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樓一整面的窗戶明亮,可以遠眺四處林立的大樓,斜對面曾是台灣最高的房子,這地標輝煌了1990年代。一則有趣的典故是,新光三越建成約四百多萬工時,期間沒有發生任何工安事故,曾經獲得政府特別表揚。
比起許多擁擠的大型自助餐廳,這裡的透光遠景,讓人若面向窗戶坐在位置,起碼可以稍微脫離人聲紛擾,將目光停註於戶外打傘過馬路的小小行人身上。
這是個難解的違和感,都市裡的自助餐廳,人與人、桌與桌之間,彷彿沒有界限,資本邏輯壓縮了舒適的人際距離,把地狹、高租金的容客數給最大化,好獲取最高營收。
人們兩兩、多多來這裡,不外乎是為了一個完整時段自由取餐,好好說天談地;更有甚者,是難得的家族同聚,或紀念日的高級安排。然而鄰桌密不透風的干擾,除非有本事自己形成力場壓過一切來招惹人怨,實在有違來訪的初衷。
肯定也是有人專程來狼吞虎嚥的,吃撐吃爽,流連於高CP值食材;在不停選擇與斤斤計較之中,追求有沒有賺、划不划算的目標,那些總不會被翻一下的香蕉山,略過忽過沒有看見。這可能是生活壓力的紓解,也可能就是庶民不過的日常。
這讓我想起礁溪的寒沐,我喜歡那裡的落地窗與足夠切隔開的座席。就像法餐常有的舒適,用餐時,可以好好與同伴對話、磨個兩三小時不嫌多,但它在MAP上的低星評分中,老被客人嫌食材不值這個價位。雖然饕客各有各的偏好,但直觀的菜色價值,似乎是一個美食評論大洪流,邊邊角角的巧思都遮掩不了。
和式自助餐的CP值高檔貨是什麼呢?肯定是生魚片,當日特別刺身與鰹魚都有豐富的鮮、鹹、甜;但我更鍾愛它的握壽司,吃一口就感覺到它輕抹醬汁的美味、醋味壽司米黏稠壓得恰到好處,醬、魚、米層層交疊,進入口中形成完美的一體感,多沾一點山葵或醬油,就會破壞平衡。
離開時走出門外,才赫然發現門口旁掛著方正紅布,上頭繡著金字,果然拿了不知什麼比賽不得了的「壽司職人大賞」,這味果然沒錯。
食材中邊邊角角的「梅子醋」倒很令我印象深刻,圓潤的酸不帶任何醋的刺激感,液體中溶著梅子清香的甜味,容易一走心就一口乾盡。
位在全國首要的交通樞紐,途經的外鄉人實在可以輕鬆到訪,不失為旅途飢腸轆轆時的小小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