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創傷:多重迷走神經的溫暖與冷漠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多重迷走神經的運作沒有好壞之分,它的運作建立在適應與生存法則,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行為多麼不協調或矛盾,都可能是一種生存適應之下的回應。當我們能夠理解神經系統的運作,也許我們就能對他人有多一份理解與疼惜,而不會落入敵意、爭吵、批判的情況。

要理解多重迷走神經,就要先了解以下三個主要概念:

多重迷走神經概念圖 / 李奎諺臨床心理師

多重迷走神經概念圖 / 李奎諺臨床心理師


神經階層(Hierarcy)

主要由二大系統,三種途徑所組成。二大系統分別為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三種途徑回應身體感官與外界訊息。視演化角度,從古老至最新,順序為背側迷走神經、交感神經、腹側迷走神經。每個神經系統都有其獨特的回應模式。

交感神經系統(SNS):
主要分布在脊髓中段,大致在胸椎與腰部之間的位置。可激發戰或逃的防禦反應,主要是為回應危險的訊號而運作。

副交感神經系統(PNS):
分為兩條迷走神經,腹側迷走神經與背側迷走神經。迷走神經是一條蜿蜒的運動和感覺神經纖維束,始於大腦腦幹,向下連接到心臟、肺臟及腸道。它也延伸到肝臟、脾臟、膽囊、輸尿管、女性生育器官……等等。向上連結到脖子、咽喉、臉部、耳朵等。
它增強了我們的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力量,並調節身體無意識的功能,如唾液分泌、心跳、呼吸、消化……等等。

  1. 腹側迷走神經(VV)–參與社會參與和安全意識的運作。其活躍時,我們尋求且開始社交聯繫,我們也充滿希望與資源。這樣的行為是預防和擺脫背側迷走神經與交感的一種方法。
  2. 背側迷走神經(DV)–是古老的守衛者,因為在演化上它是存在最久的。該神經有助於身體在喚醒和放鬆之間輕輕擺盪,孤獨與放鬆的運作。但是,當引起交感神經系統過多且無法負荷時,背迷走神經會運作關閉整個系統,使我們陷入關閉或凍結而感到麻木、難以動彈。

自律神經的運作如同階梯(如下圖),就像導航系統提供定位與方向,協助我們看見目前處在哪一種神經系統狀態,我們可以往哪裡去。每一個神經系統都有其存在的必要與意義,我們要做的不是停留在腹側迷走神經或有感覺規律的生活,而是即使自主脫離或被迫拉出安全狀態(來到交感或背側迷走神經),我們依然可以知道此時此刻自己怎麼了,再依循路徑回到安全狀態,也就是培養能夠遊走在各神經系統的能力,保持內在感知靈活彈性的移動,是是一種幸福的能力。

多重迷走神經階層、階梯圖 / 李奎諺臨床心理師

多重迷走神經階層、階梯圖 / 李奎諺臨床心理師

練習:

  1. 用兩種句型,描述三種自律神經狀態,並透過這樣的自我描述,感受神經系統的變化。
    「這個世界是…」
    「我是…」
  2. 用一詞彙代表其中兩個神經系統共同作用的狀態並想像感受之,如在暴雨中感受流動。
  3. 觸摸迷走神經並感受之:
  • 腹側迷走神經:頸部頂端至橫隔膜上方。額頭-胸部
  • 背側迷走神經:橫隔膜下方至腹部。腦幹-腹部。切斷身體傳遞訊息到大腦。如感覺不到肚子餓。

 

神經覺/神經感知(Neuroception)

一種偵測、監控系統。了解神經覺,可以讓我們學習辨識情緒真實性探索身體內外在訊息的差別性。神經覺是非認知、非有意地覺察偵測內外在,它是一種潛藏在意識之下的直覺經驗,而它先於我們的思考與感知。

神經覺如何被塑造?

