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5 【甜言蜜語話糖史】臺灣第一座現代化糖廠——橋頭糖廠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ks06qli000i01y23b070en2
哈囉,大家好,我是軒豪,這是我們「甜言蜜語話糖史」第二集的播出,感謝您的收聽。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的糖廠—橋頭糖廠」的故事,希望您會喜歡。
在說橋頭糖廠的故事之前,我想先解釋一下「現代化」這個詞的定義。「現代化」是一個非常多義且歧義的名詞,我僅摘錄「國家教育研究院」在「教育大辭書」中較為簡單的定義:
===
現代化(Modernization)為一種社會變遷現象,意指社會從傳統社會或前現代社會(pre-modern society)轉化為現代社會(modern society)的過程。涉及的層面包括工業化、都市化、世俗化、民主化或理性化等。
==
如果你拿這個「現代化」的定義來看台灣1901年前後的糖業發展,橋頭糖廠的設立,真的是台灣最開始進入現代化的開始。
有人說,咦?台灣的現代化,不是從1875年牡丹社事件後,由沈葆禎推動洋務運動開始的嗎?之後福建巡撫丁日昌、岑毓英、台灣道劉璈等人或多或少也推動一點,然後劉銘傳接棒,繼續發展,如第一條鐵路、第一條鐵路隧道、第一個自辦電力公司、第一條電報線等,這些的第一,不僅是台灣的第一,也是清帝國的第一。
確實,要這樣講也沒錯,我們不否定台灣有這些好官來建設,尤其是劉銘傳,是最有熱情、最有幹才的一位,也願意放棄福建巡撫,來台開發,施展抱負的人。
但很可惜,縱使劉銘傳為台灣建設這麼多個「第一」,卻因為官場的派系鬥爭,在1891年離職,因而中斷了許多在台多項建設,而繼任的邵友濂,也沒有繼續劉銘傳的計畫,還終止了劉銘傳較有建樹的計畫,如在基隆設立的台灣金砂總局以及在暖暖、瑞芳、四腳亭、頂雙溪的分局,還有台北新竹段的火車於1894年通車,但是邵友濂也沒有想繼續南延的意思,就給中止了,直到日本統治台灣後,在1908年(明治41年)完成北從基隆,南到打狗(高雄)的縱貫線鐵路。
有學者說,1894年的甲午戰爭,是驗收清帝國與日本進行洋務運動成果最好的試金石,這兩個國家,同樣深受西方國家的侵略,被迫開國,也同樣進行洋化的自強運動,然而甲午戰爭的勝利,證明治維新的成功,清末的自強運動失敗。而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官場鬥爭,使人才無處施展抱負,劉銘傳,便是明例。
而為什麼我說,台灣真正的現代化是從糖廠開始?我們就必須先從明治維新的三大政策之一的「殖產興業」說起。
殖產興業(日語:殖産興業/しょくさんこうぎょう shokusan kōgyō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指的是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提出的三大政策之一。具體內容是:運用國家政權之力量以及國庫資金,以各種政策為槓桿,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並以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以西方國家推動近代化進程的過程為學習典範,大力扶植日本資本主義的成長。
而我們在上一集提到台灣糖業之父新渡戶稻造在考察完台灣糖業之後,說了一句「殖產興業之要在製糖」,很明顯就反映出新渡戶稻造深受明治維新「殖產興業」思維的影響。而台灣總督府在發展新式糖業的「台灣糖業獎勵規則」幾乎完全採納新渡石稻造的「糖業改良意見書」而成;「台灣糖業獎勵規則」可以說是日本國家公權力所介入保護糖業的基本大法,也可說是明治維新「殖產興業」政策的實踐,這也莫怪為什麼「台灣糖業獎勵規則」 規定僅適用於新式製糖工場,舊式糖廍(音同「部」)不得引用的原因。
這裏要解釋一下什麼是舊式糖廍(音同「部」)。舊式糖廍(音同「部」)是古早農業時期的製糖所,由壓榨甘蔗的棚屋和煮糖的熬糖屋所構成。棚屋中,設有一壓榨甘蔗汁的石車(或石轆),以牛作為動力,拖動石磨榨汁,之後,蔗工再將甘蔗汁擔到熬糖屋,以孔明鼎(大鍋)煮糖,使其水分蒸發形成糖膏,再讓糖膏冷卻,便成古早人所吃的紅糖。這種糖廍的製糖方法,在明朝科學家宋應星 所著的《天工開物》有所記載。
糖廍缺點在於生產品質無法平均,也無法大規模生產,更無法符合「殖產興業」的思維與目的,因此,設立一座新式糖廠,就有所必須,橋頭糖廠就是在「殖產興業」下的「台灣糖業獎勵規則」誕生。
「台灣糖業獎勵規則」的內容如下:
第一條:對於甘蔗的耕作者或是從事砂糖的製造者,經台灣總督所認可的,發給如下的所列費用之獎勵金:
1、蔗苗費與肥料費。
2、開墾費。
3、灌溉費或排水費。
4、製糖機械器具費。
第二條:以台灣總督所訂定的原料數量而事砂糖製造者,可得到補助金。
第三條:對於開墾官有地而事甘蔗耕作者,毋須交土地租金,待耕作成功後將免費付與其業主權。
如此的規定,可真是做到對從糖業者無微不至的保護。接著新興製糖(1903年,創立資本金24萬日圓)、塩水港製糖(1904年,30萬日圓)、明治製糖(1906年,500萬日圓)、大日本製糖(1907年,2700萬日圓)、帝國製糖(1910年,500萬日圓)等等相繼創立。由此可見,日本本國財閥的資本大量傾注台灣,台灣本地舊有的糖廍就只有走入衰退一途,但另一方面,也開啓了台灣進入現代化的時代,橋子頭製糖所(今橋頭糖廠),就是劃時代的標幟。
我們將時序拉到今天;今日的橋頭糖廠已轉型為休閒遊憩的場所,其製糖工業遺址、日式木屋、防空洞、紅磚水塔等,皆保存良好,其中最醒目的是黑銅聖觀音像與社宅事務所了,您可能沒想到社宅事務所的設計,居然跟「抗日三猛」之一的林少貓有關!
