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洛伊德之後談「更好的生活方式」:讀《兩種上帝:我們該信什麼,該怎麼活?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與文學家路易斯的終極辯論》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首刊於開根好,特此致謝

如果有一天佛洛伊德和C.S.路易斯相遇,坐在客廳而不是診療室的椅子上聊天,辯論。那時,他們會怎麼樣?他們會改變心意嗎?

主題:佛洛伊德與C.S.路易斯可能的辯論

我們不會知道這個答案。因為,佛洛伊德和路易斯生活的時代雖然有所重疊,但兩人卻相錯而過;當路易斯正值壯年,意氣風發,在英國文學圈緩緩升起時,佛洛伊德早已垂垂老矣。如果廣泛一點的說,我們也可以說已經看到了C.S.路易斯與佛洛伊德之間的「辯論」;只不過,我們卻完全聽不見佛洛伊德的答話。C.S.路易斯許多討論思想的文字,主要是在佛洛伊德以他劃時代的心理學理論成名之後,才書寫出來的。或者說,是C.S.路易斯讀了佛洛伊德這位了解人性的「前輩」的著作之後,再單方面的批評他。歷史是一條單行道;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只能聽見「後來者」C.S.路易斯的聲音,卻聽不見佛洛伊德對C.S.路易斯的反擊。這樣的所謂「辯論」怎麼會有意思呢?

這樣的說法看似言之成理,只不過,只要有人能夠藉著佛洛伊德與C.S.路易斯之間的「論辯」的這個主題,寫出一本精彩的、讓我們更了解人性、幫助我們學習讓生活過得更好的書,就足以駁斥以上的論斷。精神醫學教授阿曼德.尼科利(Armand M. Nicholi, Jr.)所寫的《兩種上帝:我們該信什麼,該怎麼活?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與文學家路易斯的終極辯論》,正是一本這樣的著作。

閱讀:在佛洛伊德與C.S.路易斯之間探索「人性」

我們在前面提到:C.S.路易斯生活在佛洛伊德「之後」,所以在這一場所謂「論辯」中佔盡便宜;反正佛洛伊德無法答話(或是沒有年輕時的精力來答話),那麼,我們要怎麼批評佛洛伊德,或是推出比他更好的論點,看起來都非常的順當。不過,從另一個方面看,其實這個「之後」也裨益了我們讀者。

本書作者尼科利是精神醫學教授,可以說,在他求學的那個年代(尼科利生活於1927-2017),佛洛伊德所寫的這些著作,可能就佔了精神醫學領域(理論性)研究的絕大部分。從這個角度來看,尼科利和C.S.路易斯都是佛洛伊德的「讀者」。那麼,如果像他這樣一位(精神醫學)專業的讀者,也認為C.S.路易斯對佛洛伊德的批評是有道理的,或至少是值得參考的,似乎便是在告訴我們:可以更重視C.S.路易斯這位文學家(「業餘」的心理學家?)對「人」的論點。不要太快的就說:啊,C.S.路易斯對心理學沒有專業啊,我們不必在乎他對「人性」怎麼想。但其實:或許C.S.路易斯對「人」的心理分析是很值得我們反覆思量的。

另一點佛洛伊德對尼科利的影響,可以從本書的第二部分「我們該怎麼活」明顯的看出:第二部分共有五章,章節的標題分別是「快樂」、「性」、「愛」、「苦」、與「死亡」。對心理學有一點薰陶的讀者,很快的就能發現這種對人類的發展歷程的分析,是來自佛洛伊德的論點:根據佛洛伊德,人的生命是一種追求快樂的動力;而在人非常小的時候(佛洛伊德說「出生不久之後」),對快樂的追求,就以性欲的方式開始表現;再成長到人擁有理性能力之後,則可能將「性欲」提升(佛洛伊德稱之為「昇華」)為「愛」。而痛苦與死亡,則是任何活著的人都避免不了、必須試著處理的兩大課題。

我們須要注意的是:路易斯雖然反駁了佛洛伊德的一些主張,可是他並不是全盤的反對佛洛伊德說的所有有道理的內容。C.S.路易斯說:「精神分析本身,除了佛洛伊德等人加諸其上的哲學思維,卻一點矛盾也沒有……更何況,如果每個人都對精神分析有一點了解,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那麼,C.S.路易斯要從佛洛伊德的心理學中分離出來的內容是什麼呢,要保留的又是什麼呢?路易斯對一個心理健全的、整全的「人」,應該怎麼生活的正面主張,又是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C.S.路易斯的主張散落於許多不同的文章中,而且他寫書大多是寫給每一個人(而不是專門為了研究心理學的人寫的)閱讀的,所以他的論點就未必是那麼的清晰可見。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本書《兩種上帝》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藉著佛洛伊德心理學的框架,讓C.S.路易斯對人「應當怎麼活更好」的正面心理學主張,化隱為顯的浮現出來。