神經覺的內在設定來自於原生家庭。譬如大聲伴隨打罵跟大聲伴隨柔和的音樂,加上父母的表情。這兩種就會促使我們對大聲不同的本能反應,啟動安全或危險的反應。
在塑造過程中,神經覺透過內部、外部、內外部之間,三種意識探索安全或危險的線索。
內部是指傾聽身體之內的聲音,是內感知力;外部是指當下所處的環境及對世界的感受;內外部之間是指兩者之間的互動感知。

練習:
你或你的家人是忽略還是關注神經覺(內在需求、感受),可以問問自己:
「小時後,我的家是什麼樣子…」
「現在,這個家是什麼樣子…」
透過以上自我對話,可以看見過去原生家庭對神經覺的可能發展與影響。當神經覺被原生家庭塑造為某種固定回應模式,它可能影響成年後的行為模式,而且是一種自動化模式。這可能使得現在的想法、情緒或行為,可能不單只是現在所出現的,而是初始設定的神經覺(舊有的模式)滲透到現在,使得現在的反應與實際情況,兩者不符合比例原則。如朋友已讀不回,自己開始出現是不是哪裡犯錯所以朋友才不理會自己,而不斷丟訊息給朋友。但當朋友解釋原因後,對已讀不回的反應,就轉變為較安全的行為反應了。
所以,當神經覺與當下狀況不相符時,我們就要去考慮此刻與過去的關係。可以從強度、持續性及相關性,看見現在是否為當下的反應,還是只是過去的回應來到當下。

問自己:
在這個當下,我這樣的反應是必要的嗎? 還「可以」有什麼其他反應? 運用「可以」,來引導我們的神經系統的移動,因為它帶有允許或被允許的能量,讓我們可以慢慢感受安全而引發內在動力的改變。

神經覺如何探索?

透過自我(身體)、他人、世界(環境)三個層面去探索。

  1. 此刻身體有哪些危險(或安全)線索?
    此刻心跳加速,是危險或是安全的訊息?呼吸急促是焦慮或是開心?
  2. 此刻與他人連結中,有哪些危險(或安全)線索?
    此刻被他人觸碰感到安全或危險?觸碰不同部位的感覺?這裡同時有自己與他人的感覺。
  3. 此刻環境有哪些危險(或安全)線索?
    我身處在這陌生環境裡,初始的感覺如何?如何改變該感覺?即使在熟悉的環境,是否為安全的感受?
神經覺基礎練習圖 / 李奎諺臨床心理師

神經覺基礎練習圖 / 李奎諺臨床心理師


綜合神經覺的描述,我們可以嘗試以下練習:

  1. 回想事件的故事、身體與心情感受如何、(想)在那個當下做什麼、為什麼沒做等。
  2. 裡面有哪些共同或類似的聲音、語調、表情、產生什麼信念想法、在什麼環境、人事物等。
  3. 什麼時候出現?有沒有改變形式?
  4. 可能來自哪裡?何時?
  5. 保存了什麼?捨棄什麼?

安全與危險都是需要的,曾感覺到危險,才知道安全是什麼感覺。如同我們必須感覺痛,才能感覺到健康或舒服是什麼。感覺生命的低潮,才能知道生命是有不同層次,才能知道原來過去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生命就是不斷地尋找參照點,堆疊生命,來看見自己的狀態。

神經覺基礎練習圖 / 李奎諺臨床心理師

神經覺基礎練習圖 / 李奎諺臨床心理師


以下我們可以想像或實際體驗看看:也是筆者的實際經驗。
「在停電的夜晚,拿起習慣用的Zippo佐羅煤油打火機,開蓋的沉悶聲,側刷喀擦,藍色、橘紅火焰燃起,喚醒了交感。這次不是拿起雪茄,而是輕輕地觸碰紅色蠟燭的十字燭芯,直到它也能夠獨立。逐漸感受手與臉的溫暖,此刻腹側擁抱了交感。接著,再搭配藏紅色木盒裡的沉香,點燃吸聞,擴展腹側更多的擁抱空間。」(如下圖)

