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杜甫的這首「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喜歡的原因是我相信「浸染」的威力,不管是如詩所隱喻的德行,還是不管好壞,整個時代的變遷,也是在一天一天之中,人們不知不覺裡,就完全不一樣了。
人類很容易適應環境,同時人的思考往往也是線性的,當昨天是如此,今天還好,所以我們就會認為明天應該也還可以,不過真實世界的發展,往往不是線性的,而是曲線,存在著所謂臨界點或崩潰點。套用生態環境的專有名詞,世間萬物面對環境改變往往有「乘載量」,在那臨界點之前,似乎一切都還好,但是就像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般,臨界點前再加上一點點微小的改變,原先似乎龐大堅固的結構就此土崩瓦解,然後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像這種春雨般潤物細無聲,朱熹的「觀書有感」也有很好的比喻: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北方冬日河流上游結冰,等到某一天忽然冰雪融化,在下游原本擱淺無法移動的巨艦,因為隨著春天而來的河水而浮起自在而行。這是朱熹形容讀書的狀況,起初我們的努力就像在推擱淺的巨艦,一動也不動,等到累積足夠的能量,終有一天終會開竅,就像春天所帶來足以浮起巨艦的流水。
古人的詩句的確是當時因天候氣象所帶來的生命感懷,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極端氣候影響,如今春天已不像春天,冬天也不像冬天了!
之二:惜花春早起
古人曾經這麼建議:「惜花春早起,愛月夜眠遲。」但是,假如我們既惜花又愛月,那該如何是好?
春雷一聲響,萬物甦醒,自古有所謂「走春」的習俗,在這欣欣向榮百花競放的春日裡,到大自然走走,感受蓬勃的生命力。
假日在家,與雙胞胎女兒在社區後山散步,看到遠遠近近的各種樹木枝枒末梢,透出淺淺深深各種綠,嫩綠、鮮綠,我就知道春天到了。
有時候晚上夜讀太晚等到要就寢,大約清晨三、四點時,早起的紫嘯鶇的鳴叫聲不再是單調粗糙的單音,而變成繁殖季節才會有的婉轉又柔美的歌聲時,又提醒我,春天到了!
喜歡古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那種清清楚楚的節奏,就像我喜歡學生有「開學,玩耍,考試,放假,開學、玩耍、考試、放假」做為起承轉合的生活方式。進入社會工作,面對數以千計萬計的日子,一口氣舖陳在面前,沒有標點,沒有段落,日子過得就有點模糊了。幸好住到山上,總算逐漸恢復了古代那種有季節感的自然生活。
不再像都市人必須透過電視來告訴你:「大閘蟹的蟹黃大餐上桌了,所以,秋天到了!」或者是靠百貨公司換季大拍賣或春裝上市的廣告來報訊,甚至對於很多朋友來說,也許從每天一早起床,到地下室開車,然後停車在辦公大樓的地下停車場,一天24小時幾乎都在空調的人造環境裏,對溫度、氣候的變化幾乎無法感覺出來。因此,要提醒自己,抬頭看看天空,看看遠山,然後,在春日,到山裡走走。
之三:永遠的春天
五十多年前,美國的海洋生物專家,也是著名的作家,瑞秋卡森寫了一本改變世界的書,「寂靜的春天」。
因為「寂靜的春天」,人類才真正看清楚,那些似乎無形無蹤的化學製品,會對自然生命造成莫大災難,而且會禍延子孫。因為這本書引起廣大的討論與影響,催生了人類第一次為了環境大規模上街遊行,一九七0年的千萬人大遊行是世界地球日的開始,也催生了一九七二年第一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有一百多個國家的代表齊聚瑞典,開啟了全世界各個國家在環境議題上共同合作的新紀元,催生了聯合國成立環境署,之後全世界各個國家也才陸陸續續地成立了主管環境的獨立部會。
瑞森卡森給世人的另個典範,是她寫的書,雖然有嚴謹地科學調查與知識,但是文筆生動有濃厚的詩意及自然文學的蘊味,很容易影響與感動一般民眾。她說:「如果我談海洋的書有詩意,那不是我刻意注入詩情,而是因為真實地描述海洋時,沒有人能夠排除詩意。」她原本是海洋學家,快樂地過著研究,觀察與寫作的生活,寫了三本非常暢銷地海洋科普書,不過當她發現當時才發明沒多久,被全世界歡欣鼓舞所接受的農藥將會帶來的災難,於是花了四年時間調查研究,寫出了「寂靜的春天」,她說:「如果我們有盡力而為,就再也不能快樂地傾聽一隻鶫鳥的歌唱。」這種民胞物與的使命感,是她一輩子努力的動力來源。
除了全世界的環境運動因為瑞秋卡森而啟蒙之外,她在自然教育的推動上也有深遠的影響。以台灣推動環境教育著力最深的荒野保護協會來說,荒野所採用的自然教育理念,就是來自於她為甥外孫羅傑所寫的一篇文章「幫助你的孩子感受驚奇」(台灣曾經將這篇文章配上豐富圖片出版,名稱為「永遠的春天」)。
瑞秋卡森曾祈禱:「假如我能向好心的仙女祈求一個願望,我希望她讓全世界孩子都能感受到神奇事物的能力,而且這種探索的好奇心能夠終生保有。」如何保持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呢?這需要有大人培養他們,父母最好只是陪伴只是傾聽,不要著急地灌輸一大堆生硬的知識,最多只是鼓勵與引導,因為瑞秋卡森提醒:「小孩如果要一直擁有他天生對自然的新奇感,那麼,至少要有一個能分享他新奇感的大人陪伴著,與他一起重新發掘世界的喜樂,驚異與神祕。」
「永遠的春天」這篇只有幾千字的文章,卻是二十多年來,荒野保護協會推動兒童自然教育最重要的準則,我們不給孩子太多知識上的填鴨,而是透過大人的陪伴與引導,讓孩子保有天生的好奇心,或者讓原本已在體制內被澆熄的好奇重新點燃,進而帶起對生活與對學習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