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講道的題目為「被厭棄的基督徒」,提到美國心理學家陶德說的:「有一件事的力量比渴望歸屬更強大,那就是我們害怕被排擠。」(《集體錯覺:為什麼我們寧可欺騙自己,也不敢跟別人不一樣?》,陶德.羅斯(Todd Rose),p71)
我們每個人都害怕被排擠,如上週經文耶穌被故鄉的人厭棄、門徒傳福音會被拒絕、約翰對希律王說真話被砍頭。如果我們是耶穌、門徒或約翰的角色,我們希望被人討厭嗎?
因此提出兩個思考的問題:「教會在本鄉、本族、本家扮演什麼角色?」、「基督徒是否活出正直聖潔的生活?」
上次講道的重點:教會應該學習約翰正直聖潔的角色,在本鄉、本族、本家扮演信仰的良心,不能因為害怕被排擠而昧著良心。所以,教會及基督徒要扮演信仰的良心,並且勇敢活出正直聖潔的生活。
今天的經文延續門徒傳道後(可6:12-13)回來向耶穌報告(可6:30)的故事。經文有三段神蹟:1.五餅二魚讓五千人吃飽。2.耶穌在水上行走。3.摸耶穌的衣角得到醫治。當我們閱讀神蹟的故事,我們看到什麼?是看到魔術的神蹟?還是看到神蹟的意義?
我覺得宗教信仰都有同樣的問題,重視物質的神蹟,大過信仰的意義。例:基督教追求神蹟,渴望病得醫治、看見異象。佛教追求神通,渴望有千里眼、知宿命。道教追求法術,渴望通靈、驅邪改運。
每一種宗教都有追求神蹟的傾向,但追求神蹟不一定是為了認識信仰,更多是追求物理世界的神蹟。例如五餅二魚讓五千人吃飽、耶穌在水面上行走、摸耶穌的衣角得醫治,這都超越物理學、生物學的想像。
如果只看神蹟,卻不看神蹟背後闡述的信仰意義,就會像經文說的:
「51他們又驚奇又困惑,52因為還沒有了解分餅這件事的意義;他們的思想仍舊遲鈍。」(可6:51-52,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門徒「思想仍舊遲鈍」,只看見五餅二魚的物理性神蹟,卻沒有透過神蹟認識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所以神學家加爾文才說:
「攔阻我們認識神的遲鈍是出於我們自己。」(《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約翰加爾文,p33)
日本經濟學思想家齋藤幸平說:
「行銷產業是世界第三大產業,僅次於糧食與能源。」(《人類世的「資本論」:決定人類命運的第四條路》,齋藤幸平,博客來電子書)
行銷很重要,店面裝潢費要高,才能吸引大家來店消費。商品的包裝費是商品價格的10%~40%。還要廣告費,請自媒體網紅藝人來拍影片,如果有錢贊助影集,影集中的演員會協助業配。簡言之,所有的行銷都是為了刺激購買慾,吸引購買的注意力。
前Google公司的設計倫理家崔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提到
「注意力經濟學」的想法,是「爭奪人們注意力的武器競賽。」(《跟耶穌學安靜:戒除空虛的忙碌,活出輕省負軛的人生》,約翰.馬克.寇默(John Mark Comer),博客來電子書)
誰能吸引最多注意力,誰就能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這就是現代社會的行銷學。所以畢德生牧師提出一個有趣的看法,他問:
「為何耶穌不為自己打廣告呢?」(《復活的操練》,畢德生,p104)
如果耶穌懂的行銷,祂有臉書、IG、推特、TikTok,拍一些水上行走的短影音,信主的人數會大大增加。但我們要思考的是:我們是追求行銷的耶穌,還是追求信仰的真理?
我們可能想說,先吸引人來信主,在教導他們認識真理。所以基督教的醫治特會,抓到人性的需求,利用神蹟的吸引力,但卻失去信仰的真理性。
我不是反對神蹟,而是反對用神蹟來行銷信仰。因此,我們在讀聖經的時候,不能只看魔術般的神蹟,應該去理解神蹟背後的信仰意涵。
耶穌的神蹟在表達一件事:生命的本身就是神蹟。
我們無法想像五餅二魚如何讓五千人吃飽?為什麽能在水面上行走?為什麼摸衣角就得醫治?如果將這三個神蹟代換為生活的例子:為什麼教會奉獻愈來愈少,但還有能力買福音車?為什麼水會結成冰,讓人在冰上行走?為什麼剩下半年生命的病患,放棄治療後卻多活了10年?
天主教神學家拉納(Karl Rahner)說:
「我活著,憑的就是神蹟,沒有神蹟,我一天都過不下去。」(《牧者的翱翔》,畢德生,p328)
最近地震造成許多災害,我們看見地殼的變化,發現人是多麽渺小。看著海岸山脈,我們思考著山是怎麼擠壓成這麼高?那要引起多大的地震?看著大海的潮汐,我們思考著海是如何運作,為何能引起海嘯?為何海水不會減少?
大自然的本身就是神蹟,有很多我們無法想像的事情,需要我們用心觀察。
神學家加爾文也說:
「人本身充滿神蹟,值得我們終生思想,只要我們不抗拒這思想。」(《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約翰加爾文,p20-21)
人的身體結構很特別,血液如何運作?吃下的食物如何成為身體的養分?人的大腦更複雜,為什麼可以發明文字、寫詩、欣賞文學、創作藝術、思考哲學?