火既危險炙熱又安全溫暖,它讓我們學會在交感與腹側之間的擺盪,為我們的內在創造更大的涵納空間。
腹側的擁抱圖 / 李奎諺臨床心理師

腹側的擁抱圖 / 李奎諺臨床心理師


共同調節(Co-regulation)

我們人類彼此之間緊密相連,並以多種方式相互影響,通過對身體意識來實現共同調節。身體意識即自律神經的運作,讓我們感到孤立、放鬆、安全、威脅、連結等,在這些覺察與相互調節下,創造彈性且平衡的內在與關係。

共同調節是一種感覺自己與他人的能力,即一個人的神經系統與另一個人的神經系統敏感地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促進彼此情緒平衡與身體健康,其中包含自我調節。所以當我們出生後,就受到共同調節的影響,如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關係,若是不安全的調節,自我調節就會為了生存而反應。因此,也可以說當我們獨立,能夠自我調節之前,依賴是必要條件。這樣我們就不會在獨立時,仍渴望連結或是因為麻木而獨立,而是真正感受到獨立,是獨處的美好,而不是寂寞。

共同調節包含以下四種連結:

我們可以因身旁圍繞他人而感到連結,也可能因身旁圍繞他人而感到寂寞。我們感受到的負面感受或創傷,取決於神經覺,而非實際狀況。因此,共同調節仍受神經覺的偵測模式之影響。

  • 自我:與內在連結,包含思考、情感、身體,三個層面。可以透過「有一部份我……,另一部分的我……」的自我對話,以增進自我的連結。
  • 他人:從個體走向社會性感受,可以透過同時觸摸心臟與臉頰,來感受個體與社會的連結。接著思考平時如何與人連結,什麼方式、頻率、對象、想一起做什麼等。
  • 世界:體驗身在何處,即在家與不在家的感受,進而體驗到歸屬與疏離感。有些人即使離家萬里,仍感覺在家,譬如固定每天與家人說早安或晚安,感受到跨時空的共同調節或連結。還有一種家的感覺是大自然,有些人會有一些經驗,當在森林、大海等大自然環境裡,會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一種歸屬,這是靈魂存有的家。
  • 靈魂:是一種與高我、神靈或動植物之間的連結,這讓我們學習臣服與敬畏。這無關宗教信仰,而是一種很深刻的靈性經驗。

這些有意識的連結都是神經系統的養分,幫助我們在神經系統之間靈活移動,不一定要百分之百具備每一種連結的能力,也許僅有部分方式的連結是你熟悉或覺得有用的,這已足矣。甚至這可以是創傷發生後的保護因子,幫助我們有能力復原。

如何執行共同調節:

  1. 注意自身身體與感官感受(Notice your own body and sensations)
    注意到身體怎麼了? 連結情緒容易抑或困難? 感到心跳很快,還是感到頭暈、疲倦? 感到放鬆抑或焦慮?治療者的經驗如何連結案主的神經系統狀態?你如何知道你是安全的?您是否需要調整姿勢、移動身體、改變呼吸方式,以連結社會參與的神經系統?
  2. 觀察對方神經系統的活動(Observe the client’s nervous system arousal)
    觀察對方的自主神經相關線索。如看起來焦躁不安、煩躁還是有困難靜靜坐著? 或異常靜止、昏昏欲睡? 姿勢是否僵硬?直立還是癱倒狀態?語速的快慢? 眼神接觸?呼吸的快慢與起伏?
  3. 提出自己的覺察並讓對方知道(Offer your awareness)
    自己主動提出或邀請案主分享所觀察到的情緒、感覺變化。探索案主的自我意識和你的觀察是否相同。將注意力放在觀察這些變化與當下討論的內容是否有關?
  4. 反映且接受(Reflect and accept)
    回應、理解且接受案主的感覺與情緒,對其不加以批評。如任何情緒都是有意義的,情緒的背後可能還隱藏著其他情緒,跟著並鼓勵案主去探索。除了語言外,亦可透過語調、肢體動作等非語言訊息,回應案主經歷的事件。
  5. 探索關係裡的相互調節(Explore regulation in relationship)
    透過觀察案主對空間、與人連結的需求,辨識案主在治療中的交流(參與和逃離)的狀況。如,探索彼此坐著的距離是否適當,亦可探索面對面站著的感覺。留意眼神的接觸帶著什麼樣的需求,時而接觸,時而瞥向他處或遠方,詢問對方並表達「我都在這裡」、「這裡是安全的」......等等。在關係持續互動過程,如何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來保持與自身的連結?

