭擊中頭部,沒有昏厥也會頭暈,更不要提沒戴護具,直接敲死都很有可能。
弓弩則分為很多種,短弓、長弓、複合弓、十字弓等等,射程與穿透力各有不同,使用的時機也不大一樣。像是蒙古騎兵使用的複合弓,便於馬上射擊,換成長弓會很難施展,改用十字弓的連射效果不佳。但反過來說,扣除短弓等簡易的種類,長弓跟複合弓都需要身強力壯才能使用,需相當的訓練才能駕馭,並非一般人可以用。十字弓雖使用方便,略加訓練就有相當效果,但機械構造複雜度,要量產得要先掌握具備冶金能力的城市。
換句話說,之所以出現某種陣形,如英法百年戰爭,常見英國的長弓兵,把法軍的十字弓部隊玩弄在手掌之間,難道法國人沒有學習能力?並不是這樣,我們要從各方面去探討,才會理解「原來這麼不得已」。
英國的長弓威力強大,但我們有見過長弓部隊是在法國招募的嗎?似乎都是英國本地人,好像還是擅長狩獵的那一群。意即,英國本來就有相當多熟悉用弓打獵的民眾,用弓本領在招募當兵前就相當優良,進入部隊受訓後更加精熟。而且長弓的磅數超過100磅(抓個考古中間值,現代復古也有人認為沒有那麼高),依照英法戰爭紀錄,長弓兵可以在一分鐘內射出10隻以上的箭矢,這等臂力跟身體的強韌度,即使法軍切入白刃戰,一般傭兵要打贏還蠻難的。
法軍則是招募比較多的十字弓部隊,因為操作方便,大量生產的價錢也低,招募新兵到能後使用不需要幾天,也就是建置部隊的成本很低。臂力不夠可以用腳拉開上弦,採兩人一組一人射擊、一人上弩,攻擊效果也不差。這也不是說法軍就沒有使用複合弓的部隊,只是要考慮性價比。
講這麼多,之前冷兵器篇為何沒特別提?因為,弓弩的射程再怎樣有差異,陣形的基本概念上不會有極端的優劣,並不存在因為長弓射程遠攻擊強,所以英軍就放棄騎兵跟重裝步兵這回事,怎樣運用手中部隊做最大化的利用,考驗著指揮官的能力。在百年戰爭中,也不乏法國佔優勢的時段,優秀的法軍將領,在戰略上大膽突襲,輕裝騎兵加速繞道,急襲沒有準備的英軍也常見。而在準備充足的法軍攻城大隊下,英軍守城沒多久就投降的案例時有多聞。
筆者要表達的意思是,冷兵器時代的陣形使用差異,戰略跟戰術上都差不了太多。不僅僅是武器的差別,影響更多的是數量上的,當軍隊數量變多,戰場橫跨距離從1、2公里,拉開到4、5公里,陣形的衍伸物就多了。而這也代表,戰略地圖上考慮的要更多,兵家必爭之地從地形之外,中大型城鎮在此時代更加意義重大,原因出在生產、後勤上。

發展超過200年,火器才成為正式編制

這在中世紀開始使用火槍、大砲等熱兵器後,雖說陣形的概念基本沒差,但已經開始有了變化,戰略上還是一個個方塊組成的橫陣,依然強調數量與重裝部隊、騎兵的配置。但戰術隊形,則有不小轉變,主因在於火槍跟大砲的「大量使用」上,但請不要被這個大量使用誤解了,並非中世紀就有純火槍部隊,或是龍騎兵(火槍騎兵)的存在,配置火槍到部隊,直到形成有效戰力,然後被富有眼光的君王列作標準配備,再改變整體的戰術運動,時間可達數十年以上。
我們可以從15世紀中期,鄂圖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看起,此時只有小部隊跟功能性使用大砲,陣形的變化與過去沒有區別。但自從「無法攻陷的君士坦丁城牆」被大砲轟破後,直到17世紀的30年戰爭,瑞典古斯塔夫大帝的線列步兵出現,火槍開始變成正式編制,時間將近200年。不少說書人可是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誌成一個時代的結束,但真的結束了嗎?
