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酒,你有故事嗎? 回首我在迪卡儂打工的9個月

2023/08/28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2023/6/10

即將升上大四的暑假,我在幾經思慮後,向迪卡儂投遞了履歷,並在幾天內收到回覆,緊接著電訪、面試。這是我第一次正式應徵工作,也是我第一次不再以實習的身份進入公司行號,而是以兼職員工的名義賺取薪水。學生的身分之外,多了一欄「兼職賣場銷售人員」的稱號,幾乎僅由校園與住處構築的日常生活,也多了一條往返公司的固定路線。

維持著學生的生活,同時盡可能在排班與社團活動間取得平衡,本應清閒的大四生活變得繁忙充實,不可開交恐怕還不足以形容當時的景況。9個月後,2023年5月,我正式向主管提了辭職,並在6月上旬首次、也是最後一次地體驗了部門Team Meeting,隨後正式離開這個大家庭。270多天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好像也沒那麼短,我踏入了一場意料之外的冒險,旅途中的種種,至今仍記憶猶新。

本文除了抒發在公司打工近一年的心境轉變與感想,也想記錄當初應徵、面試、與工作的過程,算是紀念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也或許能提供一些對於迪卡儂打工有興趣的人參考。


離開

離開,或許是最好的開始。從文章編排的角度看來或許有理,在人生與選擇上,好似也是這麼回事。燈條與營燈的光線打亮了天幕下的人影,在公司一直以來「酒水遠比食物重要」的詭異習俗下,滿桌的酒精飲料讓本來就相當不擅長喝酒的我立刻脹紅了臉,甚至連眼白都染上了紅韻。離開公司前一週,巧逢部門的Team Meeting,那是每季都會舉辦的活動,通常結合部門會議、運動、與餐敘,在檢討部門營運情況之餘也透過各項活動連結彼此,同時體現公司熱愛運動的精神文化。

以往的Team Meeting我大都因為排課、社團活動等因素而錯過,只參加過一次餐敘。在正式提交離職、半隻腳已踏出公司的現在,正好迎來了這一年以來規模最龐大的一次會議:兩天一夜的露營、開會、與歡送晚會。難得有機會和同事們露營、談天,也想在離開這個地方前,最後一次與這群人同樂,即使已在期末考與社團活動爆炸的夾縫中掙扎求生,也還是硬擠了兩天的空檔出來。

因酒精而搖晃的腦袋迷失在思緒中,彷彿不吐不快般,我們圍坐著、誠心道出一句句心底話。我們笑著,我也笑著—因為滿足,所以笑著;因為欣慰,所以笑著;因為沒有遺憾,所以笑著;因為那嶄新的開始,所以即使離開,也必須要笑著。

位在國姓鄉營區附近,山凹處的糯米橋與喧囂的溪水,揮灑出一幅美好的畫面。

位在國姓鄉營區附近,山凹處的糯米橋與喧囂的溪水,揮灑出一幅美好的畫面。

森林系焦慮症候群

我們常打趣道,森林系的大三生都會面臨一陣「不知道自己念了什麼、會做什麼、以及要做什麼」的焦慮,又名「森林系焦慮症」。大三的學期尾聲,我自然也躲不過這難以治療的絕症,尤其前幾年幾乎全心投入戶外活動的離群生活,更使得病情深入膏肓。轉眼間學生失格、從畢業到失業的進程已逼近得難以忽視,自己也被迫認真考慮起往後的人生。

約莫也正是從大三開始,將絕大多數課餘時間花在山上的我,意識到自己在系上的所學薄弱得不堪一擊,對戶外工作、生活的渴望卻仍與日俱增。在社上時常笑稱自己是「主修登山、輔修森林」,最初基於好奇加入山社時,從未想過幾年後的自己將決定以此為業。從接觸社團、逐漸培養出興趣、成為嚮導、直到最後卸任幹部,心底深處的夢想從森林系一步步轉向群山,對於未來的戶外生活也有了更多具體的想像。

於是我鎖定了兩種主要的工作類型:戶外用品銷售、以及戶外嚮導。深知自己是目標導向的人,仗著大學最後一年所需學分不多、一週可以休4天假的本錢,一咬牙,同時針對三個不同面相制定了目標策略:其一,即是本文提到的迪卡儂工作應徵;其二,是目前尚未在文章裡提及、於今年上旬參加的外語導遊、領隊國考;最後,則是前幾篇文章裡提到的越野跑賽事

為何是迪卡儂?