以上,我們可以單一練習某個步驟,如此持續每個步驟直到熟悉。在調節過程中,可能是重疊交織的,不一定是一個步驟做完才能進行下一個。

摘自 Dr. Arielle Schwartz 針對創傷壓力症候群與複雜性創傷所提出共同調節的方法,同時提供讀者參考之前的文章:〈嘿....妳的悲傷去哪了? – 如何為創傷建立平衡的節奏與調節方式

共同調節的步驟圖 / 李奎諺臨床心理師

共同調節的步驟圖 / 李奎諺臨床心理師

參考資料:

Connection and Co-Regulation in Psychotherapy

-------------------------------------------------------------------------

筆者之前開過的 創傷 課程,提供參考。

課程題目:

創傷療癒的方法:找回對生命的感覺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透過身體覺察療癒創傷

課程內容:

過去的陰影,不會因為決定不再感受痛苦而消失。它總是伺機而動,而你也知道它躲藏起來,不去看的結果,就是某一天棧道風化,你掉進了海裡。因此,喚醒感覺就是修復棧道,讓我們有勇氣出航或回家。你會如何喚醒感覺呢? 在喚醒的路上,你不斷地遭遇了什麼類似的經歷?歡迎參與講座,透過身體,感受你的感受。


1.2K會員
166Content count
《聽聽心理說的話 PSYCHOLOGY LISTENING》 「人生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而是等著被經驗的現實。」 心理非心裡,卻也說進您的心裡。這裡有一篇篇的生命經驗、心理治療的看見與心理學知識,轉換為療癒性的文字。當您看了,希望能讓您安住當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媽媽,來到這個家,仰頭看著樹葉飄落,她不再抵抗,承接這一切,一切入骨,但她的血液似乎只是侍者,看著、陪著奉獻,在神明祖先前,拿起香點燃,甩了幾下,最後仍要交給父親。 小時候覺得這一切理所當然,長大後,才發現母親這個角色是一個不值得的存在。每次她在準備拜拜要用的食材、香、蠟燭,閉眼祈禱念著南無觀世音菩
背景音樂的停止,就像家停滯在世代傳承的意識、習性中,我們承接並認同該意識,但我們也需要獨立於意識,才可能過著與原生家庭不同的命運。我們就擺盪於原生家庭的窠臼意識的認同與獨立間成長。 Billy用身體舞動說服父親,沒有語言,只有在體育館裡的踏步聲,宣示.. 屋外與屋內的聲音 筆者發現,每當Bi
傷,在咖啡冷掉之前。 愛,亦在咖啡冷掉之前。 在城市的一個角落,有一間咖啡店「纜車之行」。 這是一間能回到過去的咖啡店,如同店名,纜車,載往我們到某一處。因為地形、距離的困難,有了纜車幫助我們前往。 坐在這家咖啡店的某個位子上,就能回到過去。只是想回到過去,有一些規則,若未遵守,就會永遠停留在那個
我們對情緒的涵納,是轉化為愛與慈悲的根基。因此,焦慮的背後可能帶著更大的喜悅。 焦慮的本質是什麼?
不舒服來自哪裡? 又是如何不舒服? 為什麼只有對自己孩子是這樣? 有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難以言喻,也搞不清楚自己怎麼了,但就是有很多情緒。當孩子無法馬上停止行為或情緒,我們只希望一切都能靜止下來時,只好讓孩子陷在聽不見其他聲音的轟隆轟隆聲裡,陷在看不見周遭環境的強烈揮動的手,就像自己...
直到現在,我還不屬於任何地方,但我漸漸能看見生活的影子。 回想那幾年的生活,又或是從躲在門後的那個小男孩開始,我就不屬於任何地方、任何人了,我只是把那些放在我身上,好似我們同在,好似我不孤單,好似......我屬於這裡。 人們劃著假想線的土地,從小在名為家的土地上打滾...
