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胡蘿蔔與棒子:關於教養這些事

2021/09/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許多人以為「胡蘿蔔與棒子」是一種極佳的管理與互動方式,甚至是一種足以「激勵人心」的模式,尤其是用在不同的階級與文化上。繪圖:劉沁潔提供。
歷經二十多年後,我再度來到非洲。
在非洲生活,處理許多事情總須耗費無盡的耐心與時間,卻也能受到一些當地幫手協助處理不少雜務。一回,先生的同事對我說,對待當地的員工就是要用「胡蘿蔔與棒子」的手段。當下我頗為驚訝的愣在那裡。當時雖來到西非不過兩個月,但加上二十多年前的西非經驗,統整算來,這已是我在非洲的第五年了。
過往從未想過要祭出所謂的「胡蘿蔔與棒子」,不論是對我們周遭任何一個不同國籍、種族、膚色、年齡、性別的工作幫手都是,換成對教養孩子更是這樣,不論他們的年齡大小、性別差異、學習階段等,我和先生都不會帶著這樣的「謀略」去對待。
同事的「胡蘿蔔與棒子」理論,應該是指一種驅動人們做事的方式,胡蘿蔔是誘因,棒子是驅使。

若喜歡這篇 一起看見不同世界 出版專題的內容,歡迎點擊「小愛心」,也歡迎按下文章下方的「綠色拍手」,更歡迎追蹤專題、頁面,以及閱讀更多其他專題文章~
其他出版專題:轉角即是南北半球 臉書專頁:陳之華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402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80會員
36內容數
朋友笑稱,我家是酷熱極冷地都待過,搬遷澳洲前,又有朋友說,你們五大洲都去了。最初想以澳洲為專題,以為南北半球就在轉角處;去年再度重返非洲,遷移旅居、東瞧西看、多元多樣已然是我一直以來的日常。專題暫以橫跨世界不同角落的各類觀察、行旅生活、藝術文化、在地研究、跨洲觀點等為主,也包括生活的其他面向與各式札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