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異教人.ᚢᛁᛏᛁᚢᛅᛣ
發佈於討論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學古北歐語 (Old Norse),如果是拿《詩體埃達》(Poetic Edda) 當教材,應該會很習慣讀到 "mál" (ᛘᚯᛚ);通常是會接在某個神話角色的名字之後,代表「誰誰誰『之歌』」。


同時,它也是「事物」與「語言」的意思——這對我來說非常浪漫,一切言說、一切歌詠,它的整體就是「事物」本身。

換句話說,世界是故事的總和。

甚至,北歐神話中的太初景色,也源自宇宙中第一聲尤彌爾 (Ymir) 的嚎叫。


這讓我聯想到,語言哲學家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似乎曾提到過 "Die Grenzen meiner Sprache bedeuten die Grenzen meiner Welt."(我的語言邊界意味著我的世界邊界)


有誰在地上撿到別人的地心引力?

有誰在泥土裡挖找出數字 "3"?

有多少人飛得足夠遠,以親眼見證過宇宙的布局?

有多少人觸摸過氫原子與氧原子之間的化學鍵?


放眼望去盡是故事,說是「故事」構築了大半的世界,一點也不為過。


人們為了幾千年前的故事互毆到現在,也願意為了另一則故事努力減少碳排放。


「我們因為彼此更真實」——因為我們是說故事的人,用一個眼神、用擁抱與擊掌、歌聲——越多人相信這則故事,故事就不僅是故事。


它是事物本身,也是世界本身。


《詩體埃達》中的篇章〈高者箴言〉(Hávamál) 第 141 節提到:

Orð mér af orði orðs leitaði, verk mér af verki verks leitaði.(我為話語以話語尋求話語,我為行動以行動尋求行動。)


我們做了或說了一個故事,然後,走向下一個,再做一次,再說一次。


隨著話語與行動的沉積與沖刷,世界的輪廓不斷改變,事物不斷生成;一起創作故事,就能令世界更豐富——不是比喻,而是字面上真實的意涵。

Sylvia-avatar-img
Sylvia和其他 1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