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內容簡介
製作單位邀請五至六個擁有某項「相同特質」的人,並有一個「沒有這樣特質」的人會混入其中。參與者每一回合有3~5分鐘可以聊天、問彼此問題,藉此推測誰是「間諜 (mole)」。每回合會進行投票選出「間諜」,投票結束之後,製作單位會問是否要進行下一回合。如果成功淘汰「間諜」,則剩下的人可以平分獎金(所以有些人就算已經覺得淘汰掉「間諜」,還是想要繼續下一回合,以減少分獎金的人數)。反之則由「間諜」獲勝,得到獎金。
我認為這系列影片的看點就是讓觀眾觀看擁有某項「特質」的人是什麼樣子呢?以滿足大眾對這項「特質」的好奇及想像。所謂「特質」,包含種族、宗教、年紀、政黨偏好、職業、性向、興趣、婚姻狀態、是否整形過、熱愛/厭惡某藝人、是否為素食者等各式各樣的主題。
以台灣的多元性來說,若要用這個模板來拍攝,一定不缺題材,我更期待看到納入台灣文化及歷史脈絡下產生的「特質」,例如職業可以有便利商店店員、手搖店店員、小吃攤老闆、工程師等;族群有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新住民等;政治傾向有台獨、華獨、想被中國統一、想統一中國;其他我想到的還有:誰不是兄弟象球迷、誰不是台大生、誰不是在台積電工作、誰不是苗栗人、誰不是腐女、誰沒有背房貸,諸如此類主題想像起來還滿有趣的。
不過還是需要小心操作,尤其敏感的族群、性向等主題。例如前陣子阿翰模仿新住民的家樂福廣告,牽涉到模仿口音、對新住民的生活敘述等表演與呈現,引起很大的爭議及論戰,有些新住民覺得不被尊重、被歧視。
回到此系列影片,我自己覺得滿好看的,可以聽到很多人(或真或假)的人生故事及價值觀,大家找出「間諜」的過程也滿有娛樂性。另外,雖然不是那麼直接談議題,但有很多引人思考的地方,例如:「間諜」怎麼引導大家不懷疑他?參與者覺得那項特質的人所共有什麼樣的想法或經驗,所以問出了什麼問題?如果我是參與者,我擁有某項先天或後天的特質,但不符合大眾對這個特質有的刻板印象,我會講出自己的真實體驗嗎?還是為了避免被認為是「間諜」,所以複述了刻板印象,反而說謊騙人?
另外,影片有時候會出現政治不正確的內容,甚至有點歧視的敘述,我看了會捏一把冷汗。如果我是製作單位,我希望用這樣影片的目標是破除刻板印象,不過看了幾支有這樣狀況的系列影片之後,我不禁困惑這樣的影片究竟能否達到社會溝通?還是不知不覺間加強了偏見呢?
註:我使用「間諜」來稱呼每一集裡沒有那樣特質的人,而非「騙人者」,是因為不一定只有「間諜」在騙人。
影片格式
YouTube影片。
此系列每支影片大約10至15分鐘。
全現場拍攝(遊戲+後訪)。
無效果字(字幕用YouTube CC字幕)。
有字卡(來賓名字、特殊名詞講解、關卡設計,如倒數計時、回合數)。
至少3台攝影機(1 long;1 講話者;1 他人反應)+後訪。
影片編排
1.快速遊戲說明+自我介紹(包含「間諜」都會說「我是本集特質」)。
2.遊戲開始,第一回合倒數 3 分鐘,參與者聊天,從中找蛛絲馬跡。大家轉身,一個個走到鏡頭前,寫下自己覺得誰是「間諜」,最高票者被淘汰。如果有平手的狀況,平手者轉身摀住耳朵,其他人小聲討論達成共識要淘汰誰。穿插後訪(剛才的策略和感受;為什麼這一回合選了XXX;被淘汰者的感想)。
3.製作單位詢問剩下的人是否要繼續。
4.下一回合開始,重複2.3的流程,直到剩下的人決定不繼續。
5.公布結果。如果「間諜」還在,他獨拿獎金;如果「間諜」已被淘汰,剩下的人平分獎金。眾人反應。如果「間諜」已被淘汰,則會請所有人站回原位,請「間諜」站出來承認,眾人反應。
6.後訪「間諜」的策略;「間諜」的感想;所有人參加這次錄影的感想(挑幾個放)。
註:在一些視覺上「特質」很明顯的集數,例如誰不是白人,製作單位會讓參與者矇眼。在自我介紹後,就接「間諜」的策略(前訪或後訪)。因為這樣的編排等於暴雷,讓觀眾沒有一起猜的感覺,所以大多數的集數不會這樣操作。
製作費
推估不高。
因為攝影棚的設計感覺算簡單,其他就是獎金、來賓費(可能因為有獎金,也就沒發來賓費)、錄影前中後人力成本等支出。
推測會遭遇到的困難
在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找到各種特質又敢面對鏡頭的來賓應該不難。
前面段落有提過,我唯一比較擔心的是有些來賓對談的內容,可能會被觀眾認為是「歧視」,而引起爭議,甚至來賓會被抨擊。
備註
此系列來自美國的YouTube頻道
Jubilee。這個頻道除了這個系列,還有很多素人參與的影片,他們非常擅長藉由各種企劃設計編排,讓大家分享自身價值觀與經驗。
不知道是製作單位超擅長找人,還是美國人比較願意自我揭露,他們有做過性工作者、愛滋病患者、吸毒者等主題,我覺得在台灣要找到這些人露臉侃侃而談,應該非常不容易。
封面照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