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人,突然間不分男女老少,都知道「卡農」了,大概就是在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盛極之時。
電影中,女主角坐在鋼琴前,優美的琴聲,自指尖輕輕流出。那畫面,說多美就有多美。
大家口中的「卡農」,正確來說應是《約翰·帕海貝爾卡農》(Pachelbel's Canon),是巴洛克時期德國作曲家約翰·帕海貝爾最著名的作品。但其實所謂「卡農」,是種譜曲形式,並非單獨指一曲子名。
C G A E F C F G ......
依此規律,按作曲者需要,任意升降調,調整拍子快慢。然後就是複沓再複沓,千迴百轉成一首詩、一首歌。
這種和弦行進規律很好聽,做成流行歌曲的例子也多,實無法一一列舉,非常確定的是,依這種規律寫成的曲子,在當代,都會是記憶點極強、琅琅上口的熱門金曲。
---
前幾日,走進家附近的一間平價牛排館,幫全家人買假日的午餐。點完單,坐在一旁等著,手上還不忘翻閱書籍。
但我實在無法專心。
店裡播放的,是好多年前(就不說年代了)紅極一時的療傷情歌。我坐在店裡等的時間,正好播完同一名歌手的三首歌。
辨別和弦只是個雕蟲小技,我還是會點皮毛的。雖然旋律、節拍、歌詞都不同,但扎扎實實的,這三首都是卡農形式的歌曲。
這三首歌,當年隨意走在台灣任一商店街,都可以聽到商家以音質不錯的重低音喇叭恣意播放,宣示自己走在流行的尖端,也營造出一種虛幻的熱鬧感。
歌是好聽的。無庸置疑。
市場喜歡。無庸置疑。
這三首歌純粹是為著市場而寫的。我想,應該也無庸置疑。
流行歌,本就是為了市場,有人買單才能養得活這些詞曲作家。為了市場,沒有任何不妥。
---
前幾天,介入「處理」了一位不適任教師。該名教師,總是對幼兒脫口而出「你有什麼毛病?」。當身為同事,也同時身為家長的教師,想前去了解時,得到的,只是該名教師的挑釁與辱罵。
我想,面對家長,她絕對是畢恭畢敬的。但面對同事,所謂的畢恭畢敬就不用了。太多餘,太造作。
被辱罵的家長兼教師當然不肯善罷干休,但校內的同事們,甚至主管們,且草草了事,不願追根究柢。不願處理這位真正「有毛病」的老師。
因為這是一位善於交際應酬的教師。她花了大把時間,以親切溫暖的假面具籠絡媽媽們的心。也花了大量心力,幫同事慶生、跟同事一起出去玩、有空時就各處室串門子。
伸手不打笑臉人。原來是這樣用的。
人性總是如此,「自己人」不包庇一點嗎?
有關係就沒關係。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
市場就是這麼容易討好,如同套上卡農就一定會大紅大紫一般。歌曲至少還愉悅人心,說的負面一點,任何人只要套上個諂媚溫柔無辜的臉,再套上你好我好的好關係。任誰,也捨不得打。
---
某天睡前,突然間又想到「槍與玫瑰」。
我在枕上想著,當年初聽「槍與玫瑰」時的驚艷與駭然,至今仍是難忘。
各種音符的組合、和弦的搭配,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參不透參不透啊!
當然,據說團員們有「某種習慣」,可以讓自己的創作能量一直達於頂峰,源源不絕的奇思才想都是這樣來的。這點,不予討論,不予置評。
其作品中,孤傲又自我的魅力,奇絕迷人。是永恆的,這也是真的。
那位上述所說,身兼家長的教師,敢於爭辯、敢於捍衛、甚至敢於撕破臉,在我看來,於某種形式上,他也是位不願被卡農定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