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林醫師的肺癌管理學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緩緩回家:從喧囂的標籤裡,尋回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佛陀曾經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生命裡的這一切,其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

所有發生與存在,都只是因緣短暫的聚合。

我們都活在這麼一個喧嘩的時代

常離不開使用各種名詞來定義自己。


性別、年齡、職位、財富、出身……

這些東西像是匆忙間貼在我們身上的一張張『標籤』。

貼久了,我們就忘了:

這張紙,其實不是我。

而我們誤以為,標籤的邊界,就是生命的邊界。


「成功」、「菁英」、「外貌出眾」有些標籤讓人感覺華麗,

而「失敗」、「病痛」、「出身卑微」有些標籤則讓人想悄悄藏起。


但佛陀的慈悲,恰恰在於他看透了這一切的虛妄。

他告訴我們,這所有的是非、好壞、高低

其實都來自於我們內在最深沉的「看不清」。


這些『標籤』,它們其實沒有一個固定的本質

它們只是許多偶然因素暫時相遇、又將短暫離散的風景。

這風景當然很美,但也很快就會流逝。


而問題不在於標籤本身,而在於我們心裡的滯留。


我們把心停駐在這些名字與定義上

以為自己就是那個被期待的角色

於是活成了別人目光下的劇本


又或者,我們拼命反抗、否認那個不被接受的身份

但無論是認同還是否定

心都緊緊地被綁住了。


這份為了「非要成為什麼」或「非不成為什麼」的想法、行為,其實都是一種巨大的不自由


請容許我們把目光,輕輕地轉向李崇建先生的故事。

https://youtu.be/hVxn1fMFIcA?si=rwqbxleW4k_WJl6k


「酒店少爺」在世俗的眼光裡

這或許是一個應該被遮掩、被羞恥的印記。


但他沒有倉皇逃跑。

他說:「我以為我在逃避,其實我是在尋找。」


這句話,多麼像一首安靜的詩。

它告訴我們,生命真正的探索

不是要急著把汙點洗去

而是要溫柔地看著它

看著那個故事裡所有掙扎的細節


然後,將它安放。

不再讓它成為定義我們的全部。


他終於可以不再把心懸掛在那個標籤上。



當一個人不再用標籤來捆綁自己的時候

他才真正擁有了心靈的餘裕。

佛陀的智慧,其實是對我們最深的提醒:「不要讓你的心,執著在任何一個地方,該來得來,該去的去,該反應的反應,該放下的放下。最重要的,專注於當下就好。』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我們不再執著於那個「我應該是什麼」的形象時

我們才能真正生出一種柔軟而巨大的同理心。


我們才能去理解別人的痛,陪伴別人的苦。

這不是所謂「九局下半逆襲成功」的快節奏故事

這是一個緩緩回家的故事。


從標籤的喧囂與幻影中

我們一步一步

走回那個不需要證明、無需扮演的自己。


那個自己,或許帶著瑕疵與歲月的痕跡

但它真實。

它可能不夠光彩奪目

但它擁有內在的溫暖。


願我們都能在自己生命最深沉、最黑暗的角落裡

看見那一抹微光。


那光,不是急切的希望

而是看見生命本來面目的清澈之光

是安靜接納萬事萬物的溫柔之光


更是不加掩飾、全然接納自己的誠實之光。





😊🙏

陳怡霖 Eriene-avatar-img
陳怡霖 Eriene和其他 3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林醫師的肺癌管理學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緩緩回家:從喧囂的標籤裡,尋回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佛陀曾經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生命裡的這一切,其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

所有發生與存在,都只是因緣短暫的聚合。

我們都活在這麼一個喧嘩的時代

常離不開使用各種名詞來定義自己。


性別、年齡、職位、財富、出身……

這些東西像是匆忙間貼在我們身上的一張張『標籤』。

貼久了,我們就忘了:

這張紙,其實不是我。

而我們誤以為,標籤的邊界,就是生命的邊界。


「成功」、「菁英」、「外貌出眾」有些標籤讓人感覺華麗,

而「失敗」、「病痛」、「出身卑微」有些標籤則讓人想悄悄藏起。


但佛陀的慈悲,恰恰在於他看透了這一切的虛妄。

他告訴我們,這所有的是非、好壞、高低

其實都來自於我們內在最深沉的「看不清」。


這些『標籤』,它們其實沒有一個固定的本質

它們只是許多偶然因素暫時相遇、又將短暫離散的風景。

這風景當然很美,但也很快就會流逝。


而問題不在於標籤本身,而在於我們心裡的滯留。


我們把心停駐在這些名字與定義上

以為自己就是那個被期待的角色

於是活成了別人目光下的劇本


又或者,我們拼命反抗、否認那個不被接受的身份

但無論是認同還是否定

心都緊緊地被綁住了。


這份為了「非要成為什麼」或「非不成為什麼」的想法、行為,其實都是一種巨大的不自由


請容許我們把目光,輕輕地轉向李崇建先生的故事。

https://youtu.be/hVxn1fMFIcA?si=rwqbxleW4k_WJl6k


「酒店少爺」在世俗的眼光裡

這或許是一個應該被遮掩、被羞恥的印記。


但他沒有倉皇逃跑。

他說:「我以為我在逃避,其實我是在尋找。」


這句話,多麼像一首安靜的詩。

它告訴我們,生命真正的探索

不是要急著把汙點洗去

而是要溫柔地看著它

看著那個故事裡所有掙扎的細節


然後,將它安放。

不再讓它成為定義我們的全部。


他終於可以不再把心懸掛在那個標籤上。



當一個人不再用標籤來捆綁自己的時候

他才真正擁有了心靈的餘裕。

佛陀的智慧,其實是對我們最深的提醒:「不要讓你的心,執著在任何一個地方,該來得來,該去的去,該反應的反應,該放下的放下。最重要的,專注於當下就好。』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我們不再執著於那個「我應該是什麼」的形象時

我們才能真正生出一種柔軟而巨大的同理心。


我們才能去理解別人的痛,陪伴別人的苦。

這不是所謂「九局下半逆襲成功」的快節奏故事

這是一個緩緩回家的故事。


從標籤的喧囂與幻影中

我們一步一步

走回那個不需要證明、無需扮演的自己。


那個自己,或許帶著瑕疵與歲月的痕跡

但它真實。

它可能不夠光彩奪目

但它擁有內在的溫暖。


願我們都能在自己生命最深沉、最黑暗的角落裡

看見那一抹微光。


那光,不是急切的希望

而是看見生命本來面目的清澈之光

是安靜接納萬事萬物的溫柔之光


更是不加掩飾、全然接納自己的誠實之光。





😊🙏

陳怡霖 Eriene-avatar-img
陳怡霖 Eriene和其他 3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