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共感度:★★★★☆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HuangXinJianHsinChienHuang)
看與被看、想不想被看的辯證誠然妙不可言,飛行體驗才是與眾不同、難以取代的關鍵。
身為臺灣最富盛名的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創作的互動VR作品總是明顯有別於VR遊戲監製及影片導演交出的作品:互動不為打怪破關尋寶得分,也不為劇情推進需要。
《眼與我(一)》是黃心健與Jean-Michel Jarre合作的作品,未完成待續。英文名《The Eye and I, Vol. 1》明示這是一件探討「看」與「被看」的作品,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關於我們怎麼看別人,第二部分,關於我們看著媒體,而媒體教我們「怎麼看」,第三部分,則是宗教建立在「有神正看著你」的概念上。
戴上頭戴式顯示器,欣賞者成為環型監獄的一名囚犯。(圖片來源:https://www.kff.tw/film/content/2338)
戴上頭戴式顯示器,欣賞者來到一人一室監獄,這座監獄呈環形,牢房開口皆面向環的內側,正中央燈塔狀的探照燈反覆照亮每間牢房,除了來自探照燈塔獄警的監控,牢房裡的犯人也相互監看著。是一座典型的環型監獄/panopticon。
牢房除了面向燈塔的那一面,另外5面皆為無窗無開口實牆,繪滿圖文,左、右是哲學家與其理論,如傅柯,曾於著作《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1975中提出我們的社會猶如邊沁所規劃的環型監獄,而傅柯頭像的相對牆面上,畫的正是邊沁。天花板畫有類似共濟會、光明會或上帝之眼的圖案,並垂下一線拉把,以手持控制器/手抓住拉把下拉,才正式進入第一部分。
立方體堆疊成建物,表面透出人類活動,有如建築物上的一扇扇窗。
(圖片來源:https://www.kff.tw/film/content/2338)
第一部分是無互動VR360影片,欣賞者高速前進、穿越由立方體堆疊成的世界,立方體的表面浮現動態人形,似乎透視立方體內的人正在做些什麼。立方體堆成各式形狀,有時像高樓大廈、有時像人類的心臟。
第一段影像結束,回到牢房,左側的牆忽然打開了,欣賞者被推著進入左側牢房,房內牆面出現各種盆景,配合中式盆景名稱,與Nicolas Andry正在修剪盆景的模樣,配上日文「盆栽/ぼんさい/bonsi」英文音譯,詼諧搞笑。Nicolas Andry是法國醫師,專長為寄生蟲學與骨科,由他發展出「整形外科」,他以樹木及繩索進行實驗,成功將樹幹「拗」成他要的形狀,以此實驗證明(?)骨骼,尤其是脊椎,可以透過外力矯正。
同樣的天棚垂下一個拉把,以手持控制器/手抓住拉把下拉,進入第二部分。
立方體堆疊成樹幹的模樣,天棚又是類似共濟會、光明會或上帝之眼的圖案。
(圖片來源:https://www.kff.tw/film/content/2338)
第二部分,互動才是重頭戲。在第二部分,手持控制器有如飛機的操縱桿,可以控制飛行方向與速度,在巨大柱狀空間內任意飛行。柱狀空間中,有立方體堆成的樹狀物,「樹」周圍的牆面則播放許多由Jean-Michel Jarre主導的惡搞、諷刺影片。個人完全著迷於飛行體驗,完全沒注意柱狀空間環型牆面播了些什麼畫面。
中央的「樹」有如指標,讓人忍不住想考驗自己的操控能力,沿著它的表面飛行,其實,撞到或穿過「樹」根本不會受罰,也不會發生諸如損毁墜落等可怕的狀況,人依然受「樹」的「外形」所制約。我們的舉措不但深受他人目光影響,也因為舉目所見修正自身行為。
第二段影像結束,再度回到牢房,左側的牆再一次打開,欣賞者又一次進入左側牢房。
人類既敬畏神的目光,又渴望神的垂青。 (圖片來源:https://www.kff.tw/film/content/2338)
第三間牢房繪滿不同宗教對天堂與地獄的想像,天花板則畫了標準的上帝之眼。同樣的,以手持控制器/手抓住拉把下拉,進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有如第一部分,又是無互動VR360影片,欣賞者高速前進,穿越不同宗教的經典建築形制,看到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朝拜他們心目中的神。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宗教透過神明無遠弗界的「看」,促使教友合乎教義地生活,教徒也以各種儀式期待神明看自己一眼,應許自己的祈求。到底監控是好是壞,是限制或是保護,自始至終都沒有統一的答案。
《眼與我(一)》是2022年高雄電影節、我最愛的互動VR作品,看與被看、想不想被看的辯證誠然妙不可言,但個人覺飛行體驗才是《眼與我(一)》與眾不同、難以取代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