並沒有,弓箭使用仍然高於火槍,大砲與火槍的概念發明差距不遠,受限冶金與製造技術落差沒有普及。大砲先成為擊破君士坦丁堡城牆的重要腳色,但即使如此,在15世紀結束前,大砲仍然在野戰上很難發揮,多用在攻城與守城上。
而在各國認識到火器的威力後,不到百年的發展越來越快,生產能力逐漸提升,不僅大砲成為各國的標準配備,火槍的也逐漸普及,這帶來了兩個變化。
  • 第一個變化是,攻陷城鎮後放任劫掠越來越少,不管哪一方都認知到工匠的重要,跟作為商業中心可賺錢的城市,任意燒毀劫掠實在太不划算。
  • 第二個變化是,陣形根據火器的配比,逐漸產生近代化的線列步兵雛形,戰術陣形簡化到線列、縱列、方陣三種。
這理由也很好理解,當火槍可以大量使用,保留生產基地總是好的;而當整支部隊越來越多火槍,怎樣發揮槍枝的優勢就是重點。在戰場上就是我們會看到,整排火槍兵齊射的壯觀場面,由於火槍破壞力太大,另一方攜帶盾牌防禦反而降低速度,不如穿戴厚一點的衣服,掛上一片胸甲還比較有保護效果。
總之,弓箭跟火槍最大差異在於軌道,曲射跟直射武器有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弓箭的軌道是可以看見的,子彈怎樣都看不到,這讓防禦手段產生了根本上的不同。這並不代表弓箭退出了戰場,優秀的弓箭手戰力還是高於火槍兵,只是當軍隊數量越來越龐大,槍枝也越來越多之後,怎樣募集夠多的人力,形成密集的火網,開始讓數量的要素逐漸壓倒士兵素質。

延續冷兵器時代的陣形發展

雖說如此,陣形也不是退出戰場了,我們認知的各種冷兵器時代出現的陣形,徹底退出戰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事情。所以,還是可以透過火槍時代的陣形,去學習怎樣思考古人的的布陣邏輯。
講到這邊,請看下圖,這是火槍剛成為部隊裝備的狀況。
火槍在問世後多年,命中率依然是相當不精準的,用此圖來說明就是,進入紅色範圍內有很高的命中率,到了橘色範圍就下降超過一半,黃色範圍就是有打中就不錯,在黃色範圍外會被打到,大概就是禱告不夠虔誠的結果。
所以組成橫陣後,會像下圖一樣的涵蓋率,但說真的……火槍初期因為結構強度問題,並不適合裝上刀具變成長矛,加上重新裝彈要花時間,除了守住城寨以外,在會戰(野戰)中效果不佳。
所以解決方法是什麼?兩種,一種是混編長矛兵做為保護:
另一種就是擴充火槍兵的數量,如下圖夠壯觀吧。
但不管怎樣,初期火槍兵需要步兵保護是事實,而數量夠大的火槍隊可以在短時間內造成極大殺傷也是事實,所以比較常見的狀況,火槍隊跟長矛隊會編組在附近,由火槍隊射擊後,算距離交替由長矛隊擋住敵軍進攻。
這是個不大典型的概念式講法,總之就是要有替火槍兵阻擋的步兵,長矛兵會成為這個時代的首選,主要原因還是性價比。訓練有素的騎兵,以及花大錢訓練的專業軍隊很貴的,主力部隊要投入關鍵性戰場。(編:這個玩過AOE2等遊戲的玩家應該很好理解)
而在這個時代,軍隊動輒數千上萬,會戰的陣形基本上還是跟冷兵器時代類似,只是幾乎都變成橫陣跟要塞據點攻防。不過在每一小隊的戰術陣形上,變化就越來越少了,這不是軍隊戰術退化,是因為武器使用的限制。

戰爭的演變是逐漸累積,也不只在戰場上

各位可以看到射程跟破壞力的差異,怎樣誘使敵方進入殺傷力最大的範圍,一次性的殲滅整隻小部隊,或是算準距離,在最大射程外先射一輪,等敵軍逼近再齊射一次。有沒有防禦工事,協防的步兵數量如何,彈藥數夠這樣做嗎?這越來越像是在算數學,計算敵軍射擊一輪後的再裝彈時間,我軍是否來得及衝鋒。
