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04《前山報》
◎ 夏夜
初春,日式房舍坐落在師大旁的巷裡,遠遠便可見其不同於街景的樸質,走訪其中自行投入票券箱,可換得一張明信片,屋內有傢俱有椅墊,隨處可坐。日式窗格遠望屋簷斜陽,不禁讓人想細究四季的光影,刻劃過多少歲月的餘韻。
梁實秋故居興建於1933年間,彼時逢全球經濟大蕭條,中國與日本在東北苦戰,台灣則仍在日本統治時代。房舍最早是台北高等學校英語教授富田義介之宿舍,日本退出台灣後改制為省立師範學院教職員宿舍﹝師大前身﹞,後有張儒林、梁實秋、甯杼等人入住使用。梁實秋於1952年至1959年居於其中,前後7年,完成了《莎士比亞全集》及《遠東新時代英漢辭典》,並將其對重慶北培故居的懷念集結成《雅舍小品》,故人皆稱此屋為雅舍,藉此懷念梁實秋先生。
專注己身不可名狀
館舍目前由館長玩子獨立經營,玩子因為童年姑姑家的日式建築,給予他很多回憶,以及其自身有ADHD的因素,他特別關注不同的個體,在社會體制下的磨難。包括其原本在藝術創作中尋求自我超越,卻又回館舍上的經營,希望給予社會更多的回饋,而後選擇接續梁先生的精神乃至其生活方式,廣納藝術、文學、英語、教學等元素,從《莎士比亞》出發,創造空間的精神場域,細緻的從美學呈現五○年代的非物質涵養,還原雅舍沙龍的文化空間。梁實秋故居不賣咖啡不設茶館,不販售自製的標誌紀念物,不從眾只專注己身。
在市區的館所,多數都在老社區旁,因為都更及房價的關係,甚而會被社區排擠,梁實秋故居一年前,本著回饋鄰里的初衷,主動幫社區裡的單親媽媽舉辦園遊會,希望能提供資源協助社區弱勢,卻被鄰居檢舉製造噪音,讓美意蒙上陰影,從此暫別街訪,只關注藝文及弱勢。
故居即將推出「故居有恐龍」的展覽,展示一位個性活潑但不善交際的小畫家大順的作品,大順因不擅長與同儕交往,又為轉學生,讓他面臨嚴重挫折,其父為了鼓勵孩子面對社會,同時推展他的繪恐龍潛力,之後成功讓大順找到自己的特長,贏得了尊重交到了朋友,這樣的故事台灣每天都在上演,但是被關注的能量仍然微弱。在名人故居裡展示童趣彩繪,或許是台灣文化場館首次嘗試反日常的展出形式。也許我們可以藉此反思,文化場館是否只能依循期待扮演既定角色?或可跳脫框架,以更多元的呈現方式,重新展示屋主的廣義人文素養?梁實秋故居已然踏出第一步,觀眾將可親身見證不同的展覽形式。
日式建築裡的大玩子
日式建築加上館長自稱玩子,令人回憶起伴隨著六年級及七年級成長的《櫻桃小丸子》,櫻桃丸子是一位好發白日夢,做事隨興而至,充滿奇思妄想的活潑女孩,全家生活在日式建築裡,每天發生好笑又溫馨的精彩故事。也許,透過一間老房子,串起心中的童年,尋覓獨一無二的自己,就是這所房舍承載的歷史使命。未來,館舍將持續關注許多不同的孩子,舉辦與兒童有關的藝術教育活動,最終是想集結成影片,伴隨著梁先生的作品轉給偏鄉的教育單位,以棉薄之力升起一抹火苗,讓梁實秋勤於教育的精神得以推展延續,傳承一代學人的風華。
梁實秋故居的困境,在於沒有大量的資金挹注,導致宣傳行銷的小眾化,但也因此可以維持館所的非營利氛圍,做更多小而美的事情。雖難掩其華,但仍希望這片藝文天地能被更多人關注及看見。春夏秋冬往復,循著季節的風走趟梁實秋故居,尋訪心中的小丸子,拜訪大玩子,請讓這陣風縈繞麵包樹吹向更多角落,成為善美的力量,點亮心中的明亮。
麵包樹是梁實秋先生的第一任夫人程季淑所栽種,梁夫人身體不好後搬家,心心念念著這棵樹,甚至還取了種子植於新家,夫人逝世後,梁先生在七十歲時寫了一首詩,思念其人其舍。
惱煞無端天未去,
幾度風狂,
不道歲雲暮。
莫嘆舊屋無覓處,
猶存 牆角麵包樹。
目斷長空迷津度,
淚眼椅樓,樓外青無數。
往事如煙如柳絮,相思便是春長驗
梁實秋(1903-1987),本名梁治華,號均默,字實秋,浙江省錢塘縣人,為中外知名的散文家、翻譯家、評論家、學者與教育家。他曾赴美國留學,回國後任教於青島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學校。其一生辛勤著述,著作等身,《雅舍小品》為其代表作。翻譯是梁實秋先生的重要貢獻業,耗費30年憑一人之力中譯《莎士比亞全集》,更撰寫《英國文學選》及《英國文學史》,提供後世珍貴的研究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