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隨談--蘇東坡祖父的小故事
今天來說一個小故事吧,一代文豪蘇東坡,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其人正直不畏權貴,雖仕途不順,但心境卻相當樂觀豁達,他的文學作品,千古傳唱,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這兩天讀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其中有一段特別吸引我,是講到蘇東坡的祖父-蘇序,他是個不識字的人,不過,對一些事物常有獨特的看法,例如,在稻米收成的時候,他不會囤積太多的白米,反而是把白米拿來跟別人換成稻穀,因此久而久之存了數千石的稻穀,大家都不明白他這樣做是為什麼。後來有一年,鄉里出現了饑荒,蘇序就開倉發放稻穀救濟鄉人。眾人才恍然大悟,了解蘇序為什麼要囤積稻穀,那是因為稻穀還有稻殼包覆在外,可以保存很久,但已經碾好的白米,直接暴露在空氣水氣中,容易受到潮溼而腐壞,不易保存。一代大文豪的祖父,雖然不識字,卻用這個方式長久保存稻穀,因而在荒年時,起到賑災的作用,具有悲天憫人的胸懷,在這樣良好的家教下,蘇東坡會這麼的有正義感且優秀,也是傳承了優良的家風呢!
好,那今天文章的重點是什麼呢?
如果我們把「白米」與「稻穀」拿來比喻成投資,您能得到什麼啟示呢?
將稻穀碾成白米,想吃時就能隨時煮來吃,十分方便,而稻穀卻不能即食拿來吃,要先拿去碾成白米後,才能吃,因此,如果甲家裡只儲存許多的白米,乙家裡只儲存稻穀,那麼,甲要吃飯的時候就比乙方便多了,不過,有優點當然也有缺點,如果甲的白米儲存的量太多,吃不完,或該年天氣異常潮溼,使得米能保存的時間比平常還短,提早就腐壞了,那麼甲可就慘了,存了一大堆的白米只能眼睜睜看著它腐壞,豈不可惜,當然,如果早知道無法長久保存,就把它便宜賣掉或捐給窮人,做做善事也不錯的,但是,重點就是,誰會早知道啊!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容易腐壞的東西,真的不能囤積太多。
對於乙來講,都不準備白米也不行的,雖然他可能怕米容易壞,所以要吃多少再碾多少,這種作法也不能說不對,不過,為了吃一頓飯,還要再去碾米,也是極不方便的,其實不用做到這麼極致,那就存可以吃一段時間的白米,等到快吃完了,再去碾米就行了,倒是不用過度緊張兮兮的擔心米壞掉。
甲、乙兩人,一個過之一個有所不及,其實我們謹守中庸之道即可。如果米與稻穀比喻成是我們投資的股票,我們想要買的股票,究竟應該是比較像馬上就可吃,但不能久放的「白米」,還是現在要吃吃不到,但可以放比較久的「稻穀」呢?
立即要嘗到甜美的食物,就像是要立刻拿到投資的獲利來享受,這樣的獲利是很有感的,但也可能是短暫的,如果今天我們的股票是白米,那我們也要小心這張股票會不會很容易腐壞,不耐久放,一但腐壞,價值瞬間歸零呢?有沒有這種股票,大家去體會吧。如果我們是要延後享受,那我們的股票就像是「稻穀」,短期內我們並無法嘗到它的美味,但是它卻可以久放,也許將來有一天我們真的遇到荒年了,這些稻穀可以救我們一命,是不是?白米會腐壞,無法讓我們久存,究竟這股票比較像「白米」還是「稻穀」呢?相信大部分人會說是稻穀吧!
不,這沒有絕對的,我們需要白米也需要稻穀,當我們有立刻急用的需求時,這時白米可立即派上用場,以解我們的饑餓,但當我們不需要急用的時候,我們需要能儲存很久的東西,到哪一天我們無法生產稻米的時候,還可以讓我們吃很多年,不致於匱乏的「稻穀」啊!
「白米」就像是我們的「緊急備用金,或是可立即變現的資產,例如現金,或波動不大的穩健股票或ETF,即使緊急拿來賣,賣的時機不對,也不會損失太多」,「稻穀」就像是我們的「穩健的成長股,有可能波動較大,但存長期的話,可能獲利更可觀」,我個人的傾向是準備一年的緊急備用金,以及部分波動不大但成交量大的股票,讓我即使要換成現金也方便,其餘的,就存穩健的成長股,以及高股息股票各半,這樣就是很好的配置了!
近期不論是國內還是國際股市,都出現大幅下修的狀況,很多人都很擔心資產縮水,但是,換個角度想,現在不就是撿便宜的時候嗎?以前一直覺得太貴買不下手,現在變便宜了,您卻反而不敢買,這不是很奇怪嗎?有人說,怕跌跌不休,怕一谷還有一谷低,永遠要等到最低點才要買,問題是,根本沒有人可以預測最低點,我承認我無法判斷股票的漲跌,因此我就是按照紀律定期定額跟不定期不定額的買進,有多少錢就買多少,不做自己做不到的事,這樣才能輕鬆啊。
回到本文一開頭,蘇東坡的祖父,存「稻穀」的最終目的為何?他可能早就在為荒年做準備了,所以才存那麼多的稻穀,但是他具有仁心的一面,他囤積的稻穀並不拿來賣,雖然賣的話可讓他大賺一筆,但是他拿來救濟,讓他賺得的不是金錢與利益,而是鄉人發自內心的感激,人生還有比有能力助人讓別人快樂更值得讓人高興的事嗎?投資也是,不要只想著要賺多少錢,適時的回饋社會,那才是更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