媽媽,來到這個家,仰頭看著樹葉飄落,她不再抵抗,承接這一切,一切入骨,但她的血液似乎只是侍者,看著、陪著奉獻,在神明祖先前,拿起香點燃,甩了幾下,最後仍要交給父親。 小時候覺得這一切理所當然,長大後,才發現母親這個角色是一個不值得的存在。每次她在準備拜拜要用的食材、香、蠟燭,閉眼祈禱念著南無觀世音菩
背景音樂的停止,就像家停滯在世代傳承的意識、習性中,我們承接並認同該意識,但我們也需要獨立於意識,才可能過著與原生家庭不同的命運。我們就擺盪於原生家庭的窠臼意識的認同與獨立間成長。 Billy用身體舞動說服父親,沒有語言,只有在體育館裡的踏步聲,宣示.. 屋外與屋內的聲音 筆者發現,每當Bi
傷,在咖啡冷掉之前。 愛,亦在咖啡冷掉之前。 在城市的一個角落,有一間咖啡店「纜車之行」。 這是一間能回到過去的咖啡店,如同店名,纜車,載往我們到某一處。因為地形、距離的困難,有了纜車幫助我們前往。 坐在這家咖啡店的某個位子上,就能回到過去。只是想回到過去,有一些規則,若未遵守,就會永遠停留在那個
我們對情緒的涵納,是轉化為愛與慈悲的根基。因此,焦慮的背後可能帶著更大的喜悅。 焦慮的本質是什麼?
不舒服來自哪裡? 又是如何不舒服? 為什麼只有對自己孩子是這樣? 有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難以言喻,也搞不清楚自己怎麼了,但就是有很多情緒。當孩子無法馬上停止行為或情緒,我們只希望一切都能靜止下來時,只好讓孩子陷在聽不見其他聲音的轟隆轟隆聲裡,陷在看不見周遭環境的強烈揮動的手,就像自己...
直到現在,我還不屬於任何地方,但我漸漸能看見生活的影子。 回想那幾年的生活,又或是從躲在門後的那個小男孩開始,我就不屬於任何地方、任何人了,我只是把那些放在我身上,好似我們同在,好似我不孤單,好似......我屬於這裡。 人們劃著假想線的土地,從小在名為家的土地上打滾...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擁有多重職業,也就是同時從事兩個或更多的工作。這種生活方式有什麼好處和挑戰呢?你是否適合這種生活方式呢?本文將為你介紹多重職業的定義、優點、缺點和管理方法,希望能幫助你做出明智的選擇。
Thumbnail
當我首次讀到「多重迷走神經理論」這個詞的時候,我真心認為這是一個極度困難的硬科學理論,充滿了各式各樣排外的專有名詞、內部邏輯與先備知識。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卻不斷因為本書的精神與創新而感到驚喜,也充分感受到作者Deb Dana致力於寫出「易於個案和業餘者閱讀」的成果。希望這篇文也可以讓現在正在閱
Thumbnail
經營自己,改變工作性格是必經之路。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真的想要改變?以及願不願承受蛻變當中劇烈的不舒服而已。
Thumbnail
在MCU的觀點裡,不論是<奇異博士2>、<影集洛基>都遵循不能隨意干涉、破壞其他宇宙秩序的規則,否則將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媽的多重宇宙>根本不在意那些,本片沒有所謂的英雄,每位父母卻徒勞無功地期望成為兒女崇拜的對象,有別Marvel以世界/宇宙為己任的傳統英雄價值,從阿爾法宇宙各人......
Thumbnail
母親節的週末,與媽媽觀一同觀看《媽的多重宇宙》。 雖然中文片名很搞笑,英文的較有深意: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一切事物都在當下 其實是一部,科幻片、動作片、家庭片、哲學片都說的通。甚至後半部會讓你掏出衛生紙,因為這是部在彌補關係的電影。
Thumbnail
如果沿著「海的三部曲」的海洋視角發展,我猜測,陳舜臣勢必會觸碰到發生於十九世紀中期著名的「牡丹社事件」,而且很可能以這起牽連臺灣與琉球歷史命運的關鍵歷史事件作為創作題材。
Thumbnail
