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真的是,怎說好,生活中甜美的小驚喜。
好看程度大約是是:如果年末回顧我要選出五本2024年看過最喜歡的書,這本必定榜上有名。就是這麽好看!
很老實說,一開始想看這本書,只是因為我最近在狂嗑跩妙,又聽說這本有提到很多《哈利波特》的拍攝花絮,才有點心動(然後Emma還幫這本書寫了序omg)。在網路上搜了一些書評,發現竟然是全好評,就放心買了。
怎麼說呢,我一向對「名人自傳」是不太感冒,總覺得是很自戀/自我中心的人才會出版自傳(我承認是刻板印象)。即使行文如何內斂謙卑,還是能嗅到那種超級自以為是的氣息。又或者是文體所限?好像怎麼寫,都只能是「從自己角度去看自己的經歷」,但人就是很喜歡自我防衛的生物呀,所以多少也會變成「為自己所作所為辯解」或類似顧影自憐之類的,能真實反省自己的部分卻很少。
但這本我才看了幾個章節,甚至還未說到在HP劇組的事情,只是介紹了湯姆的家人和童年試鏡經歷,就推翻了我對「自傳」的偏見了。
1. 我能理解為什麼Emma在序中,會說Tom是一個很容易讓人感到「被看見」的人。與其說他是在寫自傳,其實他更側重的是在寫跟不同人之間交匯。而且他的記憶力和觀察力也真的太瘋,只要是跟對方的互動,即使是很細碎的片段,他都能夠寫出來。彷彿他才是那個小人物,然後每個在他生命經過的人都是大明星。我特別喜歡他寫跟家人的那個部分。
2. 有些人描述感受時,很擅長用比喻法,或是很詩意地形容抽象的情緒起伏。但Tom則用了很具體的事件、很具象的方法去描述他的情緒反應,所以很容易就能代入理解。我覺得這點很棒。
3. 本來我對童星的長大生涯其實沒有多少興趣和了解,也只是停留在「太早嚐到成名的滋味容易走歪路吧?」這種程度。但這裡面提到的掙扎讓我很深刻:
節錄:
「當下我還不懂,但我的眼淚其實是在教我重要的一課。觀眾能從頭看一部電影,想看幾次就看幾次,電影不會消失。但對於演員和劇組人員來說,我們與電影的關係更為複雜。魔法存在於過程中,而這個過程是存在於過去的一段時光。你可以反思這一段時光,你可以為它感到驕傲,但是沒有辦法再來一次。⋯⋯。幾個月來,你都是一個巡迴馬戲團的成員。你們是一個緊密相連的共同體,一起走過十幾個城市,一起用餐,一起演戲,一起搞砸再一起解決問題。你們離開家、離開家人,在遙遠的旅館相聚一堂,雖然不是永遠都能歡笑玩樂,你們還是形成了某種親密的羈絆。然後,突然就結束了。形同代理家庭的這個共同體消散到世界各地,沒了。」
「九歲的湯姆只能在這些情緒的邊緣笨拙地摸索。九歲的湯姆對時間的流逝一無所知。他有興趣的是重返足球場或魚湖,而不是深入分析自己的感受。但當他坐在梳化椅上,紅色鯔魚頭慢慢被剪掉,也許他第一次感受到失去寶貴事物的心情。
同樣的事情將來還會發生,因為每次工作結束時,三十幾歲的湯姆仍然會嚎陶大哭。」
看到最後一句我心還揪了一下。
4. 作者文筆如何我不知道,反正我不是看英文原文(#(感謝偉大的中文翻譯)但鋪排上能讓人看得很順暢。(為什麼我總強調這點,因為這對閱讀體驗真的很重要!!要我一字不漏的看完每一段文字,很難!!我很容易就會走神,或是覺得不重要,然後腦海自動將某些部分省略掉。)書寫的調調也是走英式幽默的路線。話雖如此,還是能在片言隻語中感受到這一切都是鋪墊––為了之後急轉直下的人生經歷,相信這種幽默感在那部分會反過來背刺我(壞透了。
5. 看完這本書,我很高興(或是欣慰?)Tom能用這種輕鬆詼諧但莊重的方式寫完這本書。對於在「正常人」世界出生和長大的我,只能在字裡行間窺探到少許「名聲」這種奇異毒藥的遺害。那種迷失和醉生夢死、那種打開會議室門的驚懼、那場公路上的「逃亡之旅」,離我這種「麻瓜」的生活很遠,但也足夠驚心動魄,更遑論是身處這片混亂當中的Tom本人。情緒困擾其中一個最可怕的地方,是它會令人變得「不再像自己」。但經歷了所有「試煉」、治療和陪伴,Tom還是再度成為了那個能寫出如斯溫暖文字的人。真好。
6. 其實本來也有考慮要看原文的,但實在對自己的Reading能力沒有信心,還是乖乖去看中文版(很感謝譯者的翻譯)。但原來這本還有英文有聲書。而且是:Tom Felton。親。自。朗。讀。British accent。我已經決定會去聽了。多謝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