這連同地形在內,計算各種要素,科學化的程度越來越高。這更不提,當軍隊數量上萬後,補給點跟兵站的設立,如何運補巨量的彈藥到前線,都是後勤藝術。隨時間往後,野戰砲兵的重要性開始提高,怎樣部署砲兵,撕裂敵軍陣線,騎兵切裂陣形的運用技術,可以說比陣形的臨時變化要重要多了。
這是因為,冷兵器時代的陣形,相當於直接戰鬥力的加成,受過各種訓練的中世紀重裝騎士,在近戰中對付花錢雇傭的輕裝傭兵,是不到葉問可以一個打十個,要一個打三個很夠了,這更不要說是一組百人的對列,重裝騎士的戰鬥力,對上沒有昂貴盔甲跟訓練的傭兵、民兵,完全是壓倒性的。戰史中同樣數量的情況下,純白刃戰可以反過來擊敗整隊騎士的案例幾乎沒有。
可是這在火槍運用普及化後改變了,重裝步兵一樣擋不住子彈,就算全身穿滿防彈厚甲,還是擋不住砲彈,就算敵方沒砲兵,光是穿戴重型配備,怎樣殺到敵陣都是問題。別忘了火槍兵是輕裝,往後跑比重裝兵快多了。而考慮性價比,一個騎士要訓練十年,招募十個農民簡單訓練後裝備價格平價化的火槍,價格還是低於騎士。
說是這樣說,筆者也想請讀者注意,戰爭技術的演變看似是一日千里,但從17世紀早期開始的30年戰爭,再到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中間將近200年的演化。軍事組織的變革,技術的引用都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緩慢的變化,透過一場場戰爭的血淚經驗去建築出的。
要理解熱兵器時代的陣形,就不能只看著戰略地圖上,數萬大軍的對峙,用過去的眼光,認為可以使用各種縱陣、橫陣,甚至幻想著可以轉成鶴翼、魚鱗,如千年前的古人一樣操作戰爭。每一個地圖上的方塊,都是千人以上的部隊,這千人部隊都有數百支槍,好幾隊的線列步兵,勝利一樣是從基礎一步步累積的。
只不過,對於軍隊「重量」的定義,已經從人數跟重裝備,逐漸變成火力與大砲數量而已。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3.1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筆者要強調的是,縱陣跟橫陣的差異,真正的關鍵在變陣,如何切換陣形,需要平時嚴格的訓練。將領要能清楚整體的軍勢變化,中級指揮官可以下達跟得上將領指示的隊型變換,戰鬥隊長需要依照現有的陣形,下達最佳的戰鬥命令。
一般人很容易陷入考試解題的習慣,覺得面對什麼陣形,採用哪一種可以去破解。這最後造成,我們會以為數百人到數千、數萬人的戰爭,陣形的概念都是一樣。但根本就不一樣,在整個戰場上的陣形,跟接戰時每支部隊的小部隊陣形,使用邏輯或許一樣,但實際上穿插了非常多變化。
沒有一場戰役是完全一樣的,千百年來想學漢尼拔消滅羅馬大軍的將軍不計其數,沒有一個真的複製成功,大敗的例子倒不少。我們要學的,並不是只有哪種戰術會贏,更要去思考,為何人家採取這種戰法,而又為何能成功,成功的前提建立在多少基礎上。
陣形不是拉的越長,攻擊面越大就越有優勢,越短不見得較差,反過來說沒有參加作戰的人多,前後排交換得宜的話可以保留體力。總之,一切要看當時的環境,軍隊的訓練度,以及臨場反應配合,沒有標準答案。
陣形,是談論戰略中的戰術,必然會提到的部分,而戰術組成會影響到戰略指導,所以避談陣形是不妥的。但陣形要怎樣在戰略中解釋,並將之融會貫通成一套戰略思想? 