別再跟風了! 想辦法打造自己的斜/槓/人/生/,才是明智之舉!!!
Thumbnail
English 口語中夾雜的 fuck 或 fucking 之聲ㄧ般可能以爲都是三字經或髒話,......個人認爲,fuck 一語不見得完全是所謂的「髒話」,更貼切的形容應該是混淆了諸多含意於一字或是撞字情況特別嚴重的一個「渾話」。......
Thumbnail
<p>回到故事本身,《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所透露的作者關注,之於其他李安電影,完全是一貫的,也就是在看來題材與類型迥異的全系列李安作品中,貫穿著「人物承受著多重真實的擠壓」的核心。所謂多重真實處境,其實就是我們在生活與生命裡大量遭逢的「為一種以上所愛、所珍視、所無法捨得,互相拉扯」的錯亂與艱難。</p>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擁有多重職業,也就是同時從事兩個或更多的工作。這種生活方式有什麼好處和挑戰呢?你是否適合這種生活方式呢?本文將為你介紹多重職業的定義、優點、缺點和管理方法,希望能幫助你做出明智的選擇。
Thumbnail
當我首次讀到「多重迷走神經理論」這個詞的時候,我真心認為這是一個極度困難的硬科學理論,充滿了各式各樣排外的專有名詞、內部邏輯與先備知識。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卻不斷因為本書的精神與創新而感到驚喜,也充分感受到作者Deb Dana致力於寫出「易於個案和業餘者閱讀」的成果。希望這篇文也可以讓現在正在閱
Thumbnail
經營自己,改變工作性格是必經之路。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真的想要改變?以及願不願承受蛻變當中劇烈的不舒服而已。
Thumbnail
在MCU的觀點裡,不論是<奇異博士2>、<影集洛基>都遵循不能隨意干涉、破壞其他宇宙秩序的規則,否則將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媽的多重宇宙>根本不在意那些,本片沒有所謂的英雄,每位父母卻徒勞無功地期望成為兒女崇拜的對象,有別Marvel以世界/宇宙為己任的傳統英雄價值,從阿爾法宇宙各人......
Thumbnail
母親節的週末,與媽媽觀一同觀看《媽的多重宇宙》。 雖然中文片名很搞笑,英文的較有深意: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一切事物都在當下 其實是一部,科幻片、動作片、家庭片、哲學片都說的通。甚至後半部會讓你掏出衛生紙,因為這是部在彌補關係的電影。
Thumbnail
如果沿著「海的三部曲」的海洋視角發展,我猜測,陳舜臣勢必會觸碰到發生於十九世紀中期著名的「牡丹社事件」,而且很可能以這起牽連臺灣與琉球歷史命運的關鍵歷史事件作為創作題材。
Thumbnail
別再跟風了! 想辦法打造自己的斜/槓/人/生/,才是明智之舉!!!
Thumbnail
English 口語中夾雜的 fuck 或 fucking 之聲ㄧ般可能以爲都是三字經或髒話,......個人認爲,fuck 一語不見得完全是所謂的「髒話」,更貼切的形容應該是混淆了諸多含意於一字或是撞字情況特別嚴重的一個「渾話」。......
Thumbnail
<p>回到故事本身,《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所透露的作者關注,之於其他李安電影,完全是一貫的,也就是在看來題材與類型迥異的全系列李安作品中,貫穿著「人物承受著多重真實的擠壓」的核心。所謂多重真實處境,其實就是我們在生活與生命裡大量遭逢的「為一種以上所愛、所珍視、所無法捨得,互相拉扯」的錯亂與艱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