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在咖啡冷掉之前。
愛,亦在咖啡冷掉之前。
在城市的一個角落,有一間咖啡店「纜車之行」。 這是一間能回到過去的咖啡店,如同店名,纜車,載往我們到某一處。因為地形、距離的困難,有了纜車幫助我們前往。
坐在這家咖啡店的某個位子上,就能回到過去。只是想回到過去,有一些規則,若未遵守,就會永遠停留在那個渴望的時空。
規則......
摘自《在咖啡冷掉之前》
未竟事宜就像黃昏的影子,即使黑夜,仍存在於我們看不見之處。它讓我們委屈、犧牲、沒用、無力、憤怒、恐懼、失落......,這些令自己熟悉、安全的感受跟隨生命的載浮載沉,是我們難以割捨的不願與痛。
為了「完整」,我們這一生往前追尋著,卻忽略或不願回頭,撿拾被遺忘的時空碎片,那是我們遺憾的時光,也是《最好的時光》。
進入那個時光的感受,就像電影,熱燙的咖啡蒸氣凝結成水珠,嘩啦嘩啦落下,形成一片孤身的海。在裡頭滿是人生未竟的碎片,令人無法呼吸,就像溺水般,靠近創傷也是如此感受。
規則5:回到過去的時間,只從咖啡倒進杯子開始,到咖啡冷卻為止。
一直坐在那個位子的幽靈女子,只有等到他離開時,我們才能坐上位子回到過去。但等到她回來時,就必須醒來,這段離開時間是倒下咖啡後,咖啡冷掉之前的時間。
其實那是幽靈給予的「溫柔時間」,因為我們無法沈溺過去,也無法在痛苦裡掙扎許久。但我們可以再選擇一次坐上位子,每次一點一滴地去觸碰創傷,如同咖啡萃取的滴定過程,逐漸讓我們看見原來內在被遺忘許久的溫柔,因為遺忘,讓我們無法溫柔對待未來的自己。
規則1:就算回到過去,也無法見到不曾來過這家咖啡店的人。
規則3:神秘的座位有人,必須等到那個人離席時才能去坐。
規則1、3都有框架、固定的概念,如同未竟事宜、創傷,都是停留(受困)在過去的某一刻,而我們想要改變,只能遵循過去所設下的結界規則。
那些未竟事宜或創傷,是一種被濃縮的時間,在那一刻或那段時光,經歷某種強烈或慢火的身心反應,這一切壓抑且無法釋放,就被擠壓在一刻,如同礦物是經年累月的擠壓、熱力形成,既有時間也無時間的狀態。
創傷,會在特定的人、事件、時間、環境等層面發生,難以避免,可能是刻意的事件,也可能是不經意的發生。也可能我們太多的傷,是因為我們被賦予是誰,而不是「我是誰」,那會讓自己壓抑真實。
無論如何,過了幾年,我們仍會被相同或類似的狀況引動而出現如當時的身心反應,也是現在的反應,所以才說既有時間也無時間,像是時間碎片,亂了順序。
因此,過去未竟或創傷的規則是沒有界線,它破壞了界線,讓時間過度流動,
過去流到現在甚至未來,使我們分不清過去與現在。這條河流,可能隨著我們長大,逐漸堆積淤泥、石塊,讓過去停滯於現在,越來越需要耗費更大力氣讓過去回到過去了。
規則2:回到過去之後無論如何努力,也不能改變現實。
無法改變已成的事實。那我們能改變的是什麼呢?
我認為是意識、行動、情感。
改變了對過去的意識與情感,未來就會出現不同以往的行動,如同《在咖啡冷掉之前》的每一位坐上位子的人,在離開位子後,他們都決定改變,朝向不同以往的生存,開始感受生活,如房木先生決定不再以護理師的身份照顧罹患失智症的妻子,而是丈夫。因此過去無法被改變,但回到過去是一點一滴在為未來累積療癒的力量。我認為房木太太是四個故事裡,最清晰的人,因為失智,她知道無法回到過去,使得他只能期盼未來,他不是想回到過去,而是相信丈夫,未來總有一天會回到過去跟她拿信。她唯一要做的是養成每天到咖啡廳的習慣。
這讓我想到 Irvin D. Yalom 對意義的觀點,於當下全心全意地面對生命的創造與發生,「意義」自然而然會出現。
因此,時間是很好的生命養分,但不是時間療癒了傷,不斷累積當下的時間,豐富自己的生命廣度與深度,「當下」成為了引動器,促使未來療癒過去,如同房木夫妻、時田數與其女兒。
意義一直都在(存在於過去、現在、未來),只是「當下」促使它從「未來」浮現出來,當浮現時,過去就被逆轉為具有療癒的力量了。
只有時田家的女孩才能沖這壺咖啡,來自未來的孩子,為媽媽(時田數)沖一壺咖啡,就像時田數為媽媽沖咖啡一樣。
這讓我們看見未來不斷地與過去相遇,如同孩子與大人的相遇,傷在裡頭不斷重複,療癒也會不斷示現,沖咖啡成了我們當下能做的。是自己、是他人重疊在自己生命裡,而換個角度看,他們也都是自己。
最後,筆者想說:未竟事宜、創傷等,「未完」裡頭隱藏著成長與療癒的可能。「未完」,示現了靈魂引導我們之處。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以更高的視野看待過去。最後跟自己說:生命不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