1902年1月15日,橋子頭工場開始運轉,同年5月25日,完成第一次製糖。然而,剛成立的橋頭糖廠,其實不太平靜,因為從1895年年底至1902年,台灣各地持續出現抗日運動,其中北部的簡大獅、中部的柯鐵處、南的林少貓是規模較大的抗日勢力,人稱「抗日三猛」,這三猛中,以林少貓和橋頭糖廠較有關係。
林少貓,生於1865年,號義成,又稱「小貓」。1897年率眾截鳳山、潮州間,聚眾數百人於鳳山城南風嶺起事抗日。隊伍迅速成數千人,常襲擊鳳山縣城、阿緱街等處日軍。據台糖公司高雄區處負責文資業務的同仁吳亞璇的說法,從日治時代留下的發展史、重要人物傳記與老員工口述,林少貓曾率領800人突襲橋頭糖廠,與之對決的糖廠社員僅寥寥數十人,逼得當時的工場支配人山本悌二郎緊急求助在東京的兒玉總督派兵救援。
那時不像今日有便利的網路、交通能夠來聯繫,但總督認為糖廠是重要經濟建設,於是下令派兵至橋頭糖廠支援,此後,橋頭糖廠長期就有配備70名士兵駐守廠區,糖廠社員亦訓練30個壯丁共同來防禦。林少貓的突襲也影響了橋頭糖廠建築上的設計,仔細觀察社宅事務所的女兒牆,便會看見牆上有一排方型孔洞,這些方孔便是置槍用的「槍孔」,而社宅事務所大門前的平台甚至曾設有大砲!大家可以想像上班到一半要扛起槍砲迎接敵人的來襲,可知當時的情勢有多麼緊張!
那,林少貓後來怎麼了呢?下場可說是十分悲慘。1899年,南部望族陳中和打狗(高雄)、阿緱(屏東)的仕紳出面為日本政府招撫林少貓,起初林少貓並不接受,接著林少貓向日本總督府提出十個條件,要求總督兒玉源太郎接受,他才願意接受招安。這十個條件主要內容是要求日本承認他在鳳山後壁林一帶的勢力範圍,包括不能向他徵稅,也嚴日軍往來、部下犯法,他自行審理等,同時表明「兒玉以至誠之心恩待少貓,少貓以至誠之心報效兒玉」並給授產金二千元。
日本的兒玉總督答應了,自此林少貓暫時確保了自己的勢力範圍。確保勢力範圍的林少貓,開始致力經營農商,先後開墾水田百餘甲,並創建糖廠、釀酒廠等,其經營手法之高,不下於北部歸順日政當局的陳秋菊與迎接日軍的辜顯榮。
日本人甚至讚嘆他「治產貨殖之才為諸匪所不及」。另一方面,歸順後的林少也儘量絡日本官吏,以圖自保。日本台灣總督府的《憲兵隊史》記載,林少貓歸順後,兒玉總督南巡時,林少還迎竭於阿緱街。
但林少貓歸順不到五個月,日本人就違背與林少貓的約定,開始逮捕林少貓的部屬,到了1902年5月,日本人全面誘殺的計畫準備妥當後,少貓終於被屠殺,
下場令人不勝唏噓
說完林少貓的故事,再說說「黑銅聖觀音像」的由來。「黑銅聖觀音像」是由首任社長鈴木藤三郎令自已的「鈴木鐵工所」鑄造,並在明治35年(1902)8月18日橋子頭製糖工場開始運時,捐獻出來,作為製糖所的守護神。這對處在艱辛的作業現場和生活環境中,時時祈求觀音保祐工場平安無事故,也帶給作業員心靈求贖與安心,由此可知鈴木藤三郎對觀音信仰的虔誠。
鈴木藤三郎,人稱製糖王、發明王,他認為製糖產業本應是國家產業的支柱,也就是「殖產興業」概念,因而在明治二十九年(1896)前往美國和歐洲,視察製糖產業,採購製糖機械,歷時一年後回國。他對台灣發展新式糖業十分看好,因此在台灣總督府確立糖業為重點發展產業的過程中,他的貢獻良多,後來他辭去社長職務,返回日本,成立了「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並定在虎尾溪畔五間厝聚落設立「五間厝粗糖工場」,也就是後來的虎尾糖廠,但直至1906年12月才取得設立許可。 關於虎尾糖廠的故事,我將在下一集「【糖都】之父—虎尾糖廠」中詳細說明。
再將焦點拉回黑銅聖觀音像,該銅像是由銅雕大師大熊氏廣打造原型,眉間的白毫據說是鈴木藤三郎把自己的金袖扣化後鑄入,而如此這座佛像全臺僅此一尊!
