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憂鬱
但憂鬱的原因不是現正所操持的事物過於繁雜瑣複、晦澀艱難而造成的無法應付
而是「太自由」
亦即整個環境給予我過大的創作空間與論述、詮釋的可能
以至於我不知道要說什麼、寫什麼、創作什麼
沒有明確具體的指引或導入
甚至連基本的規限標準、範疇劃定與章法要求都缺乏或薄弱
我不奢望、渴求手把手的教學與全面引導
但至少主題化、標準化的規章與安排要有
即便是朦朧模糊、
止於言談而一點都不確切細節、具實踐施行之可行性的
無限開張、無垠的拓發擴展
只要做得到
內容可以延伸至遼遠境地、無邊無際
這樣的無限散開表面上看來說好聽點是自由、無拘束
但其實實際做起來只會發現自己落在一個尷尬的處境
即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漫無目的而迷失方向
進而感到徬徨無措、緊張忐忑又頻繁掛心
時不時就會想到、認為自己到現在都還沒有所行動太懶惰、太荒廢了(悲觀自卑的自我質疑否定與慚愧罪惡感亦是此過程中的「必要」階段)
這也不是肇因於那句千古老句「萬事起頭難」的緣故
也不能單純用不想做來作為解釋
而是因為太自由、無界線
一下子能做的內容、可講的東西太多了
範圍太大的創作反而有時會陷入茫然
沒有分類、歸屬、畫限與制約
創作者們就會彷如柔嫩的水
若頓時間盛裝的瓶杯消失不見
水就會塌軟、四散、毫無秩序
一旦人在某進程中在特定場域沒有相關的基本束縛與標準可依循(我們人類真的有被虐屬性
非得要自己被限制在一個特定的主題或有一個公版模組的流水線標準可遵從、並非參考
只要依樣服膺、套入就好
才會心安、舒服並覺得適應、是安全的狀態
認為那才是做事習慣的樣貌與模式)
就會像那水一樣不知道我應該在哪裡、應該做什麼
時時刻刻在乎注意、uptight
也無法、無力真正有所作為或真的動手實踐了
但「一定要做些什麼」的惱人思緒與遐思謬想就會惹得當事人心神不寧
片刻無法放鬆
即使被提供極大空間的創作自由與敘述形式的不侷限性
怎麼做出自己的風格、或如何盡可能的吻合沒有或模糊的所謂「標準」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遲遲沒有下手因素就在於此
因為沒有主題上的限制
相關規定與章程的標準也有說等於沒說
因此自己就會感受到一陣子窒息胸悶式的不知所措、再來憂愁、再來痛苦
擔心因為沒有主題、內容上的限制
就無法將自己想說的、有興趣的全部講到
就算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很少
也不能確定、保證是否能使用到全部相關的語彙、字詞
將該主題完整多元的面面俱到、兼容包納
要說的東西太多(並非太難說)
無法藉由一種單面向的呈表展演全然顯示出來
既然永遠做不完
那就都不要做
或先不要做
等到事到關頭、迫在眉睫的景況
再來投入操作、真正做
心裡也許會較為平衡一點
也比較會有方向一點
因為屆時整個心神、思想就都會隨環境洗染而浸潤在待命的狀態裡
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要逼自己知道
沒有不知所措所以無能無為的時間了
而這「等待」過程中的緊張擔憂則就讓它存在吧
因為是不可避免的、趕也趕不走
乾脆與這樣的情緒共處、嘗試與之調和
至於這種因為沒有自我目標或標準不明晰而造成的個體惴惴不安的情緒
什麼時候才能解脫
就需要看個人的造化、經驗、認知意識與心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