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建

含有「李崇建」共 4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以前,我認為對話沒有什麼技巧可學。別人不願意講出他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個性的問題,無法解決。別人不願意接受我的意見?那就是頻率不合。當安慰不被領情?那就是對方不懂的珍惜。 似乎,「能不能對話」這件事情,變成一個講求緣份的過程。「能不能對話」已經在先天就決定了一切。 對話,反應我們內心的渴望 我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情緒的本質,並以薩提爾模式為例,說明接納情緒的重要性。文章指出,情緒本身並無好壞,而是內在的訊號,需要被看見和接納。壓抑情緒會阻礙個人成長,唯有允許自己感受各種情緒,才能走向內在自由。文章也鼓勵讀者練習接納自身及孩子的各種情緒,並以向日葵的意象來比喻情緒的滋養作用。
Thumbnail
在第十三週,作者分享了靜心的心得。作者認識到,靜心不僅是專注呼吸,而是擴展到觀察身體和心理的感受。初步練習從身體感受開始,探索背後隱藏的情緒。 靜心時不要評判思緒,而是觀察感受。作者意識到,過度正向樂觀反而忽略真實自我。面對自我並不容易,但要有勇氣去感受,透過學習發現並陪伴情緒。
Thumbnail
作者在第十二週的心得中分享了情緒覺察和管理的體會。作者理解到,重要的是要持續學習,並真實地面對和接納情緒,而不是企圖消除它們。通過具體案例,作者發現能夠準確辨識自己的情緒是關鍵。最後,作者將所學應用到生活中,解決了一些問题,這是一個很好的成果。保持專注和堅持的態度,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進步。
Thumbnail
本文提到了作者參加崇建老師的三天工作坊後對生命的覺知和覺受的新圖像。作者分享了童年事件對成年後的影響,並強調愛自己的第一步是覺察內在感受。透過覺察和接納,希望能夠更好地面對和處理內心的情緒。
Thumbnail
這四週的練習主題,是「好奇」。 崇建老師交代的功課是要透過「好奇」來啟動人際間的對話,然後運用前幾堂課所說的「情緒」、「感受」與「回溯」來與身邊的人互動。 在拜讀崇建老師的諸多著作時,發現他常常強調「好奇」,並說「好奇,是一種素養」。 我很認同這樣的人際對話方式,所以,我為這項功課設定了一個標
Thumbnail
崇建老師說,這週的功課是「觀察一個人的情緒」,可以自己主觀詮釋判斷,不用告訴任何人。並且記錄一下那個人說了什麼、什麼樣的表情,感覺到他有什麼情緒。 我嚐試去作了,但,我沒有辦法好好的觀察一個人。 只要觀察到另一位家人的情緒,我內心很快就會升起對應的我的情緒。 對小孩是這樣,對另一半,也是這樣。
Thumbnail
這週崇建老師給的功課,是要述說一個事件,學著看看事件背後帶來的可能原因。 在這幾週靜心與敘說回憶的練習以來,我漸漸可以比較敏銳地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與身體狀況。 我持續利用生活空檔,那怕只有短短的幾分鐘,找個舒服的椅子坐下,去靜身、納心、靜心,把當下擾人的念頭給突顯出來,再用4A、6A去照顧那個心緒
Thumbnail
回顧上完的12堂課,我用了半年、近一倍的時間才完成。 因為有書寫,所以再回顧那時的文章與心境,發現這半年來,卸下了好多莫名的壓力。 這半年來,我開始對自己好奇、傾聽自己、覺察自己的感受、回溯記憶,並且學習「接納自己」,接納現在的自己、過去的自己;接納有時指責、有時討好、有時超理智,與有時打岔的自
Thumbnail
這一週的功課是:覺察「胸悶」與「煩燥」,然後用6A照顧自己。 發現一早起床,就有煩燥了。原來,我經常地嘆氣,就是胸悶了,因為身體吸不到空氣,所以只好深吸一口氣再嘆出來……胸悶不察成自然,難怪我駝背數十年…… 沒刻意還真沒發覺,我怎麼這麼多「煩燥」;不管是人際互動的對話,還是生活細節的執行,大狀況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