戰略文化的起源很多,目前被認為有相關因素的,可分為自然、政治、社會三大類。請注意,戰略文化跟文化不大一樣,文化因素會形塑戰略文化,不是戰略文化就是一種文化。
筆者要強調的是,縱陣跟橫陣的差異,真正的關鍵在變陣,如何切換陣形,需要平時嚴格的訓練。將領要能清楚整體的軍勢變化,中級指揮官可以下達跟得上將領指示的隊型變換,戰鬥隊長需要依照現有的陣形,下達最佳的戰鬥命令。
一般人很容易陷入考試解題的習慣,覺得面對什麼陣形,採用哪一種可以去破解。這最後造成,我們會以為數百人到數千、數萬人的戰爭,陣形的概念都是一樣。但根本就不一樣,在整個戰場上的陣形,跟接戰時每支部隊的小部隊陣形,使用邏輯或許一樣,但實際上穿插了非常多變化。
沒有一場戰役是完全一樣的,千百年來想學漢尼拔消滅羅馬大軍的將軍不計其數,沒有一個真的複製成功,大敗的例子倒不少。我們要學的,並不是只有哪種戰術會贏,更要去思考,為何人家採取這種戰法,而又為何能成功,成功的前提建立在多少基礎上。
陣形不是拉的越長,攻擊面越大就越有優勢,越短不見得較差,反過來說沒有參加作戰的人多,前後排交換得宜的話可以保留體力。總之,一切要看當時的環境,軍隊的訓練度,以及臨場反應配合,沒有標準答案。
陣形,是談論戰略中的戰術,必然會提到的部分,而戰術組成會影響到戰略指導,所以避談陣形是不妥的。但陣形要怎樣在戰略中解釋,並將之融會貫通成一套戰略思想? 
戰略文化的起源很多,目前被認為有相關因素的,可分為自然、政治、社會三大類。請注意,戰略文化跟文化不大一樣,文化因素會形塑戰略文化,不是戰略文化就是一種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本文是前年和Michael Buckley合寫的政經智庫曾介紹過好書《Danger Zone》的作者Hal Brand在智庫對外關係協會的刊物《外交事務》雙月刊上所發現的新長文,用意在提醒世界形勢正往類似二次大戰的方向走去,但危險的是,美國和其盟友對此都還沒有做好準備情況讓人擔心
Thumbnail
先前已經讀完作者Masayo的《靈氣療法》與《神腦覺醒》都是屬於很好讀且入門的靈性書籍,不過這一本,我自己覺得維度偏高,談得是更深的靈性拓展,儘管內容依舊是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可是如果沒有先讀過前兩本著作的話,可能會不大懂,甚至是誤會Masayo想傳達的訊息。
Thumbnail
圖: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親臨會場向學會致意並回答會員提問。 【李婉如/ 報導】 今天教師節(9/28),中華戰略學會在台北市台大校友會館隆重舉辦「教師節暨緬懷故理事長王文燮上將紀念會」,活動現場由理事長李本京主持,邀請王文燮將軍之子王秀鈞發表感言,及多位與王上將當年熟識的退役將領及部屬發言,前台北市長
Thumbnail
本篇會分成線上樂學網的課程、AT平台家教課與自習參考書兩部分。本次我所使用的參考書都整理在這邊,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直接點入參考🛒
Thumbnail
《學會領導: 馬提斯從戰場與戰略規劃養成的管理學Call Sign Chaos: Learning to Lead》 📖美國戰力最強壯的海軍陸戰隊,他們的管理以及指揮領導模式是強大力量的基礎。 馬提斯融會貫通了美軍陸戰隊的生存法則:適應環境、改變自己、克服困難。 歷經多年的管理經驗,馬提斯對領導一
Thumbnail
齊桓公知道事情已經洩漏後,非常生氣,於是對管仲說:「寡人與仲父關起門來策劃討伐莒國的事情,寡人尚未發出正式命令,這件事卻已經傳遍了整個國家,這是為什麼呢?」
Thumbnail
避實而擊虛,避堅而攻脆,避難而攻易。善於用兵的人,攻擊堅固時(實)的敵人就會遭受阻礙,突擊脆弱時(虛)的敵人就會收到神效;所以攻擊敵人的脆弱處則堅固的敵人也變脆弱了,攻擊敵人的堅固處則脆弱的敵人也變堅固了。