苦難問題、道德論據與上帝存在/不存在?:人對世界與生命的終極解釋

說了這麼多,好像都在談論關於「人」的心理學;但本書明明叫做《兩種上帝》。那麼「上帝」呢?我為什麼沒有說明上帝在本書中的意義?但其實,對於佛洛伊德和C.S.路易斯來說,我們只能透過「人」的生活去了解上帝。如果上帝真的存在(或真的不存在),可是祂看不見,摸不著,我們如何能了解祂呢?看來,還是只能從我們自己的生活出發,來尋找上帝可能的痕跡。

所以,「人」也正是C.S.路易斯和佛洛依德激烈交火的地方:特別是關於人生命中最無法避免的「痛苦」與「道德」的問題。對佛洛伊德來說:這世上有這麼多的「痛苦」,所以根本不可能會有什麼上帝存在;而路易斯則寫了一整本《痛苦的奧祕》,來嘗試把痛苦與上帝兩方的存在調和起來。

而對於人們常常都感到不自在、卻往往難以完全無視的良心譴責,佛洛伊德則認為這只不過是生活習慣和社會利益的產物罷了,他比喻說:道德法則就好像是「交通規則」一樣。但C.S.路易斯卻說:道德法則讓我們知道,世界中這些自己以外的人、事、物,是有獨立的價值的。但是我怎麼知道世間萬物是有價值的呢?如果唯物世界觀是真的,也就是世界上的一切只不過是原子(或更小的粒子/能量)永不停止的、機械式的排列組合;那「誰」來告訴我們萬物的價值呢?「原子」能告訴我們萬物是有價值的嗎?C.S.路易斯主張:一個非信徒所不認識的「上帝」的存在,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中之所以會有道德法則的最好的解釋。

結語

這兩人對「上帝」一詞的態度如此不同,其實,同時也就是來自於他們對「人」的整體構想之間的差異。不過,更多、更有趣、貼近我們生活的論辯內容,就必須由讀者親自打開本書,親自體會一下在他們激烈對立的說法中,哪些內容才是我們「更好的活法」了。