據台糖高雄區處的說法,一般觀音像都是白色,唯獨橋頭這尊為黑色,佛像並非被香火燻黑,因為佛像額頭的白金石及本身的檀金色太引人注目,為了防止被偷走決定將祂漆黑,經過百年時光,如今已成獨有特色;此外,就連聖觀音設置方位都有學問,佛像面朝偏北方,正面對著製糖工場凝視廠房,意味著可鎮宅(社宅事務所),一方面可加持開工、生產順利以及人員的平安,但也有傳說指出是面朝日本東京,向祖國致意。
時至今日,黑銅聖觀音已成為橋頭糖廠的守護神,也是橋頭居民的主要信仰,附近廟宇的遶境活動也會特地停留在觀音像前,而無論今日民眾的信仰為何,大家都希望觀音能夠保佑其平安。
結語:小回顧、現代性、衝突
故事講完了,讓我們做一點簡單的回顧,19世末,清帝國與日本皆因西方列強侵略,各自開始了自強革新運動,而台灣的現代化,也是從那時開始,劉銘傳是建設最多的一位,只可惜因人事鬥爭,使得台灣現代化沒有再繼續。1894年的甲午戰爭檢驗清、日兩國洋務運動成果最好的試金石,然而日本取得甲午戰爭的勝利,證明治維新的成功,清末的自強運動失敗。
日本明治維新,高唱著「脫亞入歐」,對台灣已有一套殖民統治的規劃,尤其「殖產興業」的思維,使得糖業成為日本在台灣所扶植的重點產業,而橋頭糖廠是首座新式糖廠,也是台灣進入有系統、有計畫、更為深入推動現代化的開始,這座糖的對台灣的重要性與歷史意義在此。
另一方面,日本「脫亞入歐」的思想與決策,自然帶給對台灣在各方面在轉型為現代化社會的衝擊,這些衝擊有思想的、文化的、科學的、資本集中、科技的,林少貓的抗日,雖有民族大義,但也有據地為王的私欲;而在日本現代化的殖民行政體制下,豈容許其殖民統治的境內出現據地為王的局面?林少貓如果真以為日本當局會真簽訂那種承認他們據地為王的條款,那是過於天真。
下一集,我們將追隨橋頭糖廠首任社長,也是虎尾糖廠的創建者—鈴木藤三郎腳步,講講「台灣【糖都】之父—虎尾糖廠」的故事,歡迎您繼續收聽、按讚、分享與留言喔!
參考資料:
一、書籍:
1、《台灣百年糖紀》,楊彥騏 著,台北:果實出版,2001。
2、《圖解台灣史》,廖宜芳 著,台北:易博士文化出版,2004。
3、《締造台灣的日本人》,黃文雄 著、楊碧川 譯,台北:前衛,2009。
3、《台灣總督府》,黃昭堂 著、黃英哲譯,台北:前衛,2013。
3、《台灣史100件大事(上)》,李筱峰 著,台北:玉山版社,2017,第一版三十刷。
5、《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田野踏查》,金子展也 著、陳嫺若 譯,台北:野人出版,2020
二、網路文章:
1、〈現代化Modernization〉,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網址: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3367018/?index=3
2、〈殖產興業〉,維基百科。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E%96%E7%94%A2%E8%88%88%E6%A5%AD
3、〈年代動盪,開工祈順,觀音座落橋糖後大吉〉,《台糖通訊》2091號(2019年9月號),吳亞璇 著。網址:https://www.taisugar.com.tw/monthly/CPN.aspx?ms=1447&p=13387480&s=13387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