★戰略=創意+分析 ●「戰略思考的雲霄飛車」具有三個必要環節: 1.如何快速產生絕佳構想(上升)。打造邏輯樹,把字詞串連成句子,針對陌生的問題抓出一些結構。借用商業理論並向世上最厲害的商業高手取經,快速發想多個聰明的選項。利用一些反直覺的思考技巧來拓展對眼前問題的認知,找出充滿創意的選項。
Thumbnail
系列報導第一篇:反思俄烏情勢|五個視角與兩個力道 系列報導第二篇:反思俄烏情勢|美歐為何不設禁航區?北約是否承諾不東擴? 在會後問答環節,俄烏戰爭是否帶給中國「戰略機遇」,以及台灣能否從中學習,成了會上兩大熱議主題,四位與談人亦就此分享觀點與看法。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本文是前年和Michael Buckley合寫的政經智庫曾介紹過好書《Danger Zone》的作者Hal Brand在智庫對外關係協會的刊物《外交事務》雙月刊上所發現的新長文,用意在提醒世界形勢正往類似二次大戰的方向走去,但危險的是,美國和其盟友對此都還沒有做好準備情況讓人擔心
Thumbnail
先前已經讀完作者Masayo的《靈氣療法》與《神腦覺醒》都是屬於很好讀且入門的靈性書籍,不過這一本,我自己覺得維度偏高,談得是更深的靈性拓展,儘管內容依舊是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可是如果沒有先讀過前兩本著作的話,可能會不大懂,甚至是誤會Masayo想傳達的訊息。
Thumbnail
圖: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親臨會場向學會致意並回答會員提問。 【李婉如/ 報導】 今天教師節(9/28),中華戰略學會在台北市台大校友會館隆重舉辦「教師節暨緬懷故理事長王文燮上將紀念會」,活動現場由理事長李本京主持,邀請王文燮將軍之子王秀鈞發表感言,及多位與王上將當年熟識的退役將領及部屬發言,前台北市長
Thumbnail
本篇會分成線上樂學網的課程、AT平台家教課與自習參考書兩部分。本次我所使用的參考書都整理在這邊,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直接點入參考🛒
Thumbnail
《學會領導: 馬提斯從戰場與戰略規劃養成的管理學Call Sign Chaos: Learning to Lead》 📖美國戰力最強壯的海軍陸戰隊,他們的管理以及指揮領導模式是強大力量的基礎。 馬提斯融會貫通了美軍陸戰隊的生存法則:適應環境、改變自己、克服困難。 歷經多年的管理經驗,馬提斯對領導一
Thumbnail
齊桓公知道事情已經洩漏後,非常生氣,於是對管仲說:「寡人與仲父關起門來策劃討伐莒國的事情,寡人尚未發出正式命令,這件事卻已經傳遍了整個國家,這是為什麼呢?」
Thumbnail
避實而擊虛,避堅而攻脆,避難而攻易。善於用兵的人,攻擊堅固時(實)的敵人就會遭受阻礙,突擊脆弱時(虛)的敵人就會收到神效;所以攻擊敵人的脆弱處則堅固的敵人也變脆弱了,攻擊敵人的堅固處則脆弱的敵人也變堅固了。
★戰略=創意+分析 ●「戰略思考的雲霄飛車」具有三個必要環節: 1.如何快速產生絕佳構想(上升)。打造邏輯樹,把字詞串連成句子,針對陌生的問題抓出一些結構。借用商業理論並向世上最厲害的商業高手取經,快速發想多個聰明的選項。利用一些反直覺的思考技巧來拓展對眼前問題的認知,找出充滿創意的選項。
Thumbnail
系列報導第一篇:反思俄烏情勢|五個視角與兩個力道 系列報導第二篇:反思俄烏情勢|美歐為何不設禁航區?北約是否承諾不東擴? 在會後問答環節,俄烏戰爭是否帶給中國「戰略機遇」,以及台灣能否從中學習,成了會上兩大熱議主題,四位與談人亦就此分享觀點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