初次接觸這個品牌,是我在內壢念高中的時候:在內壢火車站附近有間我們三不五時會去閒晃的家樂福,面對車站的大門右手邊就是一間中小型規模的迪卡儂店面。作為一個接觸大量不同運動類型的人,迪卡儂的平價定位簡直就是救贖般的存在,因此從自己開始,家人也一步步中了這個品牌的毒,家中的迪卡儂產品越來越多。

高中畢業後,我開始了戶外活動的行旅:從2018年接觸攀樹時使用的包袋、衣物,19年前往美國旅行、露營時使用的露營和旅行器具,一直到大學後秉持窮學生原則、一切向便宜看齊,購入的眾多迪卡儂產品,這個品牌早已深入自己生活的各個面向、且難以割捨。其中部分的裝備,甚至在經過了4年無數次裝備更新的現在,仍留在自己的器材清單內。

打從加入山社以來,就知道社團的學長姊一直以來都有在迪卡儂打工,穩定的兼職職缺、以及相對不高的工時要求,都是當初在找工作時相當大的優勢。為了在畢業前實際接觸未來可能應徵的戶外用品銷售工作、累積工作經驗,同時也想存錢購買裝備、參加戶外相關的進修課程,終於在暑假尾聲透過求職網站丟出了此生第一份履歷。

入職經驗

投履歷

在此先聲明,我應徵的職位是兼職賣場銷售人員,網頁上的職稱是「運動賣場銷售助理」。迪卡儂的職缺可以直接上求職網站查詢,履歷的投遞也是透過平台進行,若各部門的主管對履歷內容感興趣,不久後應該就會收到電訪邀約信件。當初在投履歷前參考了網路上的不少應徵經驗,大多都會建議展現對於某種運動的熱誠,大學幾乎都活在山裡的我,自然就以登山為主軸洋洋灑灑的寫了篇「巨作」上繳公司。

我認為迪卡儂在應徵階段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門市會依據運動類型的不同區分成數個部門,但投遞履歷時並不是針對特定部門,而是在店家收到履歷後,由各部門經理檢視是否符合其需求。若能力或特質剛好符合缺額部門的需求,接下來就會由該部門經理負責聯絡與面試,店長大多只會在最後一階段稍微露面、甚至不見得會出現。因此在應徵階段,並不會知道各自運動專長的部門是否缺人、或者是否會被選入期望的部門,但由於我幾乎只在履歷上寫了登山相關的活動經歷,最終便毫不意外地加入了登山露營部門。

電話面試

收到電訪的邀約郵件就代表順利進入面試,也需要開始準備自我介紹了。老實說以這半年多來在店內的觀察來看,門市對兼職人員的需求一直以來都相當大,尤其在暑假期間會有大量畢業、入伍的人力離開,會產生相當大的人力缺口。也因此個人「推測」,只要在履歷上展現對運動的熱誠,基本上應該都會順利進入面試。

約定好時間後,部門主管會在約定期間來電,彼此在電話中做自我介紹後,大略會簡單聊一下應徵原因、公司制度等,也可以藉機詢問排班、休假等規定。印象中這個階段只是簡單的了解,並會在隨後的郵件中直接約定面試時間。

面試

進公司後才知道,原來公司在不同階段的面試方式會有所調整:當時遇到的方式應該算是很標準的模式,到公司後由部門主管單獨面試,隨後邀請店長加入。內容不外乎就是動機、期許等等,也會從自我介紹和履歷的資料中挑問題來詢問,個人覺得相當大的篇幅都集中在人際關係的建構與衝突的處理。但也曾聽聞其他的兼職同事,當初是透過團體面試,還花了蠻長的時間玩團康等,從遊戲中觀察應徵者的特質。以往大多以為這樣的模式只用於正職員工的面試,沒想到也曾經用在兼職的應聘上。

在面試當天,與店長共同進行的階段發生了點小插曲—大多時候迪卡儂應該也和絕大部分公司一樣,會在面試結束後幾天發郵件通知面試結果,但因為店長在離開前,順口說了句:「我和經理出去討論一下,等等他會告訴你這次面試的結果」。原先打算過幾天才公布結果的經理也只得當場宣布,讓我省下了幾天的乾等,也提前在9月上旬展開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