更奇怪的,為什麼我們能理解上帝的話語?能創造許多不同的宗教?更誇張的,為什麼人能上太空?發明智慧型手機?
所以,生命的本身就是神蹟,生命的本身也是一種奧秘。尤其最特別的一點,就是人類有惻隱之心的靈魂。
馬可福音6章34節說:
「耶穌一登岸,看見這一大群人,就動了惻隱之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群。他開始教導他們許多事。」(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我沒有給「惻隱之心」一個明確定義,所以當提起惻隱之心,可以理解成同理心、同情心、慈悲心,或台語聖經翻譯的憐憫心。
美國作家巴默爾(Parker J. Palmer)認為是耶穌「憐憫」的心,才有後來五餅二魚的神蹟。(《行動靈修學》,巴默爾(Parker J. Palmer),p202-203)
如果沒有憐憫的心,耶穌不會停下腳步教導這群人,也不會有五餅二魚的神蹟。所以最大的神蹟在於人的「憐憫之心」。
社會認知的神經科學家馬修研究認為:
「同理心是社會認知的成就頂點,是社會腦的巔峰。」(《社交天性:人類行為的起點,為什麼大腦天生愛社交?》,馬修.利伯曼(Matthew D. Lieberman),p202)
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同理心。因為有同理心,人類才能同心合力對抗野獸、天災。
英國公共哲學家羅曼·柯茲納里奇(Roman Krznaric)說:
「禁得起時間考驗的核心技能:第一項是同理心等人際技能,人類在這方面遠遠勝過威脅我們就業機會的人工智慧。」(《長思短想:當短視與速成正在摧毀社會,如何用長期思考締造更好的未來?》,羅曼·柯茲納里奇(Roman Krznaric),p255)
AI唯一不能取代的工作,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同理心技能。人與人互動的情感語言(生氣、哭泣、快樂),以及肢體語言(擁抱、眼神、味道),這是AI無法取代的。例如:線上禮拜與實體禮拜,哪種禮拜較能增進人與人的信任關係?
所以不要小看人類的惻隱之心,連佛教的佛陀都說:
「哪樣東西你一旦具備,就等於也具備了其他所有美德?答案就是慈悲心。」(《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道格拉斯.亞伯拉姆,博客來電子書)
所以當耶穌帶著門徒前往偏僻的地方休息時,看見一大群人,祂不是覺得很煩、很累,而是動了「惻隱之心」,看見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群。如果沒有惻隱之心(慈悲心),我們看到的是自私、競爭與慾望。
例如經文的門徒發現天晚了,對耶穌說:
「35天晚了,這裡又是偏僻的地方,請叫大家散開,36讓他們自己到附近村莊買食物吃。」37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吃吧。」他們問:「你要我們去買兩百塊銀子的餅來給他們吃嗎?」(可6:35-37,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首先,這一群人不算婦女與小孩至少有五千的男人。門徒想讓這群人分開,讓他們在偏僻的地方,為著自己的食物、生存去競爭、廝殺。但耶穌想的不一樣,祂想招聚大家,一起共享晚餐,所以才說:「你們給他們吃吧。」
但問題又來了,門徒說:「你要我們去買兩百塊銀子的餅來給他們吃嗎?」在當時的社會,兩百塊銀子等於一個工人兩百天的工資。(《聖經研讀本》,台灣聖經公會,p1113,註6:37)
我工作兩百天,不吃不喝才有兩百塊銀子,我捨得「給」出去嗎?因此美國作家巴默爾認為耶穌這句話「你們給他們吃吧」包含這樣的認知:
「當我們從「買」轉為「給」,從「讓眾人競爭」轉為「奉獻我們自己」,群體和豐盛就會產生。」(《行動靈修學》,巴默爾(Parker J. Palmer),p208-209)
我們可以試著觀察,無論哪一種宗教信仰,如果只求物質神蹟的人,是否很少願意犧牲奉獻?因此基督徒所求的神蹟到底是什麼?是魔術的神蹟?還是信仰的意義?
一位有惻隱之心的人,他看到的是犧牲、奉獻和造就群體的豐盛。因此基督信仰的本質不是只求神蹟,而是在困難中找到信心的源頭。
馬可福音6章50節,門徒看見耶穌在水面上走,以為是鬼非常驚慌,然後耶穌對門徒說:
「放心,是我,不要怕!」(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或許我們像門徒一樣,思想遲鈍、或許我們遇到困難時,容易產生懷疑。雖然我們思想遲鈍、容易懷疑,但耶穌這句話,讓我們找到信心的源頭。
我很喜歡神學家齊克果的一個比喻,他說:
「躺在七萬噚水深處的危險,以求在那裡找到上帝。」他還說:「若無風險,就無信仰。」(《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J. L. Schellenberg,p175-177)
當我們思想遲鈍、信仰懷疑的時候,或許正是尋找上帝的契機。如果沒有經歷危險,我們如何知道上帝與我同在。如果信仰沒有經過火煉,我們如何爐火純青,找到信心的源頭。
最後,引用日內瓦神學家亨利.莫杜(Henry Mottu)的問題,作為回家思考的功課:
「當上帝失去了祂在我們內心的深度,難道我們不會失喪了我們的人性嗎?」(《冒險的上帝:20世紀12位偉大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之巡禮》,亨利.莫杜(Henry Mottu),p168)
盼望,我們的信仰能有深度,不是追求表面的神蹟,而是潛下七萬噚的深水處,去尋找信仰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