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中的疏离感,常常源自于其中一个人,或者两个人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
社交需要一定程度地对另一个人渴望被倾听的那部分的识别,这是为了给对方的自我留下地盘。当这部分比重过大时,我们就没有给自己的自我留下地盘。这时候我们说出口的话,就不再是自己的,它变成了和我们由衷内在不相关的符号序列。
虽然对方会有一种可以更加自我表达的舒适,但在另一个微观层面,疏离也正在发生,因为不能真实言说的那个人会感觉到对话的无趣,乏味,下意识想要撤离的冲动,和对方能够深度对话的不抱期待,并无意识地限制自己敞开的程度。
而当一个人过于自我时,就会让对方“被迫”损减自我,去适配这个共享的主体间场(intersubjective field)。这就像两个人同处一个10平米的房间,你的东西占了8,ta就只剩下2。反过来也是一样。有缺损感的人已经下意识地关闭了对这段关系在情感上的期待,会将这种关系视作非必要时不如独处的那个选项。
另一方面,这种占比分配必然使得其中一个心灵是无法敞开自我的,无论互动有多么频密,但在情感上都已经被限位。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体验,让互动畅快的因素是两个人的自我能够形成一个有来有去的,持续交互的动态平衡。人只有在体验到情感获益的状态下才会不由自主地敞开内心,才会让对方识别到自己的核心需求。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够在言说者和倾听者的位置上灵活转换,在这个过程里可以动态的收缩和扩张,但不会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