獲得了象徵錄取的歡迎卡,也意味著接下來的生活將與這間店密不可分。

獲得了象徵錄取的歡迎卡,也意味著接下來的生活將與這間店密不可分。

兼職銷售人員的工作型態

「當你穿上背心、踏出員工走道的那一刻,我希望你就已經做好了面對、服務客人的準備。」

那是部門主管在我上工幾個月後跟我說過的一句話,我想也是銷售人員最重要的心態之一—身上披著公司制服走入賣場,對客人來說你就是店員,無論是剛上班、還是即將下班,只要身上還掛著制服,服務客人就是銷售人員的使命。

排班方式

有逛過迪卡儂的人大概都知道,迪卡儂是一間販售各類運動用品的大賣場,並以價格便宜、高CP值聞名,雖然幾年間經歷了幾波漲價,但許多產品的售價仍與品質在市場上仍然無人能出其右。基於產品多元與定價親民的路線設定,來到賣場購物的客流也相當大,每逢週末假日總會擠得水洩不通,因此無論兼職或正職人員,在週末的人力需求與工作量往往最大。

不確定這個部分各店是否有不同的規定,但以自身的經驗來說,會有每週最低的排班要求,週末與連續假日也會需要給一定時數的班。但若以一個一週只有3至4天課的大學生來說,要滿足最低時數的要求,同時保有一定週末假日休閒或參與社團活動,是絕對足夠應付的。也因此在大四期間,同時兼顧打工、越野跑備賽、與畢業專討的同時,我仍然參加了不少次社團的隊伍,維持著戶外活動的頻率。

您好,需要幫您介紹嗎?

穿上制服的瞬間,服務就成了最重要的使命。

穿上制服的瞬間,服務就成了最重要的使命。

既然是銷售人員,那麼「銷售」自然是工作中最重要的項目,發現身邊的客人在貨架旁停留了一陣子,就需要主動上前詢問、銷售,這是我進公司後第一個學到的事情—雖然這樣的模式在工作的半年多裡漸漸發生改變,但改變的方向我想留到文章後面一點再談。

成為迪卡儂的員工後,第一件要學的就是認識部門產品,以及基本的營運項目。由於上賣場的一切幾乎都由銷售人員來維持,因此從商品的上架、貨架的整理與安排、到協助客人預留商品、產品調度、以及商品的售後服務、檢查、與退換貨,都必須要學會。一進公司便會有大量的資訊需要吸收學習,初期真的會覺得有些力不從心,每天都要迎接不同的挑戰。

相對於系統的操作與售後服務的拿捏,產品知識對我來說反而是相對輕鬆的部分—由於本來就對於裝備器材具有極大的興趣,從加入山社以來已經累積了相當大的爬文量,以往在社團中也主要負責器材的社課,對於登山的裝備知識相當有自信。我想這也正是自己在這份工作上最大的優勢。擁有充足的使用經驗,以及對於裝備參數、材料等背景知識的支撐,通常都能夠很有把握的依據自身經驗給予使用者建議,而非只是單純照本宣科的提供「資料」。

進入公司初期,幾乎每天都會安排學習不同的產品知識,學了某個部分後,通常當天就會負責該區域的介紹與銷售。但老實說,這個部分卻是我認為迪卡儂、又或者說南屯店在新人指導方面,相對欠缺的部分:以個人來說,印象中其實只被帶著學了露營與登山鞋兩個走道的產品知識,剩餘的部分則都是通過一份線上學習資料學來的,但大多只會介紹基本的數值與迪卡儂產品線的分類方式,銷售中所需要的資訊與給予的建議,仍會需要從經驗或其他網路資源中汲取。

主動性與自主性

因此,在迪卡儂工作第一個需要的特質,我認為就是主動性。由於公司的管理風氣應該算相對自由,即使兼職員工也可以很大方地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自行調整或架的排列等,自主性極高。因此無論是在產品知識上的精進,還是工作上的思考,都會需要比較高的主動性,才能更順利的同時勝任銷售與貨架整理工作。在工作期間,就有正職夥伴因為在銷售上時常碰到難以回答的登山問題,而開始接觸相關活動。

如同前述,在迪卡儂工作的自主性也相當高,說實在並未有過被當成兼職員工的感受—這很像場面話,但所有人在工作上都是平等的,最起碼我在工作中感受到的是如此。能力較強的人會去協助或指引其他人,無論那個人是剛上崗的兼職新人,還是工作超過5年的正職老鳥。

