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齣典型的愛與勇氣青春劇集,今年25歲的我,看著青春期跨越一灘水,能跨成池塘的傻氣,不免起些雞皮疙瘩。所以我不打算細談劇情,畢竟年少就是那副模樣,生怕自己做出愚蠢的決定,釀成不可回溯的重大影響,天真無邪。
赫然想起莎莉魯尼的小說 《正常人》裡康諾所言:「有趣的是,你因為喜歡某個人而做的某些決定,讓你的整個人生就此不同。我想我們在那個奇怪的年紀,人生可能因為一些小決定就全盤改變了。」
It’s funny the decisions you make because you like someone and then your whole life is different. I think we’re at that weird age where life can change a lot from small decisions.― Sally Rooney, Normal People
這齣戲敘述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發生在韓國的故事。女主角是滿腔熱血,夢想成為擊劍國手的高二女學生,男主角則是受金融風暴波及,家道中落致沒有錢繼續求學的大學生。串連故事的情感中樞,是夢想。
是的,我想談談夢想,這逐漸貶值的一個詞。
年紀越長,對夢想就越謹慎,那熱血沸騰的一個詞,經歷十年、二十年的沸騰,逐漸蒸騰直至乾涸。看見劇中的故事,回想當時經濟由盛至衰,1998年後一群人被時代捧著的青年,在繁榮中高喊夢想,1998年後還是有一群人在時代掐碎希望後重新拼湊夢想。也許是戲劇渲染,也許真有此景,我沒有定論。唯一讓我不停思考的是:「我們生活的年代怎麼看待夢想?」
大學時在劇場進進出出,記得最深的一句話,是老師開玩笑道:「把戲劇當成夢想,只能吃熱情。」簡單的一句話,吞噬一大群人的義無反顧。我們生怕自己的夢想變成笑話,活在一個不敢擁有夢想的年代。這樣的想法持續的在同齡間滾動,像大隊接力般傳接。傳著傳著,我們開始聽見一句話:「我不知道我的夢想是什麼。」聽著聽著,我們又迎來一個問題:「要怎麼找到自己的興趣?」問句之後有些人掙扎,有些人放棄。問著問著,我們變成了一幅溫馨的景象,一片片桃花心木的葉子,從枝幹分離,在空中集體旋轉,直到輕輕的貼上地面。
「沒有夢想」像桃花心木葉降落前的旋轉,緩衝落地的撞擊,讓我們沒有一絲傷痕,也沒有一絲聲響。
原先是受劇情感動想紀錄情緒,沒想到寫著寫著卻愈顯老氣橫秋。25歲的我,該不該成為桃花心木葉?霎時以為自己是哈姆雷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