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人、與「書」的相遇:讀《過於喧囂的孤獨》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首刊於開根好,特此致謝

「我」到底是誰呢?人生在世(being in the world)[1],總是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本文在這裡並不想進入深邃的哲學或心理學的探索(當然那也很有趣),而只是想指出一個往往存在於我們的經驗中、卻被我們忽視的側面:人總是「因著他人而塑造自我」。

臺灣的公民課本有所謂的「重要他人」一說,不論它的理論細節是否盡屬正確,但是其核心主張卻是很自然、很難以反駁的:孩子的性格,非常深、非常難以避免的受到對他而言重要的人,如爸爸、媽媽、撫養者等的影響,無論是善的影響或是惡的影響。

小孩子是如此,大人又何嘗不是呢?人,只要是人,就總是生存在一個關係網絡中,並且基於這個隨時在變動的關係網絡,激發自己的想法、欲望和做出決定。這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法排除的基本事實。

不過,當我們把目光轉向赫拉巴爾的《過於喧囂的孤獨》一書,我們會發現:書中男主人公的生活,和本文前面所說的那一套道理似乎相當不同。書中除了第一人稱視角的人物「我」(漢嘉)之外,其他他身邊的人,他認識的人,他所想到的人,都像是籠罩在一團迷霧之中,沒有非常具體的個性和形象。他的身邊並不是沒有人存在;而是彷彿他的生活中有某種事物,對於他的性格和感受的塑造,比起人類,有更大、更持續不斷的影響。

「書本」與「他人」:《過於喧囂的孤獨》中的隱密聯繫

小說中的安排是這樣:主人公漢嘉是在廢紙回收站工作的工人。每天,他日常的工作就是把許多珍貴的書籍,放進機器裡面,扯裂、絞碎、銷毀。不過,在銷毀之前,他會把這些珍貴的書籍讀完,因此也養成了淵博卻又帶點無可奈何意味的學識。《過於喧囂的孤獨》的開頭這樣說道:

三十五年來我用打包機處理廢紙和書籍,三十五年中,我的身上蹭滿了文字,儼然成了一本百科辭典——在此期間我用打包機處理掉的這類辭典無疑已有三噸重,我成了一只盛滿活水和死水的罈子,稍微側一側,許多滿不錯的想法變會流淌出來,我的學識是在無意中獲得的,實際上我很難分辨哪些思想屬於我本人,來自我的大腦,哪些來自書本,……。

[2]這些敘述,在在印證了「書」對主人公性格的影響;猶如本文前面說到的,活在同一個關係網絡中,人與人之間的影響。

通過這樣的途徑,我們會發現:在我們所生存的這個關係網絡中,對於我們有重要影響的「其他事物」,其實並不止於人類;而也可以是大自然、科技,或是「文本」等等。[3]以此來看,「他人」一詞確實不足以完整涵蓋所有對人有重要影響的、這個世界的「其他事物」。雖然「他者」一詞始終沒有進入中文的日常語言中,但是它的意思無異於我們上文所說的,涵蓋人類與非人類、與我們的生命有所交涉,卻又不是我們自己一切事物。所以,我們的確有好的理由明確的使用「他者」這一詞語,來幫助我們分辨、討論和思索許多重要的問題:不論那些問題是小說的,或是關於我們感受最深的實際生活的。

淤泥中的他者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小說《過於喧囂的孤獨》的敘述中,「書」與「人」的際遇,起了一種深深的互相呼應的關係。在書中所描寫的時代背景下,再怎麼珍貴的書,也只能被扯爛、付之一炬,不見天日。只得躲進人的腦海裡。類似的,當赫拉巴爾在講述主人公和曼倩卡的愛情故事時,他們二人的形象在情節的安排下,總是不得不的和髒污連結在一起,無法脫身。作者以感嘆的語氣這樣寫道:「這是曼倩卡生命中的第二章,她注定要忍受恥辱,永遠與榮譽無緣。」[4]珍貴的東西,無論是人也好,事物也好,關係也好、愛也好,在那樣不自由的時代底下,總是必然的遭受磨難。

的確,珍貴的東西在任何時代,都可能遭受磨難;但是,我們又怎麼可能跨越他們實際生存的時代,實際生活的處境,來理解任何一個人、一件事物的生命、悲傷和價值呢?