登山露營部門

在迪卡儂裡,登山露營部門往往是業績相對較好的部門,一方面近期國人從事戶外活動的比例提升,同時高單價的產品—包含登山包、帳篷、保暖外套等—也相對較多,因此幾乎都是各店的明星部門。這在我們店也不例外。店內的動線設計類似於大家熟悉的IKEA,必須從頭走到尾才能經過收銀檯離開賣場,而基於公司的種種考量,我們部門取得了進門後的第一個區域,也可以說是門市的門面位置。

由於販售的商品類型多元,加上迪卡儂高CP值的新手走向,來到部門的客人往往抱有各式各樣的疑問。有的也許是下禮拜要第一次嘗試登山的上班族、有的可能是將要帶孩子第一次露營的父母、有的則或許是相約一起去野溪溫泉的大學生。也因此在這個部門,需要介紹商品的比例非常高,一個客人需要買齊全套的裝備、花上半小時甚至一小時介紹也並非罕見的事。

與此同時,銷售人員還得同時負責帳篷的展示、教學,床墊的檢查、退換等工作,往往在週末假日,走道上的帳棚一頂接著一頂搭起、又拆掉,床架上的睡墊則一顆顆充飽、又洩氣,縱觀下來,很有可能是公司裡最忙碌的部門之一。加上許多家長喜歡帶著孩子來「放電」,孩童的嘻鬧聲、顧客的詢問、帳篷充氣的聲響、以及腰際不斷傳來的無線電呼叫,這便是身為運動用品大買場銷售人員的週末日常。

政策改變

約莫從2022年底,迪卡儂的政策開始轉向「主動銷售」。在以往、甚至面試當中,都會提到迪卡儂是一間「不在乎主動銷售」的公司,貨架的陳列與溝通物的設計,都是以讓顧客自主購物為出發點,員工的存在是提供客人建議或更多所需的資訊、協助挑選產品。但經歷疫情衝擊,公司的策略也逐漸發生了轉變:

我想任何一間公司,都永遠在追求收益的成長,而當現行的模式無法滿足業績成長的需求(或要求),策略與作為就需要做出改變。在這樣的背景下,「主動銷售的迪卡儂」應運而生。不能再等客人停下腳步才出聲詢問,而必須在顧客踏進店門的同時上前招呼,或者詢問目標的商品。或許並非所有顧客都喜歡這樣的購物模式、又或者所有員工都樂於接受這樣的挑戰,但這正是迪卡儂正持續努力的改變,也是員工們最大的課題。

我從來都不是擅長交際的人,在新環境裡總要花上比其他人多一些時間,才得以漸漸敞開心房。但這樣的個性,影響的倒不是主動與顧客交談、銷售的部分,而是在與主管、同事間的溝通。在迪卡儂由於兼職眾多,年齡也大多相仿,因此各部門間的員工也都彼此相識。但我直到9個月的工作結束前,在其他部門裡熟悉的人仍屈指可數。

老實說,我一直覺得自己的服務做的還不賴,至少在熟悉的領域內,都能夠準確而有效的理解客人的需求、並推薦合適的產品。然而問題便出在習慣依照指令執行,面對問題也比較不會主動提出的被動性格,導致自己在一次週末的午後,因為收到正職前輩整理貨架的指示,而有些忽略了現場服務,最終遭到嚴正警告、甚至被店長約談。

店員與顧客

身為一個店員,或者說從事這樣的工作,最大的成就感來源,莫過於來自顧客的肯定。有人說,「現在的自己是過去的一切決定所累積而成的」,我很慶幸過往的經歷—包含山社的培訓、攀岩的練習、溯溪的課程、以及攀樹時期累積的對裝備器材的敏感,這讓我在與客人交談時,能夠依據經驗提出有效的論點,也讓推薦的商品變得更具說服力。

「我很看好你,你對於裝備的知識量很可能是部門裡最高的。」

主管曾對我說過這麼一句話。從社團的時期開始,我就很享受研究裝備、分享知識的感覺。而店員工作最大的好處便在於,能夠擁有相當多的機會分享這些資訊,看著顧客挑選到滿意的產品,就是工作期間最開心的事。

印象最深的有位顧客,每隔幾週就會回到店裡購物,添購登山用品。從第一次幫他介紹開始,似乎就給對方留下了印象,因此日後他每次來店裡都會來找我,也會回饋先前推薦他的商品是否有用、好用。能聽到這樣的反饋,絕對是這半年多的工作以來,最大最大的動力來源,更認知到,自己或許是適合這份工作的。

我有酒,你有故事嗎?