圖片來自Unsplash,由Alexander Pemberton提供,特此致謝

2024/01/23

67會員
138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傅元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年又過去了。我們用豐盛的食物、簡單的筵席和延續的期待,來開始新的一年。
萊瑟姆深知:那個鼓勵人們去「閱讀」的理由(或者講得更廣泛一點,那個讓人們願意去瞭解的理由),往往不是因為這些內容是「重要」的、是影響力巨大的等等,而是這本書喚起了閱讀者切身的經歷,在書與人之間建立了一種深深的「個人關係」。
我很想念那段在學校裡的日子:有你,有我,有人們,有朋友,許多人坐下來一起討論事情。
結合「哲學」與「自然科學」兩種思考方式,應當可以幫助我們更完整、更持平的認識眼前的這個世界,以及增進我們對個別現象的瞭解。
薩依德的《文化與帝國主義》,是一本細膩的蒐集、解讀許多資料的著作,對於「文化」與「政治」的關係,以及從十八世紀「小說興起」時代持續到現代的「帝國主義」的構造,帶來了非常豐富的啟發。
原來,畢業之前在大學裡面忙著讀嚴肅的、須要專注理解的書籍的我,也在依賴這樣的忙碌,來調節自己的生活。一旦離開了那樣的生活和環境,我的疲憊很快就反噬了我。
一年又過去了。我們用豐盛的食物、簡單的筵席和延續的期待,來開始新的一年。
萊瑟姆深知:那個鼓勵人們去「閱讀」的理由(或者講得更廣泛一點,那個讓人們願意去瞭解的理由),往往不是因為這些內容是「重要」的、是影響力巨大的等等,而是這本書喚起了閱讀者切身的經歷,在書與人之間建立了一種深深的「個人關係」。
我很想念那段在學校裡的日子:有你,有我,有人們,有朋友,許多人坐下來一起討論事情。
結合「哲學」與「自然科學」兩種思考方式,應當可以幫助我們更完整、更持平的認識眼前的這個世界,以及增進我們對個別現象的瞭解。
薩依德的《文化與帝國主義》,是一本細膩的蒐集、解讀許多資料的著作,對於「文化」與「政治」的關係,以及從十八世紀「小說興起」時代持續到現代的「帝國主義」的構造,帶來了非常豐富的啟發。
原來,畢業之前在大學裡面忙著讀嚴肅的、須要專注理解的書籍的我,也在依賴這樣的忙碌,來調節自己的生活。一旦離開了那樣的生活和環境,我的疲憊很快就反噬了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哇!我實在太愛這本書,絕對不是因為少女時代忙內徐玄也有掛名推薦的關係!事實上,我本來就很喜歡窺探自己的內心,想了解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存在,透過這本以精神分析的觀點來理解自己的潛意識以及各種情緒之下想傳達的感受,我覺得讀一次真的不夠。
Thumbnail
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這本書主要探討如何面對生命的有限,並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 探索了人類在追求快速、效率和效益的現代社會中,如何找到並享受活在當下的重要性。書中提到,人們常常過於專注於將時間視為工具,以換取未來的獲利,這使得他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也失去了生活的意義。然而,活在當下並非意
Thumbnail
當生活過得平平順順的時候,遇到雨天就當作是重複日常中的點綴變化,撐起許久已沒有張開骨架的雨傘,來一場悠閒的雨中漫步,在每一次因踩踏而濺起的水花中重拾童心。相反地,當生活泥濘不堪的時候,雨天就如同來參一腳的訕笑者,惡狠狠地把我們往更深淵推去,讓我們開始懷疑或許自己就是註定沒有好運氣,那所謂的雨後彩虹不
指導:你能說出一些穿著旗袍的最好的女孩嗎 它是一種善良的風格,氣質湯唯 或者是一個小家庭劉詩詩 仍有吸引力的美麗陳好 或者是典型的東方美女陳好 然而,在看中華民國的共和國之後,據瞭解她是真的旗袍女神。 43歲的rogies李小冉是熱的,張張方法,疫情敏感切片絕對是。幾個人分析了屬於靜靜水深的長期李小
Thumbnail
劉長灝 1988 年進入真言社擔任企劃,老闆突然指著林強說,「欸,長灝,你把這個人訓練訓練,他半年後要開始做唱片」。後來,在他的特殊訓練下,林強竟一炮而紅……
Thumbnail
《1984》喬治・歐威爾。 「老大哥在注視著你。」到處都是這張海報。圖像經過刻意設計,讓海報上的雙眼視線跟著觀看者移動,無論從什麼位置看到它,這張寬一公尺的大臉都看著你。
台灣人一直把文化認同窄化理解成「統獨議題」,但我認為文化對台灣人的影響極其深遠,我們面對的是《意識與潛意識上的分裂與無法統合》;台灣社會並沒有辦法在意識層面給個體一個明確「文化認同」、但潛在的集體意識並不會因為我們認不認同而消失,它仍舊影響個體的生存與適應...
Thumbnail
每當離開旅館,甚至旅程結束,第一件事往往想到的總是「回到現實」,但是有些旅館的住宿、設計理念,是否在自己居住的地方也可以營造?旅行過後,究竟我想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想有怎樣的住宿?是不是因為「生活太難」就只有埋怨和等運到?能不能先從小事做起?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哇!我實在太愛這本書,絕對不是因為少女時代忙內徐玄也有掛名推薦的關係!事實上,我本來就很喜歡窺探自己的內心,想了解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存在,透過這本以精神分析的觀點來理解自己的潛意識以及各種情緒之下想傳達的感受,我覺得讀一次真的不夠。
Thumbnail
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這本書主要探討如何面對生命的有限,並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 探索了人類在追求快速、效率和效益的現代社會中,如何找到並享受活在當下的重要性。書中提到,人們常常過於專注於將時間視為工具,以換取未來的獲利,這使得他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也失去了生活的意義。然而,活在當下並非意
Thumbnail
當生活過得平平順順的時候,遇到雨天就當作是重複日常中的點綴變化,撐起許久已沒有張開骨架的雨傘,來一場悠閒的雨中漫步,在每一次因踩踏而濺起的水花中重拾童心。相反地,當生活泥濘不堪的時候,雨天就如同來參一腳的訕笑者,惡狠狠地把我們往更深淵推去,讓我們開始懷疑或許自己就是註定沒有好運氣,那所謂的雨後彩虹不
指導:你能說出一些穿著旗袍的最好的女孩嗎 它是一種善良的風格,氣質湯唯 或者是一個小家庭劉詩詩 仍有吸引力的美麗陳好 或者是典型的東方美女陳好 然而,在看中華民國的共和國之後,據瞭解她是真的旗袍女神。 43歲的rogies李小冉是熱的,張張方法,疫情敏感切片絕對是。幾個人分析了屬於靜靜水深的長期李小
Thumbnail
劉長灝 1988 年進入真言社擔任企劃,老闆突然指著林強說,「欸,長灝,你把這個人訓練訓練,他半年後要開始做唱片」。後來,在他的特殊訓練下,林強竟一炮而紅……
Thumbnail
《1984》喬治・歐威爾。 「老大哥在注視著你。」到處都是這張海報。圖像經過刻意設計,讓海報上的雙眼視線跟著觀看者移動,無論從什麼位置看到它,這張寬一公尺的大臉都看著你。
台灣人一直把文化認同窄化理解成「統獨議題」,但我認為文化對台灣人的影響極其深遠,我們面對的是《意識與潛意識上的分裂與無法統合》;台灣社會並沒有辦法在意識層面給個體一個明確「文化認同」、但潛在的集體意識並不會因為我們認不認同而消失,它仍舊影響個體的生存與適應...
Thumbnail
每當離開旅館,甚至旅程結束,第一件事往往想到的總是「回到現實」,但是有些旅館的住宿、設計理念,是否在自己居住的地方也可以營造?旅行過後,究竟我想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想有怎樣的住宿?是不是因為「生活太難」就只有埋怨和等運到?能不能先從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