不過,即使人和事物總是被時代與環境所限制著,總是帶著缺憾與遺憾生存,但是我們(不論人類或非人類)所抱持的一切,總是會留下蹤跡,縱然是很隱微的。正如特定的書和曼倩卡在結局到來之前,都離開了主人公,但是,他們也塑造了主人公的性格,持續不斷的。從相遇的時刻,一直到他的生命結束。「天道不仁慈,但也許有什麼東西比這天道更為可貴,那就是同情和愛,......。」[5]

在困頓的實際生活的世界中,我們相濡以沫,在世界的大海中互相成為對方的波瀾。

註解:

[1]唐君毅以中文熟習的「人生在世」一詞解釋海德格所說的「在世存有」(being in the world)之意,可見於唐君毅《哲學概論》。

[2]博胡米爾.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著,楊樂雲譯:《過於喧囂的孤獨》(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頁13。

[3]這個意思猶如沈清松強調「自然」也是人所不可或缺的「他者」。沈清松:〈在批判、質疑與否定之後——後現代的正面價值與視野〉,《哲學與文化》第27卷8期(2000),頁710。

[4]博胡米爾.赫拉巴爾著,楊樂雲譯:《過於喧囂的孤獨》,頁53。

[5]博胡米爾.赫拉巴爾著,楊樂雲譯:《過於喧囂的孤獨》,頁92。

2024/07/05

內容總結
過於喧囂的孤獨
4
/5
67會員
136Content count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傅元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其實不只是口中說出的是語言,從我們嘴裡吃進去的,也是語言。「食物」也可以作為一種語言。
5/5吃飯沒?:探訪全球中餐館,關於移民、飲食與文化認同的故事
我借用Kac一句精彩簡潔的話,來作為本文結論:「在數學中,邏輯是一種牢固的制約,只能提供『不可避免性』的結論,但是『驚奇』的要素必須來自邏輯的外部,透過想像力與洞察得到。」
去搜索其他同樣流落在社會上、卻有獨立的成績的知識分子(古今不論),我想這是我給自己近期暫定的一個目標。
對他來說,那個人既是倚靠,也是枷鎖。
本文主要探討鍾肇政小說《怒濤》所涵的語言觀與文學風格。首先以語言認同為標準,梳理《怒濤》中不同角色與群體的相互關係。再基於此,歸結出小說中的「重要情節-結論」發展路徑。最終推論鍾肇政的語言觀為:藉以習得的語言(日語)作為一種載體,可以與所承載的內容(青年知識分子的價值理想)分開。
5/5鍾肇政的小說《怒濤》
如果有一天佛洛伊德和C.S.路易斯相遇,坐在客廳而不是診療室的椅子上聊天,辯論。那時,他們會怎麼樣?他們會改變心意嗎?
其實不只是口中說出的是語言,從我們嘴裡吃進去的,也是語言。「食物」也可以作為一種語言。
5/5吃飯沒?:探訪全球中餐館,關於移民、飲食與文化認同的故事
我借用Kac一句精彩簡潔的話,來作為本文結論:「在數學中,邏輯是一種牢固的制約,只能提供『不可避免性』的結論,但是『驚奇』的要素必須來自邏輯的外部,透過想像力與洞察得到。」
去搜索其他同樣流落在社會上、卻有獨立的成績的知識分子(古今不論),我想這是我給自己近期暫定的一個目標。
對他來說,那個人既是倚靠,也是枷鎖。
本文主要探討鍾肇政小說《怒濤》所涵的語言觀與文學風格。首先以語言認同為標準,梳理《怒濤》中不同角色與群體的相互關係。再基於此,歸結出小說中的「重要情節-結論」發展路徑。最終推論鍾肇政的語言觀為:藉以習得的語言(日語)作為一種載體,可以與所承載的內容(青年知識分子的價值理想)分開。
5/5鍾肇政的小說《怒濤》
如果有一天佛洛伊德和C.S.路易斯相遇,坐在客廳而不是診療室的椅子上聊天,辯論。那時,他們會怎麼樣?他們會改變心意嗎?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創造歷史似乎對人類總有著不可思議的魔力,而這樣的慾望也促使人類去發現、探索,只為了成為某項紀錄的「第一人」;但這樣的過程並不總讓人喜歡,甚至通常宿命地必定會經歷苦難,《世界盡頭的瘋人院:史上首支成功度過南極冬季的探險隊求生錄》所說的,正是這樣的故事。
Thumbnail
《沒人雇用的一代》作者詹姆士・布拉德渥斯是英國的記者,作者說:「本書談的是二十一世紀的勞工階級生活。書的主旨是記錄轉變,描述工作如何從一種驕傲淪為無情無人性、對尊嚴的踐踏。」
Thumbnail