平日的傍晚,包下了一整層營位,整個營區包含我們也只有兩組客人。五花八門的迪卡儂產品一字排開,天幕下的晚宴也在夜色與樹影間揭開序幕。

陽光穿透林間的縫隙,迪卡儂的露營產品一字排開,難得的Team Meeting之夜即將展開。

陽光穿透林間的縫隙,迪卡儂的露營產品一字排開,難得的Team Meeting之夜即將展開。

這是當晚聽了不只一次的玩笑話,仔細想想卻也十分應景。故事是人用一生書寫而成,而每個人的人生,都編織著不同樣貌的故事。酒精的催化、慵懶的氛圍,也正是最適合催生故事的溫床。天南地北的聊著,這好像是我第一次這麼深入的了解其他人的背景與規劃,主管把我和另一位同時間離職的同時拉到一旁,分享了他在公司這麼多年的心得。

「當成為主管的那一刻起,你就得最好被員工討厭的準備。」

話題持續發酵著,內容也越來越雜,但卻能隱約感受到,彼此之間的距離,好像變得更近了點。很高興能夠加入這樣的大家庭,卻也因為這麼晚了才終於和大家混熟而有些婉惜。昏沉的頭有些脹痛,倒在帳篷內吹著電風扇,我很快便睡去,但我想,大概是笑著睡去的。


離開與之後

離開迪卡儂一直都在自己的預料之內,當然對公司的抱怨與工作上的不愉快或多或少一定有,但那都不是驅使我離開的主因。會離開迪卡儂,最主要仍與自己的規劃和興趣有關:

首先,在迪卡儂這類大賣場式的運動用品店,對我來說有一個相當大的缺憾—工作內容過於繁雜。由於賣場內銷售的品項太多,因此還是必須花上許多時間推薦其他部門的產品,甚至在部門內,也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在介紹露營產品、搭帳示範等事務上。而我一直以來,更想做的都是專注地介紹登山用品,完整的發揮經驗與所學。工作內容與興趣的偏離,才是自己選擇離開的主因之一。

或許不少人在進公司前,可能都想像過能在公司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但或許也正是因為公司的運動項目豐富、兼職人員眾多的緣故,在我工作的期間,只遇到2位有固定從事登山活動的夥伴,生活中能聊得上的話題也相對較少。其次,自己也在大四最後開始接觸帶團相關的工作,未來希望從事的領域也更貼近戶外活動帶隊、教學等,因此希望能先暫別銷售的工作,轉以帶隊類型的工作為主。

致謝

在迪卡儂的這9個月,我至今仍相當感激,雖然公司文化面臨改變、工作內容繁雜多變,但我始終認為這是一份絕對適合做為第一份工作、打工的職缺。由於是大公司,內部的規章制度、休假、福利等都相當完整,也更能理解在一間具有規模與規劃的公司內工作,是什麼樣的體驗。

感謝面試我進來的經理潘,讓我有機會加入這個大家庭;感謝照顧了我大半年的經理威力,讓我看到了對一份工作極具熱誠的人,應該展現出何種態度;感謝安迪、亨利、哈羅德、Ann,在工作上總是解決我的各種疑難雜症;感謝Ellen的謹慎與樂觀,讓工作時變得安心不少;感謝大愷、排氣管、阿賢,他們的無厘頭,讓忙碌的生活變得充滿歡笑;感謝Vicky,使我看到了一個大學畢業生,也能快速的熟悉一份複雜的工作;也感謝珍姊、Kim,難得遇到有在爬山的夥伴,有點不同的話題可以打趣;還有每次都和我講幹話的Karry,一起上工總是很愉快。族繁不及備載,僅此概為記錄。

在迪卡儂的生活很充實、很滿足,有歡笑、自然也有哀怨,第一份工作落下帷幕,其經驗也將化為自己的一部分,繼續朝著更遠處的夢想,舉步。

2019年開始接觸登山活動的筆者,喜愛台灣的山林,也喜歡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足跡從高山百岳到中級山遺跡探勘都涵蓋,參與的活動則從溯溪、攀岩、到攀樹都有所囊括,雖看似樣樣通但實則樣樣不精。此處紀錄筆者的戶外生活體驗,希望透過文字刻劃自己的回憶,傳達依靠己力追尋愛好的理念,並期許文章能自娛娛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