如同編輯將文章集結後,分成「時代發生在她身上的事」與「她所看見的那個時代」兩個比重相當的部分,本書的主體是作者唐香燕本人,雖然她是美麗島受難者的家屬,但也不僅僅是如此;而《時光悠悠美麗島》寫的,則是她個人的生命經驗,台灣歷史只是配角。
Thumbnail
這本書在探討日本文學裡面的空間概念。 並不能說很容易讀,因為它其實是一篇一篇的論文集結成冊的,但是真要閱讀也不困難,要說的話,最難讀的應該是序,很像在看數學書,文組人頭有點昏,哈哈。 以下介紹我比較有感觸的幾篇文章。 📖焦土之聖性 作者: 前田愛
Thumbnail
《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一書重新思考藝術創作方式之間的不同區別,對作者保羅・阿登納 (Paul Ardenne)而言,「生態」不單是主題,更是方法和態度。書中介紹了在創作中思考自然、體會生態時所提出的疑問,使我們能以嶄新的方式思考未來。
Thumbnail
對於筆者而言,台灣本土桌遊彷彿橫空出世,若真的要思考過去玩過的桌遊,大概也只有「大富翁」,直到這本由桌遊收藏家完成的作品,出現在筆者的推薦購買列表上,才完全打破了這樣的迷思。
Thumbnail
「自由」或許是現代人心中的普世價值,尤其是在看見香港反送中、維吾爾族集中營,甚至是近期阿富汗女性再度籠罩於塔利班陰影下等事件,更讓人強烈感受到自由的可貴。然而,縱使生活在最為開放民主的社會,人真的有可能自外於所有條件,達到全然的自由嗎?對於小說家陳思宏而言,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Thumbnail
永靖,永靜。明明是家鄉,卻成為一輩子都想逃離的地方。逝去的成為孤魂野鬼,倖存的迷茫飄蕩,回憶形成枷鎖困住人與鬼,讓彰化的小地方,成為陰魂不散的鬼地方。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創造歷史似乎對人類總有著不可思議的魔力,而這樣的慾望也促使人類去發現、探索,只為了成為某項紀錄的「第一人」;但這樣的過程並不總讓人喜歡,甚至通常宿命地必定會經歷苦難,《世界盡頭的瘋人院:史上首支成功度過南極冬季的探險隊求生錄》所說的,正是這樣的故事。
Thumbnail
《沒人雇用的一代》作者詹姆士・布拉德渥斯是英國的記者,作者說:「本書談的是二十一世紀的勞工階級生活。書的主旨是記錄轉變,描述工作如何從一種驕傲淪為無情無人性、對尊嚴的踐踏。」
Thumbnail
如同編輯將文章集結後,分成「時代發生在她身上的事」與「她所看見的那個時代」兩個比重相當的部分,本書的主體是作者唐香燕本人,雖然她是美麗島受難者的家屬,但也不僅僅是如此;而《時光悠悠美麗島》寫的,則是她個人的生命經驗,台灣歷史只是配角。
Thumbnail
這本書在探討日本文學裡面的空間概念。 並不能說很容易讀,因為它其實是一篇一篇的論文集結成冊的,但是真要閱讀也不困難,要說的話,最難讀的應該是序,很像在看數學書,文組人頭有點昏,哈哈。 以下介紹我比較有感觸的幾篇文章。 📖焦土之聖性 作者: 前田愛
Thumbnail
《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一書重新思考藝術創作方式之間的不同區別,對作者保羅・阿登納 (Paul Ardenne)而言,「生態」不單是主題,更是方法和態度。書中介紹了在創作中思考自然、體會生態時所提出的疑問,使我們能以嶄新的方式思考未來。
Thumbnail
對於筆者而言,台灣本土桌遊彷彿橫空出世,若真的要思考過去玩過的桌遊,大概也只有「大富翁」,直到這本由桌遊收藏家完成的作品,出現在筆者的推薦購買列表上,才完全打破了這樣的迷思。
Thumbnail
「自由」或許是現代人心中的普世價值,尤其是在看見香港反送中、維吾爾族集中營,甚至是近期阿富汗女性再度籠罩於塔利班陰影下等事件,更讓人強烈感受到自由的可貴。然而,縱使生活在最為開放民主的社會,人真的有可能自外於所有條件,達到全然的自由嗎?對於小說家陳思宏而言,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Thumbnail
永靖,永靜。明明是家鄉,卻成為一輩子都想逃離的地方。逝去的成為孤魂野鬼,倖存的迷茫飄蕩,回憶形成枷鎖困住人與鬼,讓彰化的小地方,